标签:
校园 |
分类: 杂文·评论 |
文/王者清风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其中“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规定引争议。有网友称中国大学乱了方寸,重回讲出身年代。(《广州日报》 10月30日)
从北大“举孝廉”到人大“查三代”,中国的自主招生政策一直倍受公众的瞩目,高考之外的自主招生敢于做出大胆的尝试是好事,但人大这次把看“三代内是否有大学生”作为审核的一个标准,这让人觉得很雷,无法理解。
这项规定出自人大自主招生的“圆梦计划”,针对农村生源,意在为那些三代都没有出过大学生的寒门学子提供一个圆梦的机会。这样的政策出发点是好的,更多的关注教育资源稀缺的农村,这是好事,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宗旨。但这种做法是否能够有成效,这样能否使“寒门出贵子”,值得怀疑。
“寒门难出贵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的出现是有诸多深层次的原因。教育不公、关系盛行是直接的诱因,而这些诱因背后又是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更深层的不公因素,解决“寒门难出贵子”的困惑,需要针对这些深层次的不公。在教育的末端为这些寒门学子提供便利,这样的做法过于直接和直白,惠及不了多少寒门,反而标准和审核的不明确容易让一些另有企图的人“钻空子”,它改变不了“寒门难出贵子”的现实。
再者,圆了寒门学子的大学梦,就能改变寒门的家境吗?这样的逻辑在当今社会显然不成立,“圆大学梦”不等于“圆成功梦”,寒门出大学生也未必就能改变寒门的困境。一方面,我们的大学教育体制并不完善,越来与多的大学毕业生已让大学生毫无社会竞争力,教育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这个社会提供给“三无”青年的成功机会确实不多,无依无靠的成功需要很多偶然的因素。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我们当然要肯定人大为优秀的农村考生开辟“特别通道”的积极意义,也赞成这类积极的尝试,只是其具体做法让人难以苟同。 “圆梦”更需要的是公平而不是施舍,寒门的学子的圆梦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大环境,需要更多深层次的公平,这才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