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 |
分类: 杂文·评论 |
今年夏天,18岁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学生张静怡和19岁的广东省韶关市学生连雪妃参加高考,都报考了天津音乐学院。然而,7月14日,两位女孩却遭遇一天内被录取再遭拒绝的残酷。由阳光灿烂转乌云密布,瞬间遭遇冰火两重天,得到的答复仅是“你被录取是个误会”,原因是“查询系统出了错误”。校方的态度好淡定,给考生家长的感觉,就像写数学题答错了,拿橡皮擦掉就是了。(中国新闻网 8月23日)
两位素不相识的高考生,命运如此交集,面对明摆着的不公与非正义,却无计可施,在巨大的落差中手足倒置,巧合的背后有一种在劫难逃的宿命。在现有游戏规则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谁会施以援手,蚂蚁一样的两位考生,面对的是巨大的淹没,无从得知自己面前有几个录取名额,无从得知身边有多少竞争对手,无从得知自己在竞争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只能做“待宰的羔羊”,彻底被毁弃、被剥夺,处处受制,处处受气,稀里糊涂之中被“套牢”,满腹怨气不知往哪儿发泄,只能被迫忍耐、接受,自认倒霉。
艺校招生黑幕重重,将“自主招生”这个本来就“难念的经”歪念、念歪,已是尽人皆知的秘密——看吧,这个空间巨大得没有尽头的暗箱,是一完全封闭的体系,连一缕阳光都没有渗入的可能,规则打造的全是无法制衡的风险,单方面制定的“铁律”直如祖传,权力与话语权没有任何让渡的打算,甚至没有妥协让步的可能,高敏度的嗅觉全部用来排除“险情”,透出的全是冷漠与自以为得计的窃喜。
事关考生命运,出现如此重大疏忽与失职,表明信息发布平台及监管带病运行得多么可怕,防范检测机制无,堵漏填缝、安全运行应急屏障无,纠错管理跟进措施无,将其作为“宝贵”反面教材的闪念无,法责意识与道德感无……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艺校招生由暗箱操作引发的决非小小“蚁穴”,而是巨大的“黑洞”,燃眉之急已非有无“补”之必要,而是如何“补”能否尽快“补”上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