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五大道风貌建筑简介
天津五大道风貌建筑区已有近百年历史。其范围是:北起成都道,南至马场道,西起西康路,东至南京路。风貌建筑区占地130公顷。
由于天津毗邻北京,开放较早,南北荟萃,华洋杂居,经济繁荣,自清末以来许多爱国将领、军政要人、中外实业家、满清遗老、中外知名人士等纷纷落户天津。五大道地区成为首选,于是在五大道地区先后建立起了花园别墅、高级公寓,里巷式住宅也同时兴建,形成了五大道高级住宅区,成为天津小洋楼最为集中的地区,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誉,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据调查,五大道风貌建筑区内现有风貌建筑500余幢。如此规模的历史风貌建筑区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五大道风貌建筑区的第一个特点是居住区功能的完整性和规划理念的先进性。强调居住环境舒适。整体规划布局合理,路网布置和道路尺度、配套设施(如:医院、学校、教堂、花园、体育场等)体现先进设计理念。第二个特点是建筑风格的多样性。该区内房屋具有哥特、巴洛克、古罗马、折衷主义、中西合璧等多种建筑风格。第三个特点是居住在此的近代名人多。据统计,居住在五大道的各界名人近百位,有爱国人士张学铭、起义将领高树勋、20年代短跑世界冠军李爱锐、民国总统徐世昌、著名实业家李勉之等。
五大道风貌建筑区近百年的历程,记述了时代风云和历史变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五大道风貌建筑区存在着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风貌建筑区整体环境景观。一是房屋年久失修难现当年原貌;二是私搭乱建严重,破坏了风貌建筑区的整体环境;三是乱设广告、灯箱破坏了风貌建筑区的景观;四是各类管线架空设置,影响景观;五是基础设施陈旧,急待更新;六是绿地较少,影响环境美化。
历史风貌建筑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资源。保护历史风貌建筑是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需要,也是增加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需要。
1999年,开始对五大道风貌建筑区实施综合整修以来,至2003年先后对睦南道、马场道、大理道、重庆道、常德道、河北路、新华路、桂林路、云南路、昆明路、香港路、衡阳路12条道路进行了综合整修。整修内容包括:拆除沿街违章建筑3245间,34211平方米;拆除沿街有碍观瞻正式房屋879间,14151.7平方米;整修房屋653幢,83.4万平方米;整修道路12.7千米,总面积23万平方米;改造电力、通信线网230沟千米;改造自来水、排水、煤气、供热管道,合计25.5千米;新增绿地3万平方米;安装各类雕塑;更换路灯;拆除广告牌匾;治理沿街商业网点等,投资近4亿元。
通过几年来的综合整修,使五大道风貌建筑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和提高,道路、房屋、园林绿化得到了全面改造和整修,环境景观得到了改善,五大道昔日风貌得到了恢复,极大地提高了该区的经济、文化价值。
(以上文字介绍来自网络)







孙殿英旧居

颜惠庆旧宅




李叔福旧宅





京剧大师马连良旧居




张绍曾旧居






以上照片是俺去年去天津时拍的。有些建筑没有标注曾经的宅主人。原因是:俺健忘糊涂,搞不清了。明白的看个明白,不明白的也就将就着跟着俺糊涂的看看吧!抱歉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