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石头希迁《参同契》
(2013-05-09 21:00:48)
标签:
石头希迁禅宗参同契道文化 |
分类: 大休息处(养心) |
解读石头希迁《参同契》
(作者:月轮穿水)
原文: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色本殊质象,心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解读: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禅宗心法,源于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密传。禅宗亦是密宗,注重师徒的传承、印证,手眼极高,是由秘密付嘱而来,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秘密,是指师徒二人心心相印,孤峰顶上相视而笑,没有第三者。“东西”是什么?即众生本具、一切现成、坚固不坏、清净快乐的“心性”、“真如”、“道”,亦即禅宗祖师口中说的“这个”。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人的资质各不同,有脑瓜子灵光好使的,有老是不开窍的,所以应机而有不同法门。适合利根的,可参禅,抛却身心,直悟第一义,顿见本来面目。适合钝根的,就老老实实三学六度万行(戒、定、慧、六波罗蜜等),步步为营要走稳。南祖慧能,北祖神秀,接引学人之阶梯和手段不同,但目的一致,殊途同归。但就末法时代来说,参禅而大彻大悟者真是凤毛麟角,即使能持十善戒者也万中无一。我们罪深障重,烦恼炽盛,只有净土一法可救,上中下三根普被,万修万人去。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同根同祖,都是同一棵树上的枝派,都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作善获福、为恶受殃的真理之上,宗旨都是解脱生死、离苦得乐。乃至同一个禅宗,又衍生出五家七派。其实千派万派也罢,都没有矛盾,就像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绝对是各有各的用处。此句又可解为:心性本体孤绝湛然,然而外在世间呈现出的面貌、思想情绪中的苦乐哀愁,看似个体的存在及其作用,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人与物之间、事与事之间、物与物之间、事与物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等等,都是此心灵根上的枝叶而已。禅宗修行,即在于穷究“灵源”,时刻不昧于“灵源”,而不执著于“枝派”。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有其事即有其理,有其理即有其事,理事圆融无别。理事割断者,在禅者眼里即是未悟。比如说某某人,认为要多布施、多积功累德,并以此作为衡量修行高低的标杆;某人坚持要打坐多少时间,某人认为放光动地、飞腾变化、烧出舍利子才算有功夫,等等,都是偏执于事相。另外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悟了,四大皆空,什么事也懒得去做了,思想高傲而行为颓废,这是偏执于理体,非真正悟道。真悟者,自然“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悟道只是一只脚踏入空门,不再在门外徘徊,后面则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真悟者,方有真修。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身体的受想行识,身外世界的千差万别,看似个体的存在及其作用,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人与物之间、事与事之间、物与物之间、事与物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等等,都是“你要靠我,我要靠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你即是我,我即是你”,这叫回互。于今之世,从全民投毒中,可以看到我心中贪婪自私的种子;从微弱的民主自由的呼声中,可以看到未觉醒的大众对皇权专制不自觉的崇拜。这是我们可感知的回互。众生的苦难即我的苦难,烦恼即菩提,这是菩萨悟到的回互境界。在回互中,万象同体,心物不别,我们能够拥抱一切,接受一切。然而,万事万物皆是缘起,因缘和合而生,比如碗中一粒饭,即是种子、阳光、土壤、汗水等因缘的组合。各种因缘都有独立的性状和作用,这叫“不回互、依位住”。
色本殊质象,心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看到网上的诸多版本皆是“声元异乐苦”,我怀疑有传抄之误,乃把“声”改作“心”,似更妥帖。色主外,各有特殊的“质”与“象”,所谓“世上找不到相同的两片树叶”。心主内,内则七情六欲,各种感受,时刻都在变化不停。一般人认为晦涩难解或平淡无奇的言语,在某个场合下,却能令中上根器的人悟入。那是因为他们通过枝派把握到灵源,通过分别悟到了无分别。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地、水、火、风,显现了不同特性。眼、耳、鼻、舌,显现了不同功用。这种种的分别,实质皆离不开心性,皆是心性的开发和运用,是“一心”之变现。石头禅师以母子和根叶的比方,说明通过身心内外的形形色色,眼之所遇,心之所感,山河大地的林林总总,都可以寻觅到性体灵源的本来风光。禅师希望我们见烟知有火。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石头强调透过“末”来把握“本”,不要被表象所迷。所作所想,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都知道“归”处,若不知归,则如同盲人骑瞎马,一塌胡涂。归,即是由“不回互”中觉照出“回互”。一个悟道者,往往并无怪异奇特之处,过着与我们似乎一样的生活,说话也很平实,然而,他却能常常品尝到禅味,逍遥自得。
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这段话仍是对“回互”的注解。石头怕我们无法领会,故一再提点。明与暗是相对的存在,把它们换成“荣”与“辱”、“得”与“失”、“生”与“死”、“烦恼”与“菩提”,等等,一切相对的存在,都是同样的道理。互即互入,相辅相成。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启示我们看待生命的升降浮沉,无常变迁,不可偏执一隅,应当有平等心、平常心。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
事,主要指日常的作为,应当扎扎实实,平平淡淡,不可求玄弄奇,此与“渐修”之人无异。理,则指明心见性,应当勇猛精进,当机立断,直下承担,并且一以贯之,此是“志在顿悟”之义。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离开四法印,即不是佛法。离开本具妙心,即不可修证。离开宗师授受,即歧途蹉跎。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
真正把握了万事万物之“回互”本质,则能圆融无碍,触目是道。当一个人深刻地浸淫于这宇宙中的绝对真理时,他的人生再也不会迷路了。反之,纠缠于相对的存在,放不下分别心,则是处处障碍,神疲意衰,如同生活于囚笼之中。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伟大的、尊贵的石头希迁禅师,告诫我们不要错用了心思,与解脱之道南辕北辙!据说,当年石头禅师读到《肇论》“会万物为已者,其唯圣人乎”一语,如同触电般深为震动,之后就沉思静悟,像进入睡梦,见自己与六祖同乘一龟游于深池。醒后就作了这篇《参同契》。参,即是“不回互”,同,即是“回互”,契,即是“悟”。 这是我个人的解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