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梁海玲殒命
(2010-06-12 15:35:24)
标签:
杂谈 |
若干年前,去某作家的工作室聊天,他说正在写梁海玲的事。梁海玲何许人也?我未在意,因她当时远不如现在有名。
我在作家的电脑上看了草稿,欣赏了作品行云流水般的叙事风格,却对故事情节未加留意;加之记忆力减退,只记住了梁从事高耗能高排放然而低碳的行业、收入颇丰以至遇害的个别细节;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当时已有逾千万的存款。
存款“逾千万”,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当时却并无感觉。对“逾千万”有印象却无感觉者,大约有两类人:一是享有生存权且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的人,比如我辈,很难体会“逾千万”背后的含义;二是权贵或阔佬,如康日新、王守业之流,贪污受贿动辄数亿,“逾千万”算得了什么。再说,区区“逾千万”,还不够中石化老总一年的公务消费呢!
最近,“天上人间”事发,梁海玲的名字被重新提起,我才佩服作家朋友当年的远见卓识。他很早就抓住了热点,颇像熊市抓住了牛股,日后非发达不可。
据网上说,梁海玲死于图财害命。勒死她的人,是她包养的两个小白脸。事情说得有模有样,案子应该是破了。网上却说,案子历经数年,就是破不了;并说,梁死后,警方发现梁存有数十名省部级官人的电话号码。我于是猜测,案子,恐怕是永远破不了了。
坊间传说,首都警方有“命案多少日子必破”的誓言。如此看来,这个案子又是非破不可。总不能拿“首善之区”有“特殊区情”来搪塞吧。但是,要把破不了的案子,打扮成已破的模样,确实难为人。据说外地发明了不少破案的好办法,能提高破案率,其中之一是,找替死鬼,屈打成招,且屡试不爽。
若仿照外地的做法,把河南赵作海借来再做替死鬼,也未尝不可,只是麻烦了许多。老赵出来顶替,须先包装一番才行。一是让他做官,连滚带爬地升到省部级;或者财政拨款,让他成立一国企,包装上市,圈到钱后,成为阔佬。二者取其一,老赵就具备了接近梁的资格,不时诵些“执政为民”的口诀,他就更有资格给小梁留电话了。
然而不幸得很,梁已早死,此时再请老赵出山,为时已晚,何况老赵现在要价很高哩!老赵若冲着巨额悬赏,真的按要求做了,恐怕也会破绽百出,起码气质欠佳,不像官人那样道貌岸然。这样一来,既使请出瓮安事件新闻发言人之类的高手,鼓动如簧之舌,信口雌黄,恐怕也难服众。最终只能当作悬案,权且搁置起来。
悬案有悬案的好处。中国历史上不少的血案,最终都能演化成脍炙人口的美丽故事。譬如,明朝的朱棣要夺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起兵攻下明首都。建文帝一把火烧了皇宫,人却不知所终。心不踏实的朱棣,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寻找建文帝踪迹。如今,耗费民脂民膏以逞私欲的行为,竟成了天朝扬威的盛举。朱棣屠杀建文旧臣、株连十族的血腥,却很少有人提及。血腥悬案能化为美丽故事,据说这是“特殊国情”使然。
提到梁海玲之死,不由让人想到北宋末年的名妓李师师。李能善终而梁不得善终,与两人待人接物的处事方式不同有关。李师师虽贵为首都名妓,却广开贤路,上至天子下至绿林大盗,一概接纳,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走群众路线”。遗憾的是,梁海玲徒有“官妓”之名,不仅未能像李师师那样,相反,只留省部级官人电话,却不留厅局级的,更没有也不可能留平民百姓的电话。在一个大讲公平的社会中,这样做,未免有失公平。这可能是悲剧产生的根源之一。
梁海玲的故事,何时能演化成英雄美女惺惺相惜、或《茶花女》式的美艳悲剧,还需假以时日。不过,有了能把丧事办成喜事的社会环境,有余大师、王兆山之流的生花妙笔,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到时,血会化为鲜花的。
http://imgcache.qq.com.qqdiy.info/a/s/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