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著导读研究性学习整理

(2013-07-05 17:56:38)
标签:

研究性学习

名著导读

交流

整理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

名著导读研究性学习整理

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语感,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高中必修课本的名著导读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让学生更大范围的感知中外文学名著的作家和作品,改变阅读现状实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

二、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识,培养创作灵感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研究计划

(一)步骤:

1、指导培训阶段。了解研究目的。学习活动步骤、方法、要求。        

2、课题准备阶段。选择探究对象,师生共同讨论,确定研究方向。

3、搜集交流阶段。根据分工,查找资料,整理积累,课堂交流

4、总结反思阶段。收集4个小组,40同学的研究资料,教师作整理指导,课题组长汇总上报。

(二)方法:文献资料法(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对比分析法,成果总结法

(三)任务分工

 1.学生自由组合形成研究小组。两个班40人,分两个大组4个小组,每小组10人。

2.选定组长,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及研究对象(名家名著)。

3.小组内自主分工,分别到网上、阅览室翻阅资料,汇总报告。

四、预期效果:

广泛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搜集作品,品味语言美,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进而领悟中外名著的不同风格,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主导课程:必修一到四名著导读内容

相关课程:大纲高中生必读书目

 

结题报告

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 

    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讲名著精彩之处例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王熙凤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先声夺人的出场,服饰的铺陈,容貌的描画,接见黛玉的一笑一哭的刻划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泼辣能干、工于心计、八面玲珑、机变逢迎、圆滑世故。

    让名著片段走进课堂,每抽出一节课,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解,如火烧赤壁、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等,不必讲解太详细,老师适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走进名著去详细阅读该故事片段。

有争议的问题拿到桌面上来如《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写道,王熙凤使用了调包计将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这样的设计有背于曹雪芹先生的原创意图,王熙凤的最大目标就是掌贾家在权,而贾宝玉是贾府下一代掌门人,贾宝玉的夫人势必会影响到她的地位和权力,薛宝钗无论从哪方面都不输给王熙凤,相比之下,她应该更乐意林黛玉才是,这样的做法不是不合理吗,学生可以面对这样的问题,并讨论,拿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时间长了,阅读名著的兴趣只会增长,不会减少。

每周抽出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撰写读书笔记或随笔。优秀随笔制作电子文档,在博客交流。

交流要注重实效。总计有40人次的课堂读书交流,每次交流都有记录,有课件,学生都有笔记。

    最后,勤于积累优秀阅读随笔:《读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殷钲鸿), 

那一朵莲》(陈思),《林黛玉的世界》(魏欢),《花气袭人知骤暖》(张力文),

人应该活成林黛玉的“反义词”》(雒慧敏),《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读王熙凤有感》(张若馨),《悲情与容忍》(张智茗)。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必修课本“名著导读”,设计的名著研读交流,将阅读任务分散到个人,化整为零,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培养了学生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流”。我们相信,名著阅读活动只要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并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老人与海》《复活》《孟子》《大卫科波菲尔》《平凡的世界》《水浒传》《呐喊 》《女神》《论语》《唐吉可德》《巴黎圣母院》《阿Q正传》《雷雨》《史记》《朝花夕拾》《边城》《骆驼祥子》《家》《哈姆雷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