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研究性学习整理
(2013-07-05 17:56:38)
标签:
研究性学习名著导读交流整理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名著导读研究性学习整理
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语感,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高中必修课本的名著导读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让学生更大范围的感知中外文学名著的作家和作品,改变阅读现状实。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
二、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识,培养创作灵感,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研究计划
(一)步骤:
1、指导培训阶段。了解研究目的。学习活动步骤、方法、要求。
2、课题准备阶段。选择探究对象,师生共同讨论,确定研究方向。
3、搜集交流阶段。根据分工,查找资料,整理积累,课堂交流。
4、总结反思阶段。收集4个小组,40同学的研究资料,教师作整理指导,课题组长汇总上报。
(二)方法:文献资料法(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对比分析法,成果总结法
(三)任务分工
2.选定组长,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及研究对象(名家名著)。
3.小组内自主分工,分别到网上、阅览室翻阅资料,汇总报告。
四、预期效果:
广泛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搜集作品,品味语言美,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进而领悟中外名著的不同风格,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主导课程:必修一到四名著导读内容
相关课程:大纲高中生必读书目
结题报告
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语感,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
把有争议的问题拿到桌面上来。如《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写道,王熙凤使用了调包计将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这样的设计有背于曹雪芹先生的原创意图,王熙凤的最大目标就是掌贾家在权,而贾宝玉是贾府下一代掌门人,贾宝玉的夫人势必会影响到她的地位和权力,薛宝钗无论从哪方面都不输给王熙凤,相比之下,她应该更乐意林黛玉才是,这样的做法不是不合理吗,学生可以面对这样的问题,并讨论,拿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时间长了,阅读名著的兴趣只会增长,不会减少。
每周抽出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撰写读书笔记或随笔。优秀随笔制作电子文档,在博客交流。
交流要注重实效。总计有40人次的课堂读书交流,每次交流都有记录,有课件,学生都有笔记。
《那一朵莲》(陈思),《林黛玉的世界》(魏欢),《花气袭人知骤暖》(张力文),
《人应该活成林黛玉的“反义词”》(雒慧敏),《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读王熙凤有感》(张若馨),《悲情与容忍》(张智茗)。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必修课本“名著导读”,设计的名著研读交流,将阅读任务分散到个人,化整为零,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培养了学生阅读习惯,
参考资料:《老人与海》《复活》《孟子》《大卫科波菲尔》《平凡的世界》《水浒传》《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