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移居(其二)》赏析

(2010-10-12 17:01:31)
标签:

陶渊明

移居

赏析

教育

分类: 诗词赏析

陶渊明移居(其二)》赏析

甘肃省金塔县中学  王兴邦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陶渊明自晋义熙元年(405年),“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在今江西九江)后,曾有一次移居。据宁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中为《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作注说:“按靖节旧宅居于柴桑县之柴桑里,至是属回禄之变(即火灾),越后年,徙居于南里之南村。”按“戊申”为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年),“越后年”当为义熙六年。《移居》诗应写于此时,渊明年四十六岁。

原诗共二首,虽均为表述移居后与南村邻人相得无间、交往过从的乐趣,又各有所侧重。第一首大意谓新居虽是陋室,破旧低矮,所幸南村邻里大都心地纯洁,性情恬淡,彼此晨夕过从,谈古论今,相处甚欢。第二首,就是我们这里介绍的“春秋多佳日”这一首,转写移居后在南村的日常生活,即在与邻人融洽相处、经纪衣食的情况下,农忙时奋力耕作,农闲时随兴往来,无限欣快舒放,从容自得。

开头两句,可以视为诗人半耕半读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前一首结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自然延续。“春秋”应含一年四季,“佳日”则亦兼及农闲之时。“登高赋诗”正是诗人的本色。

接着“过门更相呼”以下六句,用朴素自然口语化的句法,如实地描述了诗人在南村与邻人们农忙同耕,农闲共乐,有酒相呼,言笑无厌的和睦欢愉的生活情景。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密切结合,融会无间,给人一种十分纯真明朗、生动欣快的艺术享受。

最后四句,又转入说理,直道出一条人类赖以生存蕃延的谁也无法逾越的真理,用以结束全诗。正如苏轼在《题渊明诗》中所说:“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别此语之妙也。”主理之诗历来虽受到某些评论家的非难,惟此则为全诗绝不可少的笔墨,又当别论之。

综观全诗,与渊明所写的其他田园诗有一共同的特征,就是情、景、理三者的巧妙交融,高度结合,从而达到了一般诗作难于比拟的浑融深厚、情真趣浓的艺术境界,久久脍炙于人口。至于语言的古朴无华,铿锵悦耳,亦与诗作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恰相适应,体现出诗人田园诗中所具有的平淡自然的共同风格,千馀载之下,仍值我们的欣赏与学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