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2021-10-12 08:31:08)分类: 教学点滴 |
《荆轲刺秦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学习本文通过叙事和描写客观记叙历史和通过人物性格展示揭示时代矛盾的写法。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顾、举、谢、见、绝、以、穷、为、乃、私;通假字:淬、振、见、卒;古今异义词:涕、币、穷困、假借等。
二、课堂设计:
2.教学方法,在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探究思考。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二)教学步骤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战国策》:
2.人物背景介绍:
公元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背景。
2.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悟读课文。
第一段:交代了形势,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为后文铺垫。
重点词语:北略地。北:向北,名词做状语。略:掠夺。
第二段:交代了行刺的缘由。
重点词语:岂可得哉?岂……哉:固定结构,表反问语气。
微:无,没有。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第三段:荆轲激樊於期献头。对比:燕太子优柔寡断,荆轲办事果断,敢作敢为。樊於期义勇刚烈、轻生重义,视死如归,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决绝,善于辞令,工于心计。
重点词语:私:暗地里,私下。深:刻毒。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转折。可以:可以用来。见陵:被陵辱。乃,语气副词,表转折。
重点词语: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第二教时
第五、六、七、八、九段 :刺秦前的准备。续写了荆轲刺秦的准备工作以及易水诀别的情景。 重点词语:淬:使动用法 。为:准备。迟:认为……迟缓。形容词意动用法。所待:所等待的人。所字结构。以:通“已” ,已经。顾:回头看。
第十至十七段:刺秦王的情况。重点词语:遗:赠送。诚:实在。 闻:使……知道,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介词,按照。谢:道歉。
少:稍微。假借:宽容,原谅。既:已经。 因:连词,于是。
卒:通“猝”,突然。
第三课时:
思考探究:送别研读: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