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感伤情绪

(2007-09-28 14:17:10)
标签:

艺术赏析

 

开题报告: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多沉湎于对无题诗内容和性质的探讨,而相对忽视了对无题诗艺术的研究和分析,真正对无题诗的艺术作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是七十年代末以后的事。这些研究又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无题诗寄托方面特点的探讨。二、对无题诗构思特点的探讨。 三、对无题诗意象组合方式与结构特点进行探讨。四、对无题诗的基调、意境、风格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探讨。五、从爱情诗的角度对无题诗的特点进行评论。

本篇就无题诗基调中的感伤情绪作具体论述,主要从1、什么是感伤情绪2、无题诗具有感伤情绪3、感伤情怀是无题诗的重要艺术特征 4、构成感伤情绪的因素 5,表现感伤情绪的方法 6、感伤情绪的审美价值 这五个方面来展开,其中侧重论述构成感伤情绪的因素和表现感伤情绪的方法这两个方面。

本篇的论述对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伤感情绪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探讨,有助于读者对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感伤情调有一个比较深刻和全面的了解,进而更好地解读他的诗歌艺术特色和美感。
  

内容摘要:李商隐是唐代后期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在诗歌艺术上突破了由盛唐和中唐诗人多方开拓而难乎为继的局面,创造了深婉精丽、富于感伤情调和象征暗示色彩的新诗风。在他的六百余首诗中,其中以“无题”为题的诗约二十首,“除七律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一首系直接抒写‘怀古思乡’之情以外,其他各首均以男女相思离别为题材。”①这些无题诗,有的和诗人的具体爱情经历有关,有特定的抒情对象;有的是诗人在生活体验基础上所作的一种艺术概括和创造,未必有特定的抒情对象。它们在抒写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这种悲剧性的爱情和爱情心理,又总是和诗人的悲剧身世及人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无题诗带有浓厚的感伤情怀。“读《锦瑟》及《无题》六首,人们总是被其深沉无比的伤感、被表现这伤感的残缺美和遗憾美所感动。”②
 

[关键词]  李商隐 无题诗  感伤情绪 

 

Content abstract:  Li Shangyin is the Tang Dynasty later period isoutstanding, has the representative poet. He broke through in thepoetry art and center the Tang poem person develops but the aspect in every way by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createddeep graceful fine Li, has been rich in the sad sentiment welldistributed symbol suggestion color the free verse written in thevernacular wind. In his 600 first poems, take "untitled" as topic poemapproximately 20, ' a department ' directly expresses in writing"besides untitled ' a ten thousand miles disturbances boatreflects on old times homesickness ' the sentiment, other each leavestake the male and female lovesickness as the theme." (1) Theseuntitled poems, some and poet's concrete love experience related, hasspecificly expresses feelings the object; Some are the poet one kindof artistic summary and the creation which does in the life experiencefoundation, not necessarily has specificly expresses feelings theobject. They in express in writing in the love life leaving with间阻, the anticipation and disappointed, rigid and tangled up, aredepressed and aspect and so on grief and indignation, had achievedvery high expresses feelings the artistic level. This kind of tragiclove and love psychology, also always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poet's tragedy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thus enablethe untitled poem to have the strong sad mood. "Reads" Brocade Chinesezither "and" Untitled "six, the people always its deep incomparablemoved, are displayed this moved incomplete beautiful and areregrettable beautifully are moved.

 [ Key word ]  Li Shangyin   untitled poem   sad mood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无题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诗中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情爱的艰难,异地相思的痛苦。但是,他们对爱情坚贞不渝,离别的痛苦中始终有一把希望之火在燃烧。由于远离而悲,由悲而感到绝望,绝望中又对未来寄予了希望。看似悲剧,是凄;又想得到相聚的圆满结果,是美。这种悲剧的爱情让人感到一种凄艳的美,感伤的美。
 一、文学中的感伤情绪

感伤是指因感触而忧伤,感伤情绪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是中国文人在面对种种不幸和挫折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反映,作者将这种心理反映蕴于文学作品当中,便是文学中的伤感情绪。

二、李商隐无题诗具有一种感伤情绪
 感伤情怀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动荡,民生的寥落,国家的衰败,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李商隐诗歌忧郁哀婉的感伤情怀,而李商隐诗中最能代表其感伤情怀风格的是其以《无题》为题的爱情抒情诗。这部分诗典雅清丽、音韵和谐、感伤凝重、深婉动人。无题诗主要表现的是缠绕在作者心头一种挥之不去的愁绪,无论是吟咏爱情还是自叙生活都流露出一种化不开的如薄雾般的悲伤与苍凉。
 二、感伤情绪是无题诗的重要艺术特征
 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雅丽的语言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着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无题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二首》)③,将感伤的情绪倾注于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感伤之美。
 三、构成感伤情绪的因素
 李商隐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青年时又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二首》)④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代,衰败的家世,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李商隐的心理负担,无可排解,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代的衰落,身世的飘零。身世、国运、佛道等,从各个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心态。悲剧和无助加上他所秉赋的才情,也使他灵心多感,感情丰富,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起他如潮的感情活动。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地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
 1、个人身世的坎坷
 李商隐的家族,从高祖一代起,都只做过县令、县尉一类的地方官吏,而且曾祖、高祖都死得早。父亲李嗣同样一生奔波于幕府之间,郁郁不得志。无疑,李商隐身上流着的是祖父辈抑郁难伸的血液,也继承了他们内向善思的性格,在李商隐十岁那年,父亲去世,“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⑤作为长子,他小小年纪便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既为人抄书,又贩卖舂米,打短工干零活。这种贫困的生活也使他养成内向伤感的性格。   
 2、政治生活的不幸
李商隐企图由科举进身以振兴家道,经过一段引锥刺股的发愤苦读,“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樊南甲集序》)⑥。诗人在十六岁以后就开始应举,他得到了当时朝廷元老和骈文名家令狐楚的赏识,这位老人对李商隐扶植奖掖,使李商隐对他终生感怀不尽。然而初次应试,李商隐落第了,对出身寒门的他来说这是沉重的一击,但他依然满怀信心。这时候他遇见了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崔戎,被招聘为幕僚,可惜赴任不到几个月,崔戎便病故了。终于在开成二年(公元837年)靠令狐陶的关系,李商隐考中了进士,几近十年,李商隐才中举,从中举到入仕还有遥远的距离,而在长安求仕的十年中,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中成为可悲的牺牲品。李商隐原来投身的令狐父子是牛党,中举之后李商隐得到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赏识,并娶了王之女为妻,而王茂元却是李党的中坚人物,当时两党斗争正激烈,李商隐的这种行为必然受到牛党的攻击,后来宣宗即位又重用牛党官员,李商隐自然又受到排挤,十年京师应举十年京师求仕,李商隐以整整二十年的青春年华苦苦奋斗,最终还是未能在京都找到栖身之地,从此又开始了远赴南国天涯瓢泊的幕府生涯。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冬天,另一位赏识李商隐的卢弘去世。这些都给李商隐以打击,他的生活陷入困顿之中。《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⑦第一首寄托了诗人对某种匆匆即逝的政治机缘的追念惋惜和长期落拓不遇的伤感,第二首是写诗人自伤的心情,寄寓了诗人渴望进入仕途而又遭受朋党之徒的一再猜忌和排挤但又始终执著的用世要求。《无题》(八岁偷照镜)⑧中的那位少女,才貌双全,精于女红,然而却被深闭在闺门之中,虚度青春,根本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种种情思,只能泣向春风。少女怀春的幽怨苦闷,正是诗人渴求用世心情的写照。世事无常,能否担负重担,驰骋才情,个体丝毫不能自主。而诗人关注命运难宰的世人之时,认为世人就如“万里风波一叶舟”(《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⑨,在无常之流中,飘摇无定,孤寂无助,漫无目的,只知离乡愈远,愈感落寞,亘古凄凉,因此只能依稀听到绝望的心灵在哀吟“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⑩,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如何风雪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无题》)也道出了理想难成,抱志空叹的无奈。
 3、爱情世界的悲苦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为爱情诗,他的爱情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这种悲剧性与他的爱情经历是分不开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无题二首》其一)这首纯粹的爱情诗描述了“诗人邂逅一位令他心许的女子,却由于种种原因,好事难成,匆匆离去,只留下一片美好的回忆和难以再会的惆怅。”《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更是写出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执着的思念。” 他似乎把人间的至爱,把所有人对爱的感受一网打尽了,以至后人之中,为爱而沉沦着的人也会以李商隐的诗自怜自伤,李商隐是一个重情的人,他的一生似乎都在追寻着爱的理想,为爱而生,为爱而死。
 他主要的恋爱有三次:与女道士的恋爱,与柳枝姑娘的情缘,与王茂元女儿的生死爱情。
 与女道士的恋爱。李商隐15岁于河南玉阳山东峰学道,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有一位姓宋的女道士,她本是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修道。宋姑娘年轻、聪明、美丽,因两峰之间的来往,很快就与李商隐双双坠入情网。当然,这种偷欢是不容于礼教和清规的。恋爱中的李商隐在欢娱之时,一方面会十分珍惜欢娱之短暂,另一方面不由得会因为想到永好之无望而怅然若失。恋情曝光后,男的被逐下山,女的被遣返回宫。但真诚的相恋,往往终生难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正是“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很好的注释。华阳山的相恋,来去飘忽,为欢短暂,不会有结果的恋情,换得的肯定是终生的哀怨。“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无题》其一)这首诗就写了“诗人梦中与情人相会以及醒后对远方情人的苦思”,诗人同情人远隔天涯、相会无期的苦闷、感伤心情充溢其中。
    遗恨终生的柳枝梦。如果说与宋华阳没有结果的爱情,给李商隐留下锥心的痛,直到晚年他还对这段恋情念念不忘。那么对于柳枝姑娘的爱恋与失之交臂,则让李商隐抱憾终身。那一年,李商隐和一些人上京赶考,宿在洛阳西郊,结果他遇上了柳枝姑娘,并与之相爱,但命运再次让李商隐与爱失之交臂。诗人二十三岁,正当才华横溢,充满着青春热情之时,与十七岁的柳枝姑娘一见钟情,天真的柳枝姑娘能弹琴吹箫,作海天风涛之曲;对诗歌又有很高的理解鉴赏能力,他们的爱情媒介就是诗。但是李商隐因为客观的原因错过了与柳枝的约会。这年的冬天,李让山(李商隐堂兄)冒雪来到长安,告诉李商隐,“柳枝已被关东的一位地方长官娶为姬妾了”。李商隐感伤不已,作《柳枝诗》五首请李让山题在柳枝的旧居。五首诗展示了李商隐对爱情的真诚深挚,是诗人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高尚情操的表白。“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诗中有诗人炽烈奔放的热情,也有他抑郁无奈的感伤。”爱情的欢乐与痛苦、不幸与崇高、失意与酸楚,在他的诗里表现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爱情因它的永远不可得而显得更加具有悲剧的美感。
与王氏的无悔爱情。唐开成三年春,李商隐参加了吏部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想通过考试后获得官职。但录取并拟官职后,却意外地被中书驳下。这样,开成三年暮春,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邀请,来到离长安五百里的泾州,在泾原幕府为从事,担任文字之役。就在这时他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小女儿相爱。也就是在这一年,李商隐得遂所愿,与王茂元小女儿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虽然王茂元家有权有钱,但李商隐却是有独立精神的文士。他与王氏婚后实际上过着清贫的生活,为着生计,李商隐在婚后一次又一次地离别爱妻。大中元年,他随郑亚远赴幕职一年。大中三年底,他又赴卢宏止武宁节度使府为判官,待大中五年春夏间罢幕归京,王氏已病死。可怜其妻死前,夫妻俩竟未来得及见上一面,房中唯有王氏生前弹奏的锦瑟,物在人亡,睹物增悲。因此,他最著名的《锦瑟》诗—“当属于无题诗”--即含有悼念亡妻之意。作为丈夫他感到无限的追悔,他一次又一次地向亡魂诉说衷情。至丧妻六、七年,诗人自己亦已走到人生的尽头,但他仍然一往情深,在他的情感世界中除了这位与他患难与共,心心相依的贤妻谁能承当?想起夫妻的相见又分别,人生的艰辛痛苦,千言万语难以言表。真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又怎能道得尽那刻骨的思恋、刻骨的哀怨?怎样诉得尽那年复一年的离伤!
    4、佛道观念的影响
    李商隐坎坷的经历,羁旅飘泊的孤孓身影和仕途难通的悲剧命运为无题诗准备了丰富的辛酸素材和凄凉的人生体验。诗人只能在佛道中追求慰藉,他对于佛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道教极大的影响了义山超俗的人格、情感、思维与审美,也铸就了他魅力独具的诗作。”他的诗契合了佛旨道玄充满了道趣,是虚化爱情悲剧的道趣,是所落空空的道趣,佛道的交织,融释了诗人的人生痛苦,注入了诗人的人生幻想,使得诗人执迷于一个亦道亦佛的精神理念之中,这也使得诗人多情细腻的心灵,在冥冥之中受到二者绞合之下的震撼,反省无常,体验空空,哀伤无定,咀嚼失落,皆是其心态的反观,诗人以其独有的情感体验,领悟到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佛教真谛,汲取了佛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痛苦,消融了痛苦,使其诗歌增添了悲怆之美。李商隐渴求入仕而不可求得,企翼爱情却无能为力,他只能借助佛道来摆脱这种痛苦,“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拟用佛禅,升华禅趣,显出对两情相悦的支持与关注。基于佛道,超越佛道,主观情绪在哀肠寸断,渺然无声的无题诗中虚泛开来,给人以欲罢还休,欲言又止的迷茫感、幻灭感、悲伤感。
   5、晚唐诗风的影响 

史上将唐文宗大和元年以后的八十年时间,即公元828-907年,统称为晚唐。时序进入晚唐后,大唐帝国进一步走向衰落,宦官操纵政局,士人党争不休,藩镇藐视朝廷,经济日渐凋弊,百姓民不聊生,起义此起彼伏,中央王朝已呈现明显的败亡崩溃之兆,整个时代笼罩着悲观、彷徨、失意的阴郁氛围。时代的衰败特征将强烈的失望与沮丧情绪投射进文人敏感而脆弱的心灵,自然而然,作为展现文人思想灵魂的诗歌这一文学主要表现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有别于前代的显著特点,这就是自相矛盾的既关注政治又伴随失望、既旷放阔达又深切无奈、既光彩夺目又盛世绝唱,总体哀婉与颓废的晚唐风格

李商隐生在晚唐,面临着国家风雨飘摇的境况,伤感颓废的情绪便是自然的了。

他在「乐游原」中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借黄昏的暮色来表现作者对晚唐局面的一种伤感而痛惜之情。

 

四、表现感伤情绪的方法
    形式切合内容的需要,李商隐无题诗采取的艺术方式则能将作者内心的感伤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1、深情委婉的抒情方式
 李商隐要抒发的情是恋情、是哀情、是柔情,如丝般缠绕,如水般绵长,因而采取的柔情方式不会是豪放的洒脱的,而是深情的、委婉的、含蓄的。诗人抒情的语调哀怨凄迷、寄托的意象孤寂清冷。《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风细雨来、含情春宛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叹。而七绝《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则蕴含着徒有姿颜、世无赏音的哀怨与感慨。李商隐对于生命的关注对于生命的感悟力,势必开掘其内心的对美追求的渴望,对于真善美的期待,对于灵动生命的依恋,李商隐赢得的只是无常的流转,好景的成空,面对这一切,诗人在诗歌中反复咏叹美好事物的凋零衰落。“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无题二首》) “露花终裒湿,风蝶强娇饶”(《无题》),在这里,时而小径低徊,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扼腕喟叹,极尽委婉缠绵之能事。
    2、凄艳虚无的意象群
    李商隐的无题诗选取了众多的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虚无而不具体,重情不重形。诸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碧城、瑶台、灵风等,均难以实指。“他喜爱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取材来营造现实性的幻象与幻境,尤偏爱表现那些柔弱细小的事物。他从这些事物中精心营造纤细柔美、飘渺朦胧、萧条衰飒、孤寂凄凉的幻象与幻境。”这些意象如梦似幻恍若云烟,都被其心灵化了,是多种体验的复合,意象的心灵化,情绪的感伤化,让人读来心生哀愁。《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的“细雨”、“芙蓉塘”、“香炉”、“贾氏”、“枕头”、“春花”、“香灰”等众多意象交杂在一起,景象苍凉孤寂,内心哀怨无限,整体上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悲愁。诗人在表达有所期待而又幻化成云烟,但又产生新的期待,于无望中保留一丝希望,把追求与幻灭的心象,融入上述自然物象中形成凄艳感伤之美。诗人著名的《锦瑟》,呈现给读者的也是水淋淋的感伤。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境界、弥漫着怅惘、寂寞、向往、失望、感伤的情思,正是感伤的情思串连起了这些意象,统一了这些意象。诗人善于将自然界情调萧瑟的景物和主观上创造的意象按情感特征组合在一起,如《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中的“紫府”、“仙人”、“宝灯”、“云浆”、“雪月”等,极大地渲染了事业无望年华消逝的寂寞感伤之情。诗人饱尝忧患的人生经历,在他看来,“社会现实,人事自然,一事一物,一草一木,都带有哀苦的情调并成为感伤哀苦的心象。” 。红烛、冷月、夕阳、金井、丁香、翡翠、孤鸿、黄叶等等无不遍染悲色,清冷凄艳。
    3、象征、用典手法的运用
    李商隐为了将感伤情怀自然含蓄地流露出来,在无题诗中大量运用了象征、典故、比兴等手法。“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生发人生如梦之迷惘,传递黯然伤春之感慨。“沧海月明珠有泪”(《锦瑟》)中诗人将沧海遗珠和“鲛人眼能泣珠”融为一体,传奇色彩的悲剧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沉痛。利用“贾氏窥帘”、“宓妃留枕”(《无题》)对爱情的执着与勇敢衬托诗人愿望的难以实现,爱情的失意,飘逸着悲剧的芬芳。
    五、感伤情绪的审美价值
 如果你曾经深爱过,你就不能不提李商隐;如果你曾经失恋过,你也不能不提李商隐。一千多年来,李商隐以他的无题诗打动了无数爱着和被爱着的人们。李商隐的纯情、多情、痴情铸就了不朽的诗篇,使得今天读来仍产生情感上强烈的共鸣。诗人开创的无题诗,多以爱情为主题,爱情的难以实现与诗人的感情基调形成了无题诗凄艳、感伤的美学风格,蕴含着感人深挚的美学生命力。李商隐无题诗抒情真挚,毫不掩饰,努力表现情感的真实状态,重视个人价值,关注内心体验,将内在不可名状、扑朔迷离的心灵感触与自然或主观物象和谐融合,流露出凄艳感伤情怀,使得无题诗内涵丰富,极易打动读者的心灵,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与审美价值。诗人对感伤情绪作了典型概括,其诗情感细腻深沉,突破了时代的局限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几千年永恒的爱情主题,沟通古今,使无题诗具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注释:
①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版 P.11
②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编 《中国诗学研究第2辑李商隐研究专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2版 P.81
    ③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版 P.228
④⑤刘学锴、余恕诚著 《李商隐诗歌集解》 中华书局 1988.12年版 P.2019
 P.2059
 ⑥⑦⑧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版 P.3 P.228  P.6
 ⑨⑩刘学锴、余恕诚著 《李商隐诗歌集解》 中华书局 1988.12年版 P.1266
 11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版 P.227
 12余恕诚著 《唐诗风貌》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10版 P.144
 13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版 P.81
 14木斋 《唐诗译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3版 P.382
 15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版 P.231
 161718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编《中国诗学研究 第2辑 李商隐研究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2版 P.111-115
 192021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版 P.233  P.219  P.232
 22尚作恩 李孝堂 吴绍礼 郭清津《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7.1版 P.80
 23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编《中国诗学研究第2辑 李商隐研究专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2版 P.113
 24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版 P.232
 25叶嘉莹《诗馨篇》(上)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4版 P.322
 26尚作恩 李孝堂 吴绍礼 郭清津《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7.1版 P.68
 2728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版 P.230 P.228
 29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编《中国诗学研究第2辑 李商隐研究专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2版 P.205
 3031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版 P.81 P.229
 32刘学锴、余恕诚著 《李商隐诗歌集解》 中华书局 1988.12年版 P.26
33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编 《中国诗学研究第2辑李商隐研究专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2版 P.65
 34刘光磊《论李商隐的道教无题诗》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5 36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版 P.219
 37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编《李商隐资料汇编》中华书局 2001.11年版
P.932
参考文献:
    [1] 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李商隐诗选》 [M]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版
    [2] 李庆皋、王桂芝著  《李商隐全传 》 [M] .长春出版社1995.11版
    [3] 刘学锴、余恕诚 、黄世中编《李商隐资料汇编》[A].  中华书局 2001.11版
    [4] 《中国诗学研究 第2辑 李商隐研究专辑》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2版
 [5] 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诗歌集解》[A].A中华书局 1988.12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