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汉以前的中国古代艺术<下>----虓虣天书

(2011-10-23 22:16:25)
标签:

中国古代艺术

中国文化

铜奔马

金缕玉衣

镇墓兽

勾践剑

石鼓文

文化

房子

分类: 虓虣天书

    从上午开始编辑,直到刚刚才把上一篇编辑好。

    选定的是电子合成的埙和箫合奏的《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没有埙独奏那么贴切,但是少了太多的哀怨和孤独。

    本来要把图片排列好顺序,再加入说明,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没办法直接在博客里面编辑图片,如果再重新进行平面设计确实过于耗费力气,只好在排版上投机取巧了。

    凉凉的夜里,很近的地方突然响起来鞭炮。冲一壶热腾腾的普洱,争取尽快编辑完这一篇。

    金文说完了,紧接着呢,该石鼓文了......

     
   
九、石鼓文:


http://s3/middle/4ea69c3ftaff839caa7f2&690    石鼓文,是我国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

    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内容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猎碣”。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http://s3/middle/4ea69c3ftaff83a170342&690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法则,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http://s12/middle/4ea69c3ftaff83aff1aab&690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
    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明代大收藏家安国的十种石鼓文拓本,自称十鼓斋。其中最佳者北宋拓三本,仿军兵三阵命名为《先锋》、《中权》、《后劲》秘藏之。
    这些均是世界上保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现皆流传到日本,藏于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为明代拓本,也非常珍贵。

   

    十、秦泰山刻石:

http://s3/middle/4ea69c3ftaff886d857d2&690    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镌刻着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在岱顶玉女池旁,后迭移至此。

    刻石四面广狭不等,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

http://s12/middle/4ea69c3ftaff8869b33bb&690    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146字,漫灭剥蚀了76字。明嘉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清乾隆五年(1740年) 碧霞祠毁于火,刻石遂失。嘉庆二十年(1815年),泰安旧尹蒋因培带领同邑柴兰皋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2块,尚存10个字,遂将残碑嵌于岱顶东岳庙壁上。

    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斯昧死”三字残泐。秦泰山刻石历代多有摹刻拓本,现存清聂剑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和徐宗干摹刻的旧拓本29字两块刻石,均陈列于岱庙碑廊。

http://s10/middle/4ea69c3ftaff88770f0b9&690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

 

    十一、画像石和画像砖:

http://s7/small/4ea69c3ftaff8b54bedd6&690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汉画像石是汉代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http://s7/middle/4ea69c3ftaff8b4e11f46&690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画像最多的一个地区,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研究中心——南阳汉画馆馆藏近3000块汉画像石。徐州也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珍品汉画像石350余块。
http://s7/middle/4ea69c3ftaff8b4859356&690    汉画像砖是两汉时期主要装饰在古建筑物上的一种模制、模印、雕刻和彩绘的画像砖,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http://s4/middle/4ea69c3ftaff8b8b26c63&690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
    画像砖始于战国盛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隋唐之後逐渐衰落。

    分布于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苏、陕西、山东等省。与画像石并称于世,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十二、兵马俑和铜车马:

http://s7/middle/4ea69c3ftaff8fdf8e266&690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
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1974年以来,在秦始皇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http://s11/middle/4ea69c3ftaff90bb3976a&690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 
    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http://s2/middle/4ea69c3ftaff8fd50e951&690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
    秦始皇陵铜马车于1980年12月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通往地宫的甬道中。同时出土的共有两乘,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马车,分别是安车和立车。这两件作品都为单辕,四马,单御者编制,尺寸约为车马实际大小的二分之一。
    一号车为伞盖,驭手呈站立姿势,其伞盖为圆型,车厢为方型,取天圆地方之意;二http://s13/middle/4ea69c3ftaff8fd9d408c&690号车为篷盖,驭手作跪姿。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同时,它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对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十四、越王剑和夫差矛:
  
http://s11/middle/4ea69c3ftaff9272966da&690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无论就勾践剑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这口剑都无疑是中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并成为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短兵器制造的杰出代表。
    夫差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马山的一座楚国贵族的墓葬中出土,是春秋末期吴国使用兵器。上面刻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口(矛)的错金铭文。此矛装饰华美,锋利无比,是春秋时期一件青铜珍品。
    值得注意的是以后各地多处出土有夫差矛,夫差矛并非吴王夫差专用武器,而是夫差时期所铸青铜矛。 
    越王勾践剑、夫差矛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十五、马踏飞燕和镇墓兽:

http://s11/middle/4ea69c3ftaff9648839aa&690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
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http://s3/middle/4ea69c3ftaff97144ca22&690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
    《周礼》记载说,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还说这种方相氏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乘马扬戈,到墓内以戈击四角,驱方良、魍象。也有人根据早期镇墓兽头上的双角推测,镇墓兽应与“辟邪”或“灵神”、“士伯”等有关。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朗,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
 
    十六、长信宫灯与金缕玉衣:

http://s8/middle/4ea69c3ftaff99160de87&690    长信宫灯是汉代青铜器,于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长信宫灯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
    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http://s9/middle/4ea69c3ftaff991f9abe8&690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据《西京杂志》记载,汉带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

    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帝王级)、“银缕玉衣”(诸侯王级)、“铜缕玉衣”(公侯级)。 

    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保存完整,形状如人体,各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周末
后一篇:悠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