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再序•难再续----陈端生的《再生缘》

(2012-02-27 00:13:26)
标签:

再生缘

陈端生

梁德绳

侯芝

陈寅恪

金闺杰

孟丽君

弹词

房子

中国文化

分类: 泪眼婆娑中的文化苦旅
    这一篇存在博客草稿箱里的时间是2011年10月8日22点,一直没时间完成,因为没有很切实的感受。不过这么长时间,只有逼着自己尽快搞定,就算为了完成而完成吧,因为草稿箱里的题材和资料太多了。    
 
    【冯素贞和孟丽君】      
    之所以聊聊《再生缘》,是去年在写陈寅恪先生的时候看到了一些他关于这部作品的一些评价和研究。而且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女驸马》,根据同名黄梅戏电影翻拍的。名人,名剧,戏内戏外都是传奇,只是那个时候太小,不明白太多的意义,后来逐渐到了能够明白的年纪,却又对这些不再感兴趣,统统九霄云外了。不过,以现在的年纪,能够记得拾回来,个人觉得实属不易,总比到了什么都拾不起来的年纪再去拾要强一万倍。
http://s11/middle/4ea69c3ftb9ccf3e62888&690    《女驸马》在女主角高中状元之前的故事梗概与《再生缘》一脉相承,非常相似: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由母亲作主订亲。后来李家衰落,素珍母也去世。素贞继母嫌贫爱富,竟逼李兆廷退婚。素珍被逼女扮男装进京寻兄冯少英,又冒李兆廷的名字应试。不料竟中状元,被招为驸马。洞房之夜素贞将真情告诉公主。皇帝迫于形势只好赦免素珍,命李兆廷顶状元之名并与素珍完婚。公主也与改名做了八府巡案的冯少英成亲。根据这个故事拍摄了戏曲电影、黄梅戏、电视剧等;黄梅戏电影由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电视剧是黄奕、乔振宇等出演。
    《再生缘》将情节背景设定为元代昆明的三大家族之间。大学士孟士元有女孟丽君,才貌无双,许配云南总督皇甫敬之子少华。国丈刘捷之子奎璧欲娶丽君不成,遂百般构陷孟氏、皇甫两家。丽君男装潜逃,后更名捐监应考,连中三元,官拜兵部尚书,因荐武艺高强的少华抵御外寇,大获全胜,少华封王,丽君也位及三台。父兄翁婿同殿为臣,丽君却拒绝相认。终因酒醉暴露身份,丽君情急伤神,口吐鲜血,皇上得知,反欲逼其入宫为妃,丽君怒气交加,进退两难。作者至此掇笔。
 
    【再生缘、陈寅恪、郭沫若】
    对于《再生缘》的一般简介是这样的:清代中叶“弹词”艺术中最优秀的作品。杭州女诗人陈端生著。乾隆二十三年至三十五年(1758~1770)写成前16卷。乾隆四十九年又补写第十七卷,共60余万字。但未终篇。
    陈寅恪先生晚年专“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写了近80页的长篇论文《论〈再生缘〉》,其中谈到:再生缘之文,质言之,乃一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也。弹词之作品颇多,鄙意再生缘之文最佳,微之所谓“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属对律切”,实足当之无愧,而文词累数十百万言,则较“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者,更不可同年而语矣。世人往往震矜于天竺希腊及西洋史诗之名,而不知吾国亦有此体。外国史诗中宗教哲学之思想,甚精深博大,虽远胜于吾国弹词之所言,然止就文体立论,实未有差异。
  郭沫若也曾写道:这的确是一部值得重视的文学遗产,而却长久地被人遗忘了……连陈端生的存在也好像石沉大海一样,迹近湮灭者已经一百多年。(《序〈再生缘〉前十七卷校订本》)陈端生的确是一位天才作家,……如果要和《红楼梦》相比,与其说《南花北梦》,倒不如说《南缘北梦》。(《〈再生缘〉前十七卷和它的作者陈端生》)
 
   【什么是弹词】     
http://s15/middle/4ea69c3ft78fd1c3f994e&690    弹词是中国曲艺形式类别的一种,也叫“南词”。最早见于明代。成书于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记杭州人八月观钱塘大潮,“其时代人百戏:击球、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见于著录的明代弹词作品有梁辰鱼的《江东廿一史弹词》、陈忱的《续廿一史弹词》,可见当时弹词已广泛流传。至清代,弹词成为一种新兴的俗文学。今所传弹词多为清中叶以来作品,以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一书所收最为详备。
  弹词按照各地称呼的不同,有苏州弹词、开篇、扬州弦词、四明弹词、绍兴平湖调、平胡调、长沙弹词、木鱼歌等等。
  弹词的体制由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弹词的文字,包括说白和唱词两部分,说白部分为散文,唱词部分基本上是七言韵文,有时也略有变化,加上三言的衬句,成为三、三、七或三、三、四的句式。。
    在语言上,弹词有“国音”、“土音”之分。国音弹词是用普通话写的,如《安邦志》、《天雨花》、《再生缘》等。上音弹词是用方言写的,或者夹杂有方言的,它以吴音弹词为最多,如《珍珠塔》、《玉晴蜓》、《义妖传》等。浙江的“南祠”、福建的“评话”、广东的“木鱼书”等,都是用各自方言写成的流行于不同地区的土音弹词的异名。
    由于篇幅往往很大,在某种意义上,弹词可以说是一种韵文体的长篇小说,如《榴花梦》竟达三百六十卷、约五百万字。而《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三部曲敷衍赵匡胤及其后代史事,共72册,计674回,被郑振铎许为“中国文艺名著中卷帙最浩翰者”(《西谛所藏弹词目录》)。
    弹词的演出至为简单,二三人、几种乐器即可(甚至可以是单人演出),而一个本子又可以说得很长,这种特点使之适宜成为家庭的日常娱乐,特别是一些地位较高家庭中的妇女,听或读弹词于是成为她们生活中的喜好。清代弹词的兴盛与这一背景颇为有关系,许多弹词的写作也有这方面的针对性。许多有才华的女性也因此参与了弹词的创作,既作为自娱娱人、消磨光阴的方式,也抒发了她们的人生感想。一些著名的作品如《再生缘》、《天雨花》、《笔生花》、《榴花梦》等均出于女性作家之手。

    【续不得的再生缘】 
http://s7/middle/4ea69c3ftb9e30068b07a&690    就像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续集往往会被口水和砖头埋没。回想一下《红楼梦》,尽管有高鹗先生妙笔为续,但经常要被骂到狗血喷头。当然也有争论说后四十回根本与高鹗无关。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所以,无论怎么样,每个世界都是不同的。
    《再生缘》全书20卷。前17卷陈端生作,此书抄本在民间流传38年,由于并未写完,续者迭起。如今流传的全本20卷,后3卷是杭州另一女诗人梁德绳续成的。所续后3卷不仅文词逊于原作,而且在故事发展上写孟丽君被封为保和公主,与皇甫少华终成眷属,并形成三女共一夫的结局,流于俗套。梁德绳在所续文字中谓,因“年近将花甲,二十来年未抱孙,藉此解头图吉兆,虚文纸上亦欢欣”,故使作品中孟丽君与皇甫少华团圆且生子。
    陈端生是高傲的,她说:“不愿付刊经俗眼,唯将存稿见闺仪。”而梁德绳是谦和的,她说:“如遇知音能改削,竟当一字拜为师。”以双方的迥异,如果陈端生将《再生缘》这部作品写完,它的结局或许和梁德绳所续补的结局有所不同,当然,现实中的陈端生倍经挫折,期盼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不得而知。 
    道光元年(1821)刊行的《再生缘全传》,女弹词家侯芝(香叶阁主人)为之作序,并于第2年由宝宁堂刊行。她不满意陈作和梁、许续作,删改而成《金闺杰》80回本印行,又作续书《再造天》,极力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
 
    【梁德绳和侯芝】
http://s1/bmiddle/4ea69c3ftb9e30f72f1f0&690    很有意思,三人均为女性。
    梁德绳(公元1771-1847年),字楚生,晚年号古春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侍郎梁敦书女,梁诗正孙女,丈夫是清嘉庆己未进士、兵部主事许宗彦。工诗,能书,善琴,尤长篆刻。为人明敏有决断,能识大体。著有《古春轩诗钞》两卷,后附词一卷。在实际生活中,梁德绳是个一个宝姐姐。对于夫君纳妾从不介意,还以不妒为美德。在她之后,至少纳有仨妾。她和妾们生了很多孩子,她都视同己出,努力善待。所以,她续书的那种写法,一点也不奇怪。
  许宗彦五十一岁去世,梁德绳四十八岁。三十年恩爱夫妻,夫君的去世对梁德绳打击非常大,之后十来年梁德绳都不能平静。梁德绳快六十岁的时候,感悟“再生缘”,想要以续《再生缘》来抒发对夫君的思念之情。她在写到续作《再生缘》的缘起时,说:
  可怪某氏闲闺秀,笔下遗留未了缘。后知薄命方成谶,中路分离各一天。天涯归客期何晚,落叶惊悲再世缘。我亦缘悭甘茹苦,悠悠卅载悟前缘。有子承欢万事足,心无罣碍洗尘缘。有感再生缘作者,半途而废了生前。偶然涉笔闲消遣,巧续人间未了缘。
    梁德绳一直活到了七十七岁才去世。
    侯芝,(1768?-1830)女诗人,弹词小说家。字香叶,号香叶阁主人,修月阁主人,江苏上元(今南京)人,进士侯学诗之女,文学家梅曾亮之母。
    幼承家学,通经史,性好吟咏,有往来赠酬者,诗多佚。尤善弹词改写。常患病。
    自嘉庆十六年(1811年)起,专改弹词。今所存者,有《再生缘》八十回,系改陈端生原作;《玉钏缘》三十二卷,二百三十四回;《再造天》系续《再生缘》的创作,凡十六回;《锦上花》系拼合《锦笺缘》、《金冠记》二种而成,凡四十八回,亦作二十四回;并撰《再生缘》洁本三十二回,题为《金闺杰》。 
    道光三十年刊本有侯芝在道光元年(1821)所写的序,言到“《再生缘》传抄数十载尚无刊本,因惜作者苦思,删繁撮要。……改而付梓。”和抄本对校,的确有些地方经过删改,但删改得并不大。刻本所据的原抄本,有些地方比现存郑藏抄本,较为正确。  
  侯芝另外有一种删改本,改名为《金闺杰》,有她自己在“道光[二年]壬午(1822年)季秋上浣日香叶阁戏笔”的序。序里说“《再生缘》一书,作者未克终篇,续者纷起执笔。……既增丽君之羞,更辱前人之笔。深可惋惜。予改本,今名《金闺杰》,盖书中女子皆有杰出之才,以是名之,得矣。至原来之失,指摘于右。质之闺中学者,以为然否?”接下去写了三十一则“指摘”,其中大部分是批评陈端生的原作,小部分是批评续作。 
  侯芝所改编的《金闺杰》实在是改得面目全非,而言词更为陋劣。她给梁续的评语,“既增丽君之羞,更辱前人之笔”,倒可以移来给她自己了。侯芝还另外写了一部《再造天》,主要写的是《再生缘》的下一代人。她做旧诗的功力是相当高的,而所编改的弹词,却不怎么样当行。《再造天》题词的最后两句是:“无才是德为前训,寄语闺人力淑贤”,这就是她编改弹词的宗旨了。  
  关于侯芝的身世,并不能详细研考”。只是根据她的提辞推测,她也是官宦人家的女子(“椿庭五马称名宦”),小时就受过父兄的教育(“幼趋庭训”,“依兄问字”)。她父亲到广东去做官,她是跟随着的。不幸她的父母同死在任上(“宦游东粤父娘离”)。后来嫁了人,家庭贫困,做过里塾的女教师。她是丈夫是秀才,大儿子在她写词时已经三十岁了(“一第良人犹负米,三旬伯子尚衣缁”)。她在编改弹词时,她的婆婆还在世,她为的是“堂前承色笑”而写作,但没有想到大受欢迎,而致洛阳纸贵了。    

   【最需要再生缘的陈端生】
   
    绕了半天圈子,最终要介绍女主角了。她才华横溢,但她的一生历经坎坷,有鲜为人知的心酸和苦楚。她创造了《再生缘》,而她的一生曲折起伏,恐怕她心中最最期盼的恰恰就是“再生缘”。
    了解她的生平,才真的能懂得《再生缘》的真正传奇。
    陈端生,1751—约1796,字云贞,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嫁淮南范秋塘(陈寅恪猜测为浙江秀水范璨之子范菼,郭沫若认为是会稽范菼)。著有《绘影阁诗集》(失传),弹词小说《再生缘》(一至十七卷)。
     《再生缘》的故事内容跌宕起伏、曲折复杂,整个情节的发展,布局完整,结构严密,层次清楚,繁简得当,逻辑性非常强,然而陈端生却在她尚处闺阁之中就已经完成了她的大部分创作,确实令人惊异,可见她有相当强的文字功底。这当然是来源于她优越的家庭环境。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陈端生出生于浙江杭州。她的祖父陈兆仑被京师士大夫奉为文章宗匠,在当时相当有名望,曾任《续文献通考》纂修官总裁。她的父亲陈玉敦历任内阁中书、山东登州府同知、云南临安府同知等职。陈端生自小随同祖父和父亲走过不少地方,这从她的作品可以看出来。
    陈端生的母亲汪氏,是曾任云南府和大理知府的汪上堉之女,也很有文学修养,对她的学习和创作都曾经给予了不少的帮助。端生姐妹三个,除一妹早夭,端生和小妹长生姐妹都文采斐然。陈长生是当时文豪袁枚的“女弟子”之一,后嫁与曾任翰林院编修的叶绍楏(琴柯)。
    身为杭州人的陈端生却将《再生缘》故事起点放在云南,并将男女主人公很多活动之地放在云南首府,很叫人纳闷。知道了她母亲的家庭背景,一切便都有了解释。想必陈端生小时候听母亲讲过很多关于云南的事情,而且深深被吸引,对云南产生了很多幻想和神秘感。写小说时自然就从神秘的云南开始,又或许云南离固执传统的京城很远,人们的思想不那么受拘束。汪氏传给子女的观念很开明,陈端生在审视社会传统观念的时候才没有拘束,所以写出《再生缘》那样的作品。
    陈端生开始写《再生缘》那一年才18岁,在北京;到20岁时已完成16卷,那时在山东。这一年秋天陈端生的母亲因病逝世,这对她的强烈的创作欲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以致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极少动笔。
    陈端生在23岁那年出嫁。婚后一年生一女,后数年产一子。然而6年之后,其丈夫范秋塘应顺天(北京)乡试,因在科举考场请人代作诗文,受到了处分,被充军发配到新疆伊犁,给种地的兵丁当奴仆。陈端生受到极大的刺激,心灵上因此而有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过了四年,陈端生才着手继续往下写。第17卷不过四回,她却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而且就此搁笔。《再生缘》第17卷故事情节中矛盾发展到非常尖锐激烈的时候,她却停下了她那出神入化的妙笔,很遗憾。
    范秋塘充军后,由于长时间的分离,陈端生因此寂寞而又凄苦。1796年,皇帝颁诏大赦天下,范秋塘才得以返乡。然而陈端生却没有等到和范秋塘相会就因病去世了,终年46岁。
   
   
   【文字里的再生和永生】http://s14/middle/4ea69c3ftb9e35e7a10dd&690
    刚开始创作的时候,她还是个小姑娘: 
  闺帷无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转未眠。灯影斜摇书案侧,雨声频滴曲栏边。
  闲拈新思难成句,略捡微词可作篇。今夜安闲权自适,聊将彩笔写良缘。  
  最早的读者大概只有母亲和妹妹,但她非常勤奋:
  仲冻天气已严寒,猎猎西风万木残。短昼不堪勤绣作,仍为相续《再生缘》。
  又说:
  书中虽是清和月,世上须知岁暮天。临窗爱趁朝阳暖,握管愁当夜气寒。
  当时的写作活动非常愉悦,陈端生描述到:
  姊妹联床听夜雨,椿萱分韵课诗篇。隔墙红杏飞晴雪,映榻高槐覆晚烟。
  写完十六卷,作者有一段感叹光阴荏苒的伤春词:
  起头时,芳草绿生才雨好,收尾时,杏花红坠已春消。
  良可叹,实堪嘲,流水光阴暮复朝;别绪闲情收拾去,
  我且待,词登十七润新毫。
  十六卷之后,她母亲病了,而且到七月,母亲便病故了。母亲不在了,怎么还有心情写作呢?于是便有:
    自从憔悴堂楦后,遂使芸缃彩华捐。
    她婚后的生活是比较愉快的:
  幸赖翁姑怜弱质,更忻夫婿是儒冠。
  挑灯伴读茶汤废,刻烛催诗笑语联。
  锦瑟喜同心好合,明珠蚤向掌中悬。
  夫君流放那年,她二十九岁,婚后生活只有六年。这样看不到希望的生离,与死别有什么两样:
  一曲惊弦弦顿绝,半轮破镜镜难圆。
  失群征雁斜阳外,羁旅愁人绝塞边。
  从此心伤魂杳渺,年来肠断意尤煎。
  未酬夫子情难已,强抚双儿志自坚。
  日坐愁城凝血泪,神飞万里阻风烟。
  当年写《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北京和山东,读者只有母亲和妹妹。她回到杭州老家后,《再生缘》却很快在浙江一省传开:
  惟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偏相传。
  龆年戏笔殊觉笑,反胜那,沦落文章不值钱。
  闺阁知音频赏玩,庭帏尊长尽开颜。
  谆谆更嘱全始终,必欲使,凤友鸾交续旧弦。
  她比曹雪芹幸运的是,在她生前就已经知道自己的作品具有相当的影响,而且自己颇有感受:
  知音爱我休催促,在下闲时定续成。
  白芍霏霏将送腊,红梅灼灼欲迎春。
  向阳为趁三竿日,入夜频挑一盏灯。
  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如心。
  其中或有错讹处,就烦那,阅者时加斧削痕。
 
  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早春二月,陈端在母亲去世十二年、丈夫被流放四年后终于重新开始续写《再生缘》。这十二年的停笔,正象她说的“悠悠十二年来事,尽在明堂一醉间”。“明堂一醉”是指郦明堂(孟丽君)的性别引起皇宫中人们的怀疑,被灌醉了酒,正要脱靴查验是否小脚。正在惊险之际,故事却停了,而且一停就是十二年。谁也想不到的是,这十二年的时间空白,却是用陈端生自己的悲欢离合来填补的。外人不知其中的辛酸,陈端生自己却再清楚不过,所以忍不住地长吁短叹。
  此一时彼一时,写作的心境和生活的环境都已经改变了太多,她只写了第十七卷一卷,就再没有继续写。

   《再生缘》到十七卷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一部神龙无尾的传奇著作。
    我们再也看不到维纳斯的手臂,是遗憾还是幸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滑翔  花香
后一篇:轻松一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