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候还有这么一位牛人,平时大家很少知道的,超级的潜伏刺客。
郭修,一名循,三国时凉州西平人,字孝先,魏国将军,被姜维劫掠,由魏降蜀汉,刘禅以为左将军。据说郭将军立志潜伏以立奇功,准备刺杀阿斗皇帝,但总是不能得手,估计是得不到信任,没办法只好刺杀大将军费祎,自己同时被杀。
他是怎么得手的?“蜀后主延熙十六年春正月,汉寿举行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修)亦在坐。其时费祎欢饮沉醉,不及戒备,结果为郭循亲手持刃所害身死,追谥曰敬侯。怃戎将军张嶷,初见费祎恣性泛爱,过于待信新附,张嶷曾致书戒之道:"昔日岑彭(东汉初名将)率师,来歙(东汉初名臣)杖节,然皆见害于刺客,如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应宜鉴知前事,稍为警惕。"然而费祎终为郭循所害。”
同年八月,魏国为此下诏:“已故中郎西平人郭修(即郭循),品行高尚,百折不回。之前蜀将姜维寇掠西平郡,郭修遭到掳略。去年……郭修于大庭广众之下刺杀费祎,其勇超过聂政,其功胜于介子,真可谓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人。追加褒奖和恩宠,是为了表扬忠义之士;赏赐爵禄延及后嗣,是为了奖劝将来之人。特下诏追封郭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追谥为威侯;令其子袭爵,再加拜为奉车都尉;赐银千鉼,绢千匹,以光荣恩宠存者与亡魂,使其永垂后世。”
正月得手,八月才得诏;而且“循”字和“修”字始终含混;这些迷离出现在制造“良史”的陈寿先生的《三国志》中,而陈寿却又应该是姜维的下属;而姜维对于费祎的约束是否满意呢?耐人寻味的是郭修(循)恰巧就是被姜维俘虏的。归根结底,是否陈寿为姜维安排的刺杀做了隐讳呢?1700年过去,难以知晓了。
所以做《三国志注》的裴松之也发表了感慨,估计也有疑问吧:臣松之以为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是也。事非斯类,则陷乎妄作矣。魏之与蜀,虽为敌国,非有赵襄灭智之仇,燕丹危亡之急;且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郭修在魏,西州之男子耳,始获于蜀,既不能抗节不辱,于魏又无食禄之责,不为时主所使,而无故规规然糜身于非所,义无所加,功无所立,可谓“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
对三国了解的人多少对老好人费祎还是有点印象的,尤其到诸葛先生的后期。
他是蜀汉名臣,和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费祎性格宽和,少时从伯父入蜀游学,留于益土,及刘备平定益州,费祎便留蜀为官。后主刘禅即位后,费祎任黄门侍郎,深得丞相诸葛亮所器重。后来费祎迁昭信校尉,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论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至,始终不为所屈。孙权甚异其才,自礼遇之,费祎也因常使吴。北伐时为中护军,又转为司马。当时将军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坐常争论,费祎常为二人谏喻,两相匡护,以尽其用。诸葛亮死后,费祎为后军师。不久又代蒋琬为尚书令,再迁大将军。当国以来,尽心抚政,多御敌寇;性格谦素甚廉,家无余财。延熙十六年于宴会上为降将郭循行刺身死。
关于费祎先生的最大非议或者绯闻在于他和黄鹤楼的附会。
唐时,阎伯理在《黄鹤楼记》中转述《图经》的记载: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黄鹤楼在县西:二百八十步,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陆游《入蜀记》卷五:
“黄鹤楼,旧传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
唐人李宗孟《费公祠》诗曰:“空遗费仙迹,江山余万愁。”
以讹传讹,牵强附会,确实要余万愁,纯粹自找的。
费祎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中书令,不管水平高低吧,知名度还可以。
中书令是什么?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的奏章。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设尚书令为了分化相权,加强君主中央集权。以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后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又称中书令),秩仅千石,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汉成帝时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尚书令日益尊贵。隋、唐以三省(中书、门下、尚书)长官为宰相,尚书令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后不置,改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宋尚书令班次在太师之上,为亲王、使相兼官,无实职。元曾设尚书省,而未设尚书令。尚书令,官职名。从字面意思理解,为掌管帝王诏令的文书之官员。尚书台为行政性质的机构,尚书令是尚书台的长官,职权部分相当于现在政府机构中的国务院总理。
至唐代,为什么会出现尚书令“不置”的情况呢?是从什么之后呢?
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当过尚书令,故当他做皇帝后,大臣多不敢任其职,于是这个职务就不再授人,尚书省的长官就只设左、右仆射,后用其他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至高宗时,又用低级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左、右仆射成了听令执行的官员,不能参加大政,唐中宗复位后,仆射就非宰相职务。中书令、侍中在安史之乱后也不常设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宰相最普遍的名称。至唐末唯一的例外是安史之乱中有大功于唐室的郭子仪。
为尊者讳,姮娥就变成了嫦娥,蒯彻,就得改叫蒯通,到现在没人再分清真假了。所以为皇帝让道吧,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反正都是为人家平事,而自己就是个稀松平常事,无所谓。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先生了,暂时没什么可说的,大家对他了解的比较多。其实未必了解很深入,很全面。
慢慢来吧,读几首他的诗,是不是我们心目中那位英雄的皇帝,骑着“飒露紫”手擎两米长的巨阙天弓,率领神武的玄甲军,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他还是有些文采,不仅略输,当然非要以职业作家来对他要求,确实太高了。作为三百年文化大唐的开创者,已经够了,毕竟他制定了开明的文化政治环境。读几首他的诗吧,平时很少见的:
赋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珮满,丹墀衮绂连。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仪鸾殿早秋
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
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
赋房玄龄
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
还当葵霍志,倾叶自相依。
出猎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岩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初夏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珮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