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4ea69c3fta4f32e592d62&690
1、督抚不和的江苏巡抚丁日昌:牵涉到马新贻一案的丁日昌之子案,原发生于1869年10月。当时有太湖水师哨勇徐有得、刘步标到苏州城闲游妓馆,正遇丁日昌族人都司丁炳、范贵等,双方遂发生争执。时值苏州亲兵营薛荫榜带兵巡夜,便将双方各责四十军棍。徐不服,复遭杖责,四天后因伤身亡。江苏巡抚丁日昌上奏将丁炳、薛荫榜斥革。其余人交马新贻审讯。事后,丁日昌查知侄子丁继祖以及时任知府的儿子丁惠衡皆在案内,上奏请将二人革职。马新贻奉旨接案后,委托江宁布政使梅启照以及江苏按察使应宝时等人会审。丁继祖投案,但丁惠衡传唤未到。此案因丁惠衡拒不到案,一直拖到1870年7月方才结案。经审讯定案,薛荫榜、丁惠衡、丁继祖以及丁炳斥革。因丁惠衡尚未归案,马新贻上奏请交朝廷议处。
2、丁日昌的生平:1823年—1882年,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广东丰顺人。20岁中秀才。初任江西万安、庐陵知县。1861年为曾国藩幕僚,1862年5月被派往广东督办厘务和火器,1864年夏任苏淞太兵备道,次年秋调任两淮盐运使。1867年春升为江苏布政使。1868年任江苏巡抚,1875年9月任福州船政大臣,次年署理福建巡抚。1882年2月27日,逝世于广东丰顺家中。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军事家,政治家。
3、藏书家丁日昌:丁日昌还有一个名号叫藏书家,他1875年因贪污被劾,行疾辞职。雅好藏书,为官之余,搜罗古刻善本,不遗余力。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时,正在江苏任职,江浙一带藏书故本多有散出,大力搜求,所获近4万卷。任上海道时,收上海大藏书家郁松年“宜稼堂”宋元旧本和普通本几万卷,又得顾湘舟精椠善刻,数年之内,藏书之富称雄一时。藏书楼名“实事求是斋”,后改名为“百兰山馆”,又命名为“持静斋”、“读五千卷书室”,藏书共10余万卷,当时与瞿氏“铁琴铜剑楼”、杨氏“海源阁”并驾齐驱,延请著名版本目录学家莫友芝、江标等学者为他整理校勘。
http://s9/bmiddle/4ea69c3fta4f3305feab8&690
4、丁氏书法史家:丁达夫字庆春,对丁日昌是又兄又师。曾任广西梧州府幕僚。精六艺,擅书法,初临汉碑,后师颜真卿、米芾,书体结构严谨大度。丁日昌的书法,早年师欧阳洵、王献之,后学颜真卿,渗以北碑、藏巧于拙,浓厚似绵里藏针。《岭南书法史》说:“丁氏工书,所存多为手札皆自然高雅。”丁日昌官职大,幕僚多,学生也多,诗、书在潮汕,特别是在揭阳有很大的影响,如许希逸、谢巢云、周子元、孙鹤年、谢应龙、林达泉、林友松、黄翔龙及其子孙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其艺术光彩的辐射。丁惠衡字俊卿,日昌长子,行书笔法遒劲流丽,不拘不束。丁乃潜字旭卿,号纳庵。日昌次子,以家学而能书,初学苏东坡、董其昌,晚年参以刘石庵、翁松禅,融会变通,自成一格,书法成就为丁氏族中翘楚。丁叔雅名惠康,日昌第三子。诗学李义山、龚自珍,绝无一毫尘俗气,有《丁叔雅诗集》。书法初致力于唐楷,进而法钟繇,笔画浑厚,结体严谨,精紧遒劲,洗去俗气。
5、丁日昌与大炮:1862年(同治元年)奉曾国藩之命,前往广东督办厘金。丁日昌在抵达广州后,发挥自己通晓火器制造的专长,在广州市郊燕塘亲自设计监制成功短炸炮36尊,炮弹2000余颗。这些武器受到广东清军的欢迎。1863年,被李鸿章调赴上海,创设炸炮局,制造18磅、48磅等多种开花炮弹,同时也铸造少量短炸炮,供淮军攻击太平军之用,在进攻常州作战中发挥了相当的威力。丁日昌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认产生了改革生产工艺和手段的强烈愿望。他在上海与洋人频繁接触,已对西人的机器工厂有所了解。王韬所著《火器说略》,更使他对近代枪炮的制造原理、生产工艺,特别是车床等生产工具有了更深的理解。
http://s7/middle/4ea69c3fta4f35b3e5d56&690
6、丁日昌与江南制造局:丁1864年8月,他上书李鸿章,指出现在中外交通,洋人令人忧愤难忍,必须积极自强以图御侮。他认为外国的长技在于船坚炮利,我们也可以取其所长以对付洋人。他写信向李鸿章推荐王韬,同时建议设立“夹板火轮船厂”,用机器生产近代军舰轮船和枪炮。恰在这时,容闳提出了要在中国发展“制器之器”的主张,丁日昌以这种新的认识和观念为基础,在上海设法主持收买了美国人设在虹口的旗记铁厂,合并原来的炸炮局,后又接纳容闳从美国购回的机器,于1865年9月正式成立了江南制造局。江南制造局是清政府设立的第一家近代军工企业,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1868年8月,江南制造局所造的“恬吉。号轮船下水,上海全市为之轰动,“军民无不欣喜”,欢庆我国第一艘明轮蒸汽舰试航成功。“恬吉”号长185尺,宽27.2尺,马力392匹,排水量600吨,装炮9门,比日本横须贺造船厂同期所造的“清辉”号既快又好。
7、丁日昌与中国海防以及中国科技:丁日昌的海军建设具体计划是分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北洋水师设提督于津沽,兼顾辽东、山东沿海各要口;东洋水师设提督于吴淞,守江苏、浙江沿海各口,南洋水师设提督于厦门,防守福建、广东各海口。三支水师各设中等炮艇土。艘,半年会哨演习一次,以使“三洋联为一气”。这个计划是一个统筹全局的海防战略构想。1875年(光绪元年)6月,丁日昌奉旨北上天津,帮北洋大臣李鸿章商办事务。9月在沈葆桢的推荐下,出任福建船政大臣。次年初,又奉命兼署揭建巡抚。丁日昌抵任后,提出要对船政局的生产加以革新,希望能派员往外国学习,延聘外国技术人员釆厂当教习。他和李鸿章、沈葆桢等奏准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留学生35名赴欧学习,其中有严复,刘步蟾等人。丁日昌认为电报可以通军情,为海防所必需,积极主张自设电报。他亲自与丹麦大北公司交涉,收买了福州至罗星塔电线,成为中国自营的第一条电报专线。随后,他又主持架设了台湾府城至安乎、旗后电线,成为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
8、清末四公子之丁惠康,1868—1909,字叔雅,号惺庵,丁日昌之子。他与湖北巡抚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之子陈三立、广东水师提督安徽庐江吴长庆之子吴保初称为清未四公子。他幼随父居揭阳,受父教诲,博览家藏群书,常作诗文。20岁赴京读书,结交名流谭嗣同等,忧国伤时,研讨方略。广东总督岑春煊派其赴日本考察学校,后在广州主办学堂事务。辞职后在北京闲居,郁度晚年,逝于北京。有《丁征君遗集》。
http://s13/middle/4ea69c3fta4f3549cec8a&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