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舂米去吧!“——五祖弘忍给六祖慧能上的第一课

(2017-04-24 00:44:42)
标签:

六祖舂米

慧能

弘仁

日本画僧月仙

遂翁元廬

“舂米去吧!“——五祖弘忍给六祖慧能上的第一课

《六祖坛经》:「次日祖(五祖)潜至碓坊,见能(慧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http://s12/mw690/001ripB1zy7axic2UgH9b&690

 

http://s7/mw690/001ripB1zy7axibYBIW46&690
遂翁元廬  日本江戸时代高僧白隠慧鹤的弟子。

此《六祖舂米图》题赞,龙飞凤舞,似凡夫难以辨认,达到虽有文字又似无字,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禅境。此画笔简意足,意境空阔,简而能远,是禅画中的经典之作。

http://s11/mw690/001ripB1zy7axq1Ekiu9a&690


http://s15/mw690/001ripB1zy7axq37LQi5e&690


月仙  日本江戸时代画僧圆山应举的门下。

此《六祖舂米图》题赞,禅味十足:“隐于任舂,古之智仁,厌世之尘。蒙米之尘,出尘入尘,孰疏孰亲。”

 

http://s6/mw690/001ripB1zy7axjHnnKd65&690
古代中国画家似乎没有就六祖舂米作画,抑或没有留存,抑或在下没有找到。

在网上,只能找到当代中国画家某某某、木木木的“舂米”,都把六祖画成小混混了,不成体统,一点禅味都没有。

        唐朝龙朔元年(661年),一个姓卢的岭南(广东)人,经过大约一个月的徒步跋涉,终于从家乡到达了湖北黄梅县的黄梅寺,得以拜见当时在黄梅寺住持传法的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这个年轻人当时可能二十几岁,父亲很早就去世,他从小跟母亲一起,靠卖木柴,勉强维持生计。那一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他在送柴到一个客户店里的时候,第一次听到别人朗诵《金刚经》。当时的佛经并不像今天这样普遍流通,谁都可以找来看。只有和尚们和王公贵族、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才有阅读、研**佛经的机会。而此生从未读书,更未读过佛经的年轻人,却在听了一次《金刚经》后,心有开悟,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离开从小相依为命的母亲,独自到湖北见这个让弟子们持诵《金刚经》的弘忍和尚,出家、求法。
        他本来没有这个经济条件离家求法的,因为他需要劈柴卖柴,赡养把他带大的母亲。一个好心人资助了他。十两银子,相当于两万文钱,能买1200公斤大米。看来这个年轻人此行为了求法可以不顾一切,他自己也不知道何时能回来。在听了一次《金刚经》后就做出这样的决定,其中的深心、宏愿可能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
        而这好心人的十两银子的资助,也促成了中国禅宗的辉煌。因为,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对整个中国禅宗和中国文化产生“刻骨铭心”影响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惠能来到黄梅寺,安顿好之后,等到了拜见住持弘忍的机会。他上堂,向五祖弘忍行礼后。五祖就开始问他:
      “你是哪里人?到这里来想求取什么?”
        似乎是一般的谈话,但其实是试探惠能的发心,也就是他内心深处要修行的最根本的愿望和目的。这个愿望和目的,决定了一个修行人最终会得到的成果。就像是一个最高心愿是当排长的士兵,最终是成不了纵横疆场、叱咤风云的大将军的。
        惠能这样回答:
        “我是岭南新州的百姓。这么远来见您,只求成佛,其它的什么都不要。”一看这发心,就是求最高、最极致的。很多人去拜师父,要求消灾治病,求一个静心的方法,求少些烦恼,或者求解佛理的一些问题。这都是要求当排长、当连长、当团长、师长,不是当大将军、大元帅。五祖知道他好多徒弟修行都是为了求福报,并不是为了见性成佛。所以才一见面就问惠能来此作甚。而惠能的回答,无疑是五祖暗中欣赏,叹为稀有的。
        五祖第一问已经看到这小伙子发心是没问题的。下一步,就要试探一下他的资质禀赋如何。于是故意拿他的出生、文化程度来逗他,看他如何应对,于是一棒打下去:
        “你来自荒蛮的岭南地区,又是个不识字、没文化的蛮子,凭什么能成佛?!”
        岭南,就是今天的广州一带。当时的广州地区远离京城和中土文明,文化落后,而且多瘴气,极易致病。在当时人眼中,岭南是一个荒蛮的地方,一个土人蛮人居住的文化荒漠。另一方面,古代识字读书是家庭优越者的特权。而惠能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卖木柴为生,当然没条件识字读书。所以,他应该是不识字的。
        五祖这样的大德当然明白见性成佛与在那里出生,文化程度毫无关系。故意这样质问,自然是要看看惠能执着于出生地、文化程度等等的外相与否。
        惠能的回答很漂亮:
      “人虽然是从天南海北不同地方来,佛性可没有南北之分。不识字的蛮子虽然与法师您的身份不同,但两者佛性哪有什么差别啊?!”
        这里他回答相当于说一个北大教授和一个埃塞俄比亚的民工,他们所具足的佛性并无差别。惠能因听被人朗诵《金刚经》而“心即开悟”,他这一回答,正契合金刚经“见相非相”的智慧。一听即悟,并能用来应对和尚的棒子,也显示了他禀赋确是不凡。
        五祖听了这话,心中欣赏,想跟他多说一会话。但因为周围徒弟很多,不便多说。所以就简单地交代了一下,把他收下为徒。然后安排他去干活,去负责舂米。
        为什么五祖想跟惠能多说,却因为其他徒弟在而不肯多说?
        读下去自然知道。
        可能就在这收留他,并给他分配一个工作的时候,惠能抓住机会跟五祖说:“我的本心一直在生发智慧。不离开本心本性,就是福地。既然如此,做这些劳务有什么帮助和必要?”也就是说:“我是来求法成佛的,您让我舂米干嘛?!”这是惠能对五祖分配他去干活儿的一个疑问。五祖也没直接回答他这个问题,就说:
        “嘿,你这个蛮子,根性禀赋真不错!别多说,赶快去舂米!”
        惠能的提问是很有智慧的,所以五祖肯定他禀赋不凡。但这么有智慧的问题,五祖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而是直接喝令他去干活?
        很明显,让他去舂米,自然有保护他的意思。师徒二人再次见面的时候,五祖就告诉他是因为怕有别人嫉妒他的非凡禀赋,才不跟他多说话,让他去干活的。而惠能也默契了老师的意思。
        但这只是一层。要知道,惠能问“我来学佛,你为何让我舂米?”,这一问虽然有智慧,但也正显示了他当时尚未圆融圆满,正是需要五祖提点、自己修证的地方。而去舂米干活,正好可以体会、修证这个。但此时此境,如果给一个直接的语言回答,这样“剧透”,效果不会好。而此时不做直接回答,而让他赶快去舂米,反而是最好的回答,等于说:
        “别问为何让你舂米,答案就在舂米之中。”
        提示已经给你了。应在实际体会中自己悟到答案,而不是拿着一个现成的答案去照样子体会。这就是禅宗大师教育法的高明之处!
        这是又一棒子打过来,惠能大师这样的根性,肯定会有深刻反应。或许他会像南怀瑾先生当初跟袁焕仙参禅时候,问袁焕仙问题,袁先生一句话压下来,他会当时无言以对,而默默退回,深入参悟。而这个无言以对时,正是禅机启动处。
        所以,惠能就退下,开始了劈柴、舂米的体验。这一下就是八个多月。
        这就是五祖给惠能上的第一课。
        之后八个月中日日劈柴、舂米,惠能悟到了什么?他从第一课学到了什么?
        答案如何?且回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平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