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壶之王者”李建峰

(2011-06-08 10:23:22)
标签:

李建峰

东升钧艺

钧瓷壶

紫砂壶

钧瓷

寒鸦归林

杂谈

“壶之王者”李建峰http://s4/middle/4ea5b35bga52b2a073ab3&690

彷佛一夜之间,钧瓷壶热了起来,已然成为圈内圈外都在讨论的话题。
做壶的,都在全力以赴,力争上游。
几乎都意识到,钧瓷壶将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而且,不只是一个“增长点”的问题;甚至,事关钧瓷发展方式的转变。
买壶的,都在四处打探,全力跟进。
几乎都意识到,钧瓷壶将是一个新的收藏点。
而且,不只是一个“收藏点”的问题;甚至,事关钧瓷消费观念的转变。
概而言之,以壶为抓手,钧瓷将由只是观赏走向赏、用并举,一个全新而壮阔的市场空间,很可能就此铺展开来。
而在这一历史性转变中,李建峰先生无疑走在了前列……http://s1/middle/4ea5b35bga52a10783920&690

心中的“百盘百壶”
“钧瓷壶,现在谁做的好呀?”
面对这个问题,熟悉钧瓷壶当下发展状态的行家里手往往会说——
“方便的话,不妨到李建峰哪儿,也就是东升钧艺有限公司,去看一下!”
李建峰先生是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2002年10月在钧瓷之都神垕镇创建了东升钧艺有限公司,并担当技术总监。
遍观在东升钧艺展厅,琳琅满目的瓶瓶罐罐,与其他窑口相较,倒也谈不上有什么大的差异。
让人眼前一亮的,一是钧瓷盘,二是钧瓷壶。
“合伙创建东升钧艺之初,我就立下了烧制100个钧瓷挂盘的宏愿。”李建峰先生说,“1974年,钧瓷二厂烧出一件挂盘,因其釉色幻化出‘百鸟归林’的景象,而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著名作家姚雪垠观赏后,欣然赋诗一首:‘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由此,这件挂盘被定名为《寒鸦归林》,成就了现代钧瓷史上的一曲绝唱。”
李建峰先生有一个梦,那就是烧出自己的“寒鸦归林”。

http://s5/middle/4ea5b35bga52a4be395d4&690如此这般,他一烧就是8年。
尽管《寒鸦归林》没能再现,但李建峰先生却用了8年时间圆了当初的梦,完成了“百盘计划”,烧出了100件自己的“寒鸦归林”挂盘:每一件挂盘,都是一幅画、都有一首诗,其中《惠安女》、《亲情》等挂盘,堪称钧瓷极品。
尽管烧出了100件自己的“寒鸦归林”挂盘,但“百盘计划”无论如何都显得有点儿“机会主义”。
因为钧瓷窑变,是不可控制的。
因为就造型而言,挂盘简易简单;一旦窑变奇妙,简易的挂盘瞬间就不再简单,转身而成为不可复制的钧瓷极品。
对于创业者而言,“百盘计划”尽管有点儿“机会主义”,也还算一个不错的选择。
“机会主义”也在煎熬着李建峰先生,那就是“认赌服输”。
既然把“机会”交给了窑变,那就只能耐着性子等待“寒鸦归林”的偶然一现。
钧瓷不能没有窑变,挂盘则更仰仗窑变——在当下,倘若没有奇妙的窑变,再完好的钧瓷挂盘,都等于零!
不知砸掉多少挂盘,隐忍8年,李建峰的“百盘计划”才得以实现。
不是非砸,只因挂盘造型简易,倘若再无窑变之妙,总归是没有什么收藏价值的。http://s5/middle/4ea5b35bga52a45ae9ff4&690“人家砸废品,我是砸完好的钧瓷呀!”李建峰先生说,“再说,砸了也白砸。人家砸,保证质量的同时,也能托起价格。我是窑变不好的挂盘,要砸;窑变绝妙的挂盘,不卖。”
好的挂盘,李建峰先生几乎都留了下来,没有变现为钱。
如此这般,东升钧艺有限公司难以顺利成长,李建峰先生也迷失在“寒鸦归林”中,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
纠结,缠绕着李建峰先生,让他不能自拔。
2007年,清华大学教授、著名陶瓷艺术家张守智先生的一席话,为李建峰洞开了一扇明亮的窗:“从唐到宋,执壶一直是北方诸窑,包括钧窑的主打产品。钧窑的壶,为什么不能做的精细点?为什么不能走向实用,接受市场的考验?”
一席话,催生了李建峰的“百壶计划”。
“老做钧瓷挂盘,不行!”李建峰说,“既然不行,那就去做钧瓷壶吧!”


手上的“禅定功夫”
挂盘造型简单,就是手拉坯,几乎也谈不上什么技术含量。
壶则不同。
“壶小乾坤大”——壶,特别是手拉坯,几乎是陶瓷品类中最吃功夫的一种造型。
从最简易的盘,走向到最吃功夫的壶,李建峰能否安然转身?
只需要看看他的履历,也就晓得个八八九九。
“父亲李中卿是钧瓷一厂的工人,跟著名钧瓷艺人卢广东干了1年多。”李建峰先生说,“我生在钧瓷一厂,1979年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复习到10月份时,一厂要招全民工,5个指标。参加考试,也就考上了。”
不过,分配的岗位是“热工”。
“热工”,不是烧窑,而是烧锅——炊事员。
1981年,中央美术学院梅建鹰、袁运生教授等到钧瓷一厂进行创作,李建峰“侍候”他们的吃饭问题。
时间一长,也就熟了。
有一天,袁运生教授突然问李建峰:“小伙子,你这么喜欢‘热工’呀!?”
“不喜欢,有啥法子呀!”李建峰答道,“我老想去做瓷,但是厂里不让呀!”
“那好,我去给你说说!”袁运生教授笑道。
结果,没几天,李建峰真的被调进了一厂实验室。
起初,跟丁建中等人3人一起,干的是翻模具;之后,跟着王广振师傅学习手拉坯工艺。
“徒弟徒弟,三年奴隶。”——这厢刚一“出师”,那厢参加成人高招,李建峰在1984年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主修陶瓷工艺与管理。
3年之后,回到钧瓷一厂,李建峰先后担任技术科副科长、技术副厂长、技术厂长。1989年,由其牵头研制的“仿宋蓝钧釉”喜获成功,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叶喆民看了器物,认为“制品的釉质、釉色已能近似宋元真品,略加作旧,即可乱真”。
1998年,李建峰离开钧瓷一厂,在荣昌钧瓷坊“打工”,靠技术吃饭。
“有手艺,为啥不自己做?”在朋友的劝导下,2002年,李建峰离开荣昌钧瓷坊,合伙创办东升钧艺有限公司。
在东升钧艺展厅,陈列着几只宽、高均约有2厘米的钧瓷壶。
它们,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手拉坯钧瓷壶。
著名钧瓷艺人任星航先生把一只小壶捏在手上,用嘴对着壶口吹气,看看是否与壶嘴相通。
不但相通,就是泡上茶水,按住壶盖上的孔眼,滴水不漏;放开孔眼,流水不散。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厘米的钧瓷迷你壶,里里外外,与我们常见常用的茶壶,结构构造,完全相同。
“‘壶小乾坤大’。从这把壶上,第一:我看到了功夫——做壶,是最考验功夫的;壶越小,越考验制壶者的功夫;第二:我看到了精细:子口严丝合缝,工艺精到,堪称巧夺天工;第三,我看了微妙:壶做的这么小,却不在为小而小,壶的结构造型一点儿没有因为其小而发生任何变异,仍然能做到该怎么用就怎么用,堪称微妙!”
张守智先生,曾“恨”钧瓷的壶,不够精细。
倘若他看到李建峰先生的钧瓷小壶,当会赞其巧夺天工。
“做小壶,就是为了练功夫、追求精到的。”李建峰先生说,“手表,都能做到精微精细;座钟,自然不在话下。”
小壶,是这样诞生的——
一个小指头拉坯,需要平心静气;在飞快的伦盘的修坯,需要屏住呼吸。
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李建峰一旦进入工作状态,面无表情。
静的,一如禅定中的和尚。

 

壶里的“巧夺天工”
就钧瓷小壶而言,李建峰无疑是中国钧瓷界的一位“王者”。
钧瓷界至少有3位“壶之王者”,除李建峰外,另外两外都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即刘富安先生、孔相卿先生。
刘富安先生的提梁壶,精美绝伦。但总体而言,刘先生的壶,重在造型,所求的是钧瓷之美,并不十分在意壶的实用性。
孔相卿先生堪称一位钧瓷壶的集大成者。他的壶,不但造型优美、釉色漂亮,而且追求实用,无疑将钧瓷之壶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李建峰先生将钧瓷之壶同样推到了一个妙境,那就是将半釉钧瓷壶、底足不上釉钧瓷壶,推展到了满釉钧瓷壶。
满釉,自然意味着精细精到。
问题是,满釉,怎么烧造?
自古及今,最经到精细的瓷器,是宋代的汝窑。
汝窑,是全釉、也就是满釉烧造的。
但满釉烧造的宋代汝窑,还是不能不留下支烧的痕迹——芝麻钉。
至于“红色官窑”,也就是“毛瓷”,为了满釉,采用是内支烧,也就是在瓷器底沿内侧再做一个低于底沿“第二底沿”,专为支烧“服务”。
无论如何,都会在瓷器上留下无釉的痕迹。
但是,李建峰先生烧制的钧瓷壶,竟然满釉,没有留下任何支烧的痕迹。
瓷器在窑炉里烧造,就要有个支点。
全釉瓷器经过烧造,总要留下支烧痕迹,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
不像宜兴紫砂,那是陶器,不上釉。至于支烧痕迹,是可以在烧成之后处理掉的。
李建峰拿来一把全釉钧瓷壶,让大家寻找支烧痕迹。也就是说,让大家猜想他是以哪儿为支点放在窑里烧制的。
猜来猜去,还是没猜到。
问他,他笑笑,说这是商业机密。
http://s15/middle/4ea5b35bga52a341b5a4e&690“2009年,与宜兴的一位紫砂壶大师共同参加一个活动。他见了我的钧瓷壶,非要那他的标价18万元的紫砂壶相换。那时,我的钧瓷壶还只是做到了半釉,他都认为已经达到了人力所不能企及的境界。所以,非要和我相换不可。”
宜兴紫砂壶是陶器,烧成温度在1100度上下,收缩率在6~8%左右;钧瓷烧成温度在1300度以上,收缩率在15~18%左右。
因为钧瓷收缩率太大,子口,也就是壶盖与壶口不能做到严丝合缝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钧瓷壶走向精细的一大问题。“宜兴的那位紫砂壶大师认为,钧瓷壶不可能做到精细——不是人的问题,而是由材料与烧成方式决定着的。是故,他看到我的那把半釉钧瓷壶竟然那么精细,以为是妙手偶得,这才非换不可。”
李建峰先生无疑是一位钧瓷壶妙手。
只是他的钧瓷壶,壶壶精细精到,已然“巧夺天工”,不是“偶得”而已。
他的钧瓷壶,子口严丝合缝,流水不滴不散……紫砂壶能做到的,钧瓷壶也都做到了。
一年多过去,李建峰已经钧瓷壶的精细从半釉推向的满釉。
见到满釉钧瓷壶,不知宜兴的那位紫砂壶大师是否还会坚持“钧瓷壶不可能做到精细”。
钧瓷壶,再也不是只能观赏“花瓶”。
能观赏的钧瓷壶,泡上好茶,“赏心悦口”,岂不更好?!
茶台上只有紫砂壶,无论如何说道,都不免有点儿 “单调”。
茶与生活,一如钧瓷壶,原本都是五彩缤纷的。
“我的壶,全都是手拉坯。一年下来,最多只能烧上几十把。”李建峰先生说,“现在神垕市场上,至少有6家在仿冒我的壶,还签着我的名字。便宜的,100元,注浆的;贵点的,千儿八百,手拉坯的。一看,就不是我做的,手艺不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嘛!”
面对仿冒,李建峰先生不温不火。有次,他甚至站在柜台前,让老板拿出笔,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告诉老板:“我是李建峰,你看你那壶上的签名,与我写的,是否有什么差别?”
仿冒,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那么多厂家都在仿冒,至少说明——
钧瓷壶,在李建峰先生开拓下,正款款走来:走向生活,走上茶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