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不应该为“经济效益”而生
(2010-09-01 08:40:37)
标签:
病人
经济效益
柳叶刀
护士
医生
中国
医疗
改革
杂谈
|
分类:
人生苦旅
|
在临床呆了两个月了,每天晨会在例行交班后,都有护士宣读欠费和压床的病人名单。科室里,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醒这些病人的主管医生催病人缴费、催病人出院。每天,领导都要强调,门诊量要达到多少,病人量要达到多少,收入指标还有多少没有完成。到了月末,更要总结这个月各个部门效益怎么样,比上个月多的有奖励,比上个月少的要惩罚。
去掉里面的医院专有名词,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公司例会的翻版。这样的想法,让我全身发冷。
医生可以考虑怎样赚钱,但医院不能。医生是一个个个人,只需要对自己负责,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获得回报无可厚非。但是医院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环节,不能只对自己负责,还要对整个社会负责。
把医院作为企业来经营,是一种疯狂的想法。企业要怎样提高利润?低级的方法是,压低工人工资、提高产品售价;高级一点的是,继发工人的潜力,生产更多的产品;最好的方法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现在,我们的医院也都是这样做的。第一,节约人力成本。医生、护士的收入高不高,知道的人都很清楚。可能很多人认为医生的收入很高了,那是因为人们看到的都是高层的收入,哪一行“专家”的收入都不低。另外,就是雇佣更少的医护人员。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各级医院的医院医生护士缺口极大,但医院并不想补这个缺口。尤其是护士部分,现在除了少数医院,大部分医院包括三甲医院,护理方面还要依靠不专业的护工和家属来辅助进行。这是让患者和家属分担医院的医疗成本的行为。第二,就是收更多的病人,很多医院现在已经人满为患,但仍要坚持收病人,因为病人是收入的来源。科室的床位数不能随便动,所以提出了“周转率”。提出“临床路径”管理,要求医生“加强周转”。就是说,要劝度过疾病急性期的病人早点出院。因为从医院看来,急性期的病人每天的医疗费用要远高于观察期病人。听着像是好事,可以减轻患者负担。但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风险。事实上,“临床路径”出院后的病人,通常都是回基层医院继续治疗,如果出了问题,两家医院很可能相互推卸责任。所以,在目前基层医院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这样完全是推卸责任、转嫁风险的行为。第三,提高产品含金量。这个所有人都有体会,更新的药物,更好的检查,同时而来的就是更高的价格。每个医院都热衷于购买大型仪器,甚至提出了用仪器养医院的“高岗模式”,还有人去组织学习。每个医院都希望“升级”,“升级”意味更多的利润,更高的效益。现在,三甲医院的地区集中,已经十分明显。医疗资源分配极不均衡,已经到人诟病。
为什么把医院办成企业,为什么要搞市场化?我翻阅了当年的一些资料,发现只是为了“打破大锅饭”、“提高生产效率”。但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市场化一条途径么?我认为不是。军队也没有市场化,但也没见军队效率有明显的下降。医疗服务,保卫人们的健康,有和军队相似的性质,实在不应该如此市场化。想想看,如果军队开始为“经济效益”而努力,我们的社会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提高工作效率,关键是要继发每个人工作的动力。搞平均主义的时候,人人都一样,人们没有了工作的动力,就没有效率。财富,代表着生活资源,可以作为个人进行工作的动机。但能激发工作动力不只有财富,还有名誉。获得社会中其他个体、群体对一个个体、群体的认可,也可以成为人们工作的动力。个人认为,医疗体体制改革,不应向企业学习,不应用“经济效益”作为评价医院好坏的主要指标。因为追逐“经济效益”的医院,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院。
--------------------------------------------------------
一时愤慨,吐了这么多字出来。
我承认,我受刺激了。中国医疗环境,不只国人关注,8月的《柳叶刀》发了《Chinese doctors are under
threat》一文。高级刊物,热点问题,而国内却不见报道,只在几个专业论坛流传。我猜不透国内媒体都在做什么?或许是因为文章中对他们多有指责吧。
陈竺在开幕式上具体说了什么我不得而知。国内报道说,他强调了肿瘤的危害,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来提高国内肿瘤的防治水平。《柳叶刀》上说,他介绍了中国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或许这两个方面,他都有提到,但总有一个侧重点吧。
或许,这是只是一次国外反华势力对我国的一次恶毒攻击。谁知道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