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几篇反对《三字经》的文章。
有些话,不吐不快。
既然他们拿“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四句说事。
我也就说说我对这四句的理解。
“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本“善”还是“恶”的问题,诸位贤者智士争论了上千年,我没资格妄加论断。但是,作为儒家思想,认为“性本善”,也算不得错误。至于,对这个“善”,孟子是讲了“四心”。但我们为什么仍要拘泥于他的解释,毕竟他是数千年前的人物,他的有些看法是基于当时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上的。我们不能苛求他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对这个“善”的理解,更多的说的是,人们本就具有“爱美心”、“怜悯心”,而不强调道德方面的意义。
你可以不同意“性善论”,但也不能说这就是错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讲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家庭中的人本性都是相似的。这是我们之间能够共存,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的基础。这体现了最原始的平等的观点。有人说,这里用的是“近”,而不是“同”,所以,不能说是平等。我认为,这也是吹毛求疵。毕竟,我们要承认,人们生来就不是完全平等的,世界上也没有“完全平等”这回事情。我们现在也只是追求法律上的平等。所以,这里的“近”是很好的。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家庭中的人的生长环境不同,外界环境有着很大差异,导致了生活、思想上的很大差异。这也是事实。当时,其中的意义不过是说中原各地区的差异,现在,更可以推广到世界范围的差异。
所以,我认为,这两句只是描述了一个客观事实。这是正确的。
个人观点:
我有时也翻看一些中国和西方的古典著作。经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中国的这些著作,比如《老子》、《论语》一类,通常是一些语录体,没有上下文,段与段之间也没有什么关联。作者一般也不把他的意思直接说出来,需要你从文字间去领会作者的意思。而且,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其中的文字的变化,已经很难再考证。每次修订经典,都是对其原本思想的再加工。最后,到达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已经不知道加工过多少次的作品。不但如此,其中很多意思说得都很模糊,完全靠读者自己的理解和前人的解说来明了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而西方的一些著作,在这方面会好一些。他们的文章的连贯性很强,自我解说比较充分,歧义比较少。对我来说,反而更容易读懂,不敢说完全领会,但也能知道作者想要说的是什么。
虽然,我们现在更推崇西方这种逻辑严密的行文方式。(八股文的逻辑也很严密。)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文章就像选择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里,它是正确的;在另一个时代,另一个社会里,它就一文不值了。而中国这种语录经典,它传达的是一种通用的思想,就像论述题,可以有不同的解答,也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也可能既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里,我们应该有不同的解答。
对于这些传统的东西,我们应该用现在的思想去分析他们。前人的解释,只能是一些参考,而不能成为真理。我们要从中提出有用的东西,抛弃无用的部分。用毛爷爷的话说就是“批判的”去看待他们。
相关博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