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理论概述
(2010-08-18 15:12:28)
标签:
人文文艺理论文论古典主义柏拉图古希腊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论称为古典时期文论。古希腊文艺理论的创立,西方文艺理论的开始,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论最早地体现了古代东西文化的交融,他们共同建立了最早的形而上学的文论体系。
罗马时代的文艺理论基本上停留在整理、阐述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的水平,缺乏创造性。罗马帝国时代的文化尊奉希腊古典,因而成为罗马古典主义。罗马的古典主义时代的文艺理论,以贺拉斯的《诗艺》和朗加纳斯的《论崇高》为代表,他们的成就都在于确立了古希腊文论的典范性。
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后,产生了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是普罗提诺。美学家奥古斯丁和托马斯,在美学上有所前进,但是这些见解全融化在神学体系中,在文艺理论领域,并无创建和建树。
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曙光期,是西方近代文论的伊始。文艺复兴首先是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时代文论是处于伟大转折期的文论,它的辉煌里也体现了许多矛盾。文艺复兴时代的文艺理论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文艺模仿现实,能给人以真理;文学艺术对社会有益;对文学艺术的特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17世纪至19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说是近代西方文论的确立、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产生的古典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占据了主导地位。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艺主要是戏剧,高乃依、拉辛、莫里哀都以喜剧著称。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集中表现在布瓦洛德《诗的艺术》中。18世纪70年代德国发生了史称狂飙运动的文学运动,它的文学艺术富有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情调,它影响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在欧洲出现的浪漫主义运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运动继承和发扬了狂飙运动、感伤主义和前浪漫主义文艺的传统,反对17世纪以来统治文坛的古典主义,希望冲破束缚,争取个性解放,创作自由。
19世纪末和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文论称为现代西方文论。此期哲学、社会思潮迭起,在文学创作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文论也呈现多元的态势。
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转型特征,表现出现代性艺术精神向后现代性审美文化价值偏移的重要趋势。文艺作品从传统的本体论研究,过渡到现代的认识论研究,从而再转变为后现代性的语言论研究。本体论即是古典主义认为的反映论观点。柏拉图承认文学艺术模仿现实世界,并且是理式世界的模仿,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而认识论是浪漫主义表现论的一种理解形式,争取创作自由和个性解放。而后现代的语言论的代表是象征主义的形式论,兴起于法国的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象征主义诗学认为,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象征,因此可以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象征内心世界这一“最高的现实”。
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从实在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一个过程,从本体论的唯心到认识论的唯物再到语言论的唯理,足以见证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是与西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社会学、政治学等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