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临近,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国庆来临之际,更让人关注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国家“硬实力”迅速增长的态势把国家“软实力”的加快发展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几年,国内各地召开的“文化产业研讨会”、“文化创意产业论坛”等,都在迫切、热烈和相当负责任讨论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了新的认识高度,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措施来看待。文化产业界的业内人士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很认真严肃地讨论诸多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待于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各种各种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与设想,当前的局势让我们感受到,业界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相当的热心和信心,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喜人,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就像政治、经济等其它领域一样,越是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前景更好,机遇更多,但问题也相当不少,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关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确实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在历史文化遗产积淀丰富的地区,是不是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就发展得更好呢?如何发挥历史文化的优势,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再如,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如何在当代成功地转化为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创意?大众的创造性思维如何转化为文化产业创意的优势?又如,关于文化和文化产业方面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如何才能真正的促进而不是阻碍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等。
早在第三届山东文博会举办的文化创意产业论坛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产业方面的知名专家陈少峰,很有责任心,但也很尖锐地提出了一些让大家相当关注,甚至是感到“震撼”的观点,比如,陈副院长认为,“文化人不适合做文化产业”;“文化资源越丰富的地区,文化产业做得越不好”;“文化制造业发达,不代表文化产业做得好”
,“文化创意产业不能用制造业的思维来做”等等。
这些观点在当时的“文博会”上成了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在山东这个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省份,有学者、专家对陈副院长其中的一些看法,当然是反感和不愿意接受的,如山东社科院院长张华、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等学者就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就文化和文化产业来说,这些年,山东确实做得不错,充分利用儒学,儒家文化,孔子、孟子,孔府、孔庙等,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得有声有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把传统文化遗产转化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成果方面,摸索出一些经验,这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如果仔细地去分析和理解陈少峰的上述观点,也不得不承认,他的看法是值得深思的,文化人是文化研究方面的“行家里手”,但对于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不少人往往是“门外汉”,他们有执着的文化追求,有对文化,对学术研究的责任心,但他们又缺少商人的精明和效益观念,属于比较理想化和天真,对市场,对管理,都不太在行,有时还莫名其妙地被利用了,所以,陈先生的观点,如果撇开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向,还是有相当道理的,值得思考。
此外,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是不是就等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很好呢?这也是值得思考的,山东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在转换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成果方面,做得不错,但是,如果从文化创意的角度看,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深圳是个新兴的城市,可能是历史文化资源最缺少的城市之一,可是,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相当好,其文化的“创意”创出了相当可观的文化经济效益,这是值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好好地思考和借鉴的。陈少峰的话,值得从更深的意义上去思考。
还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和普通的制造业是不同的,制造业更多的需要技术和规程,而文化产业更需要的是创意。创造性的观念,全新的理念,品牌的效应,策划的新颖性等,对于文化产业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说,陈少峰所说的“文化创意产业不能用制造业的思维来做”,是相当有道理的,很值得文化产业界的人士好好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意”理念,而在当今中国,越是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传统观念惰性的影响越是比较严重,这些地方从民众到管理层,其思想观念,相对比较保守,有一种依靠历史遗产来发挥优势的思想依托,对创新不太习惯,对新的东西不敏感,对于创造性的思维,有些迟钝,这很可能造成了文化产业发展更多地依靠转化历史遗产为现实的成果,不太习惯于发挥“创意”的特点。在中国,有些历史优久的城市,确实存在着这一状况,这是需要深思和改进的。
当然,有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比如北京,既是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城市,在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的文化产业成果方面做得不错,而且,又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也是举世瞩目。据统计,早在2009年,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就是上海的两倍!不过,这并不能说北京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所以它的创意文化产业就发展得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辉煌发展,恰恰是因为它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遗产优势的同时,能较大地发挥人才优势,利用信息流通快捷的条件,发挥国际性大都市对外交流的有利条件,及时地与先进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积极的对话,才能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真正具有更多的“创意”竞争力。
文化古都,不管是北京,西安、南京、还是洛阳、开封等,当然应该充分地发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优势来发展文化产业,因为这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潜在的、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但是,古都在当代要有新的发展,古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新的“创意”,而“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的”竞争力,如果躺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优势的“席梦思”上,期待着老祖宗的好东西发挥神奇的效用,那么,再古老的古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必是要落后的。
同理,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省份,如山东、河南、陕西等,也不能只注重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当代文化产业的成果方面,更应该采取措施,创造条件让“创意”在文化产业上发挥效用,使其文化产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我们希望,古都(北京等)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有崭新成就,古地(文化底蕴丰富的省份)也应该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有新的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