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文城
自由文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86
  • 关注人气:9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大众日常生活的美学意义

(2012-08-08 15:08:51)
标签:

康德

中国美学

美学

现代生活

审美经验

感性学

美感

古典美学

现代性

文城

分类: 美学

谈大众日常生活的美学意义

    [此为于厦门大学某高级研修班演讲的提纲摘录,供兴趣美学的朋友们参考!]

    日常生活用语中,处处有“美”。如:美少女吸引着年轻男士的目光;美的家具、美的装饰让人赏心悦目;美的风景吸引更多的游客;美的菜肴使人更有胃口;美的照片保存着人生的快乐过去。还有香车美女、美艳广告、体育活动中力的美,时装表演中服饰的美,还有美体(瘦身,美容,美发,指甲的美化,甚至美的内衣,裸体青春美照等等),美的理想,美的境界等等。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生活的现象丰富多彩,当你留意时,就会有了赏心悦目的感觉,就会发出“好美啊!”“太美了!”“美极了”的感叹,并不只是情人眼里才有“西施”,有心人眼里,周围的一切都会有美的东西,美的现象,让你领略到美。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两种方式去进行“审美判断”。一是“比较性的”,其句式是“……比……更美”,如这款新宝马,比旧款的美多了;他们家的装饰比我们家更美;黄山比其它的山更美。生活中还有调侃:丈夫都是自家的好,而太太似乎是别家的美……!二是“直接性的”,其句式是“……是很美的”,如,林心如饰演的紫薇小姐很美;年轻女导演徐静蕾很美;武夷山风景很美;你这样淡雅的化妆很美……。

通常,“美”有三种语义:美味,美好,美妙。华夏民族的语言谱系里,“美”这一用语的使用历史悠久,也非常的普遍,经常的使用着“美”的多层次含义:

    第一层面的是与人的味觉、视觉等的感觉器官有关的,如,美食,“这道菜,太美了!”,美服,“这件衣服太美了”等,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嗅觉、视觉、触觉经常互动着参与美的体验,品味美食等。而且,不同的感觉有时是相通的,被称为是“通感”,这在语言中也有表现,如声音很“尖”(听觉转化为触觉体验),红颜色太“热”了(颜色似乎有了温度),她的表情很“冷”,还有,如古诗中的“僧敲月下门”,“敲”比“推”好,因敲有声音等等。

    第二层面的是超越生理感觉的,产生一种愉悦感,这往往具有伦理意义,是伦理愉悦,与“善”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如美好生活,不仅物质生活好,还要和睦、顺德顺达;漂亮而贤惠的媳妇称为“美少妇”,娇艳而不守妇道的被称为是“妖精”、“狐狸精”等,美善合一是中国人审美的一个基本特点,华夏文明经常把美的境界与善的境界统一起来。

    第三层面的是审美方面的评价,它是一种基于综合感觉,又超越生活感觉的精神性的自由愉快,中国古人,把“美”和“妙”、“神”、“意韵”、“境界”等联系在一起,表达一种自由美妙的境界,诗词之美,书画之美,戏曲之美,小说之美,甚至“义之美”,“和之美”,“先王之道之美”,“文翰之美”等,都是一种美妙。在诗品,词话,小说点评,文章评点中,经常看到古人写着“美极”、“妙极”、“神妙之极”、“妙韵”、“妙境”、“神来之笔”等。

    所以,中国古人不太讲审美欣赏、审美判断,而是讲“品”,品人(如魏晋时)、品诗、品词(如在唐宋),品读小说(明清时),当代,有易中天“品三国”……。

    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称上述第一层面为“悦耳悦目”,第二层面为“悦心悦意”,第三层面为“悦神悦志”。

    美学的诞生和发展。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诞生于西方,古希腊、罗马就有美学的观念,但学科的创立是在十八世纪,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 ,1714 — 1762)对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理性主义哲学进行反思,写了博士学位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1735),提出建立“感性学”(Aesthetics),使“感性”问题成为独立于“理性”体系的研究对象,1742年他开始在大学里讲授“感性学”这门新课,在1750年和1758年正式出版《感性学》一书,所以,他被称为是“美学之父”,后来,康德写了《判断力批判》(美学),使之成为沟通“纯粹理性”(哲学)和“实践理性”(伦理学)的桥梁,完成了对人类精神体系“智”、“情”、“意”的完整建构,被称为是美学学科建设的系统化者。

    当时的美学是附属于哲学的,德国的很多美学家,如席勒、谢林、黑格尔等也深刻地论及美学。(有人说,德国在哲学、音乐和啤酒方面是世界第一,德国很崇尚哲学,据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精装本,曾是贵族公主们放在梳妆台上用来陪嫁的高贵礼品。)

    中国美学是近代从日本引进的,当时的王国维、梁启超等,把美学理论引进中国,后来,宗白华、朱光潜等作了大量的翻译引进工作,中国人用“美学”来表示英文的“Aesthetics”,希腊语是aesthesis,德文是Aesthetik ,也就是以“美学”来表达“感性学”,严格说,这是不准确的,但却也表达了“感性学”的主要方面,语词有约定俗成的规律,后来也就一直这样说了。

    中国当代美学在五十年代曾有大的争论,而学科的真正建设是在三中全会后,当时迎来了美学大繁荣!而中国美学要与国际美学界对话,需在当今和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