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显著特征

(2012-04-08 17:24:11)
标签:

后现代理论

后现代主义艺术

平面感

仿造

中心消解

仿像艺术

文城

文化

分类: 美学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显著特征

    后现代理论对艺术理论和艺术创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促进艺术大胆探索,多元发展,光怪陆离的同时,也促使后现代艺术呈现了一些明显的特征:

    第一,在创作形式上盛行仿像方式。复制,拼贴,仿造,在整体上看,后现代艺术已失去了创造性,雷同的东西很多,到处看到似曾相识的。样式是照搬过来的,风格是嫁接过来的,主题是东拼西凑的,让人莫明其妙。

    第二,在审美表现上呈现了平面感,无深度感,意义消失。这是与仿像艺术的创作方式密切相关的,仿像艺术造成了深度的消失,追求对于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真实与非真实、所指与能指等对立的消除。从本质走向现象,从深层走向表层,从真实走向非真实,从能指走向所指,从深度走向了平面化。于是,艺术失去了深层的意义,给人予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如弗里德里克·杰姆逊所举的例证所说明的,现代主义画家凡高的《农鞋》与后现代主义画家华荷的《钻石灰尘鞋》完全不同了,前者还表现艺术家抱着一种乌托邦式的补偿心态,奢望艺术能为我们救赎那旧有的四散分离的感官世界;后者是不可阐释的,从作品中,我们无法为那些遍布眼前的零碎物件重新缔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它没有意义,无需解释,只需要体验和刺激,仅仅有新鲜的平面感。

    第三,在艺术作品的成果上,中心消解了,历史感也终结了。原来,艺术表现这主体思想情感,表现个人主义或是自立的自我,现在,作品中的“自我”也被解构了,后现代艺术世界已不在需要伟人的话语、艺术家的天才和反抗的英雄等,作品中独立的自我,不可代替的人格和个性的强调、夸张,焦虑和异化问题等,已不复存在了。作品主体性的消亡导致审美风格的失落,作品之间仅有差异,没有常规与异端的对立,各种风格相安共存。与此相关,作品也不再有艺术感了,过去被认为只是一组落满尘埃的景观,能推定的“历史”被定格为一组意象,“过去”只能通过那些似是而非的某个时代的意象加以传达和表现,詹姆逊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历史性的被剥夺。在后现代艺术中,风格和观念剪贴与堆积取代了“现实”的历史表现,取代了表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似乎曾经存在的历史已是无足轻重了。

    第四,艺术在特性上已是自律的解体,艺术与商品合二为一。18世纪末以来一直到现代,美学话语无论有多大差异,但大都基本承认审美和艺术的自律性,但到了后现代,艺术自律也被摧毁,艺术从审美自律走向消费逻辑,审美活动与商品生产的合二为一,艺术彻底商品化,审美等同于消费。文化的雅、俗界线瓦解了,文化的更新只是为了商品更新和生产的扩大,艺术越来越商品化、低俗化、功利化。艺术沦为实用性消费的奴仆。

    在这种状况下,艺术的本质问题还值得关注吗?艺术的哲学问题还有必要探究吗?对艺术还能进行理性或逻辑性的言说吗?后现代艺术理论对此几乎都是做出否定的回答。

    其实,后现代理论家试图否定本体论,推翻二元论思维方式,消解知识的客观性,取消真理标准,但是,他们陷入了根本性的思想困境,一方面,他们要否定本体论,消解知识的客观性,取消“元话语”,解构“宏大叙事”等,但是,他们所有这些努力的阐述,他们所作的理论分析需要要表述出来,就不得不转换为一种理性的思想,不得不用理性的、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表述。在这种转换中,如果转换失败了,叙述者与大家就没有共同公认的话语系统了,在别人看来,他就是在胡言乱语,大家对他所说的就不知所云;如果转换成功,那就证明,又回到了传统的理性的表述上,又潜在地承认了“元话语”和“宏大叙事”的必要性。

    可见,后现代理论要完全地消解本体论,取消“元话语”等,果真能做到吗?这是值得怀疑的。对哲学的本体探索,其方式可以更新,可以改变,但要彻底取消其探索,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对艺术,也不可能不去问其哲学的韵味。当然,艺术不是哲学,理论推论代替不了艺术创造,但是,对艺术的解读又离不开哲学。艺术中有哲学的真谛,追问艺术的真谛,这是个无法彻底回避的问题,艺术理论,不管是古代的,现代的,还是后现代的,是不可能通过解构就能随意消解的。

    解构,最终常常又回到了建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