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孔子的儒家美学思想

(2012-03-12 20:04:50)
标签:

儒家美学

道家美学

禅宗美学

传统美学

中国美学

礼乐传统

文城

文化

分类: 美学

谈谈孔子的儒家美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它与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构成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据李泽厚的说法)。儒家历来把看作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手段,看成实现仁学、安邦定国的必由之道。因此,美学(诗论、乐论、文心、艺境)在儒家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儒家美学思想的持征和演变作一番整体性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儒家学说的整体思想,也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文化的根本特征。从儒家美学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意韵。

    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挥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乐传统、以仁学作为分析和解决美和艺术的根本立场,为儒家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孔于以恢复和维护周礼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把基于氏族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看成的根本。在他看来。只要人人都能按本性欲求唤起亲亲之爱,注重孝,泛爱大众,那么,即可以恢复,天下可大治,而仁学也就可实现。孔子的美学是他的仁学的延伸、发展,其目的仍是为了的实现。他强调人的心理欲求的满足必须符合礼义,同时也肯定符合礼义的心理欲求是合理的。孔子美学的基本点在于:一方面充分肯定满足个体心理欲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心理欲求的满足导向伦理规范。根据这一基本观点,艺术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可以发挥的,但这种作用同时也被认为只有使群体和谐发展才有真正意义。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导向伦理目的,个体的心理欲求必须与社会的伦理规范达到统一。

     孔子正是根据这个基本观点解决他的一系列重要的美学命题的。

 

    首先,孔子把看成是实现的一种手段。他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技艺的自由、熟练的掌握,只有依据仁义道德、对人的成长完善才有真正的意义、他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他看来,吟诗习乐对于掌握礼义是十分重要的,能激发人兴起扬善去恶之心,有助于陶冶人的性情,唤起道德之心,这与强调以作为立身的根基是统一曲,目的都在造就仁人君子。:所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统一,育入至善,美学统一于伦理学。

 

    其次。孔子很重视艺术的美与善的统一。他在评价《韶》乐时,强调既尽美尽善。认为音东艺术尽可能既给人以审美愉悦,又使人提高道德修养。《韶》乐尽美尽善,所以孔子对之很欣赏,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对艺术的美善统一的追求是儒家美学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美学特点根源于孔子的尽美尽善论。

 

   再次,孔子还把美善统一的要求运用于人格修养,强调文质统一,提出了著名的文质彬彬说。在他看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真正的仁人君子,修养必须是全面的,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不够。还须有审美和文化的素养;同样,仅有文饰之美也不够,还须有仁的伦理品质。孔子在人格修养方面所强调的仍然是美与善的统一,在这方面,儒家美学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作了深刻的发挥。此外,孔子还依据他的美学基本原则,即美善统一的要求,提出美学批评的中庸尺度,以过犹不及为准则,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心理效果。他认为诗和乐的情感表现应该是适度的,如果超出适度,欢乐的情感表现就成了放肆的享乐,悲哀的情感表现就成了无限的伤痛。艺术情感表现中只有情与理的和谐统一才是最理想的,超度的情感表现不符合中庸原则,达不到美善统一的标准。

 

 

    孔子的美学思想受其恢复周礼的最终目的的制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且过多地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强调美统一于善,但孔子对美善统一的艺术基本原则的阐述以及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命题,为儒家美学建构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从根本上规定了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的形成。

 

 

    不得不承认,传统美学,包括儒家美学至今仍有重大的影响。

 

    [旧文提纲,供参考!看到当前的一些艺术的过分功利化现象,有时觉得,传统美学仍有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把这“保守”的提纲放在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