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游记》开播引发名著翻拍热议
新版《西游记》的开播,引来了质疑和热议,靠着名著的影响力,凭着导演张纪中和众多名演员的号召力,收视率在攀高,但批评的声音也很不少。有评论说片中的台词很雷人,有些特效很粗糙,尤其是悟空的形象,让人很难接受。据说,孙悟空的猴头猴脸耗费了百万,全部用进口材料制成,但却让观众想说爱“他”不容易!不少的观众和评论者认为,张纪中塑造的这一个孙悟空,虽让名演员吴樾扮演,但表情呆板、动作生硬,不像猴子;鼻子太尖,眼眶太塌,脸太窄,一点都不气派。有评论者说:新版《西游记》中吴樾饰演的美猴王,整个面孔都是面具,这导致猴王动动嘴唇都费劲,经常有口型对不上台词的现象出现。有观众戏称:“猴子的脸跟打多了肉毒杆菌似的,太僵硬了,还动不动捂嘴巧笑,好像有点娘娘腔。”
而猪八戒浑身白毛,被人戏称是“一头生猪”。还有人评论说,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炼丹炉中炼烧时的形象非常恐怖,全身赤裸,没有猴毛,浑身漆黑,包括眼睛、嘴唇在内身上每一寸皮肤都涂满乌金色的金粉,如铜人一般,尖脸颊,尖耳朵,尖鼻子,非常怪异,而血红的眼睛杀气腾腾,犹如是恐怖片中的名角。
历来名著翻拍确实很难让观众完全满意,也难为张大导演了,这里,让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新《西游记》的开播还引发了关于名著翻拍的热议。中国古典名著影响深远,近几年来,名著的屡次翻拍成了影视评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名著翻拍有颇受赞许的,如旧版的《红楼梦》和旧版的《西游记》等,但近来,也许是商业利益的驱动,翻拍时追求时尚,使原著翻拍失去原著味了;也许是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要求更为苛刻,名著翻拍却少有让观众和评论者真正满意的。
名著如何翻拍呢?翻拍时是否有什么可以遵循的原则呢?不同艺术门类,如文学和影视之间,应该如何改编或转换呢?古典文学作品在翻拍成现代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时,如何让片中的语言既有古典名著的韵味,又有新时代的情趣呢?
古典名著可以翻拍成现代影视作品,这是没有问题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勇强说:“名著改编本身是个好事,世界上很多名著都被多次翻拍,但需要注意的是,从怎样的立场,用怎样的艺术手段去再现名著。”刘勇强还说:“名著拍成的电视剧,我看的不多。不过就名著翻拍本身来说,我是持赞同态度的,这是一件好事,既有利于名著的传承和延续,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名著,在名著中学习到一些传承久远的智慧。其实不仅在中国,西方的名著也经常被翻拍,似乎每过一段时间都要经历一轮翻拍,有些特别知名的作品被翻拍的次数更多。”
看来,名著的翻拍的意义,是被肯定的,所以,问题不在于名著能否翻拍,而在于名著该怎么翻拍才能拍得更好。
名著翻拍不容易,要拍得让观众满意确实是有相当困难的,对此,刘勇强教授说:“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名著影响力大,观众本身对于名著已有一个认识,这是长期形成的,而且每个人各有不同,一旦发现电视剧中所表现的和自己认识的不相同,便会产生异议乃至争议。其二,这些名著大多是文学作品,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但是影视作品是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两种形式之间的转换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引发争议也在所难免。”
还应该补充说,名著的文学语言有浓厚的古典韵味,而影视语言是比较现代的,如何将古典语言“现代化”,通过影视手段以生动的白话形式表现出来,确实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比如,新版《西游记》有一句话说:“那猴子,你慢点飞,尊重老年人呐”。这被评论为太雷人的现代语了。
名著翻拍成影视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前提下去创新地表现,或者说通过创新的形式来更好地表现名著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意境。也就是说,在尊重原著和创新的表现形式之间必须要寻到巧妙的接合点。
首先,名著翻拍成影视,原著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的风格特征是要尽可能保遵循的,中国古典名著,特别是四大名著,每一部都有它的基本的精神风貌,也有它特有的风格,这在翻拍时是要尽力保留、遵循,有意给予彰显,甚至更突出地进行表现。比如,《西游记》是一部以神话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探索者罹难排险,执着地探索真理的宏大精神境界的小说,它思想开阔,意境深远,充满浪漫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它又不乏对现实世界的讽刺和批判。在风格上,它通过严肃与诙谐的交织、对比来展示执着的精神,它借助于魔怪的恶(妖怪的恶性)来渲染神佛的善(实际上是人性),这些都是在翻拍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必须认真传播和重点发挥的。
有评论者议论新版《西游记》把悟空拍得很“琼瑶”,把妖怪拍得很“武侠”,可能是对张纪中在传达原著的主要精神和风格上没有把握准所表示的不满意的评论。
当然,既然是翻拍,就有创新,在重视原著的基本精神、基本风格的前提下,一些具体的方面,如人物的具体言行,原著中的诗词、隐喻、偈语等,是可以也必须进行一些改变的,以便更能适合新的时代观众的欣赏趣味,但必须注意的是,创新,应该遵循风格的统一性。
名著的“戏说”当前也一直受议论,“戏说”不是不可以,“戏说”可能是一种必要的更有故事性、更生动、更趣味的影视形式的表现,但前提依然是必须遵循原著的主题精神和基本风格。“戏说”不是随心所欲地“瞎说”,“戏说”也有规则。
刘勇强教授认为,戏说,可以是一种创作精神,也可以是一种创作方法。它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比如《西游记》,它对于玄奘法师取经的戏说程度,可能要远远高于现在的许多戏说。但是它仍旧成为了一部流传天下的古典名著,也成了经典。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对待它,如果说是一种艺术的创造,遵循艺术的规律,那自然没有问题,也未尝不能创造出另外一部经典。但倘若仅仅是为了颠覆,不遵循艺术创造的规则,那么就可能引起许多问题,乃至于批评。
显然,翻拍经典,不是不能“戏说”,而是要“戏说”得合理,要遵循艺术的创作原则去进行创新性的“戏说”。“戏说”出来的新词、新事、新情节,必须是原著基本精神的自然而然的表现,必须是原著基本风格的自然延伸,而不是为了票房哗众取宠地迎合部分观众的需要,更不能是为了迎合国外电影奖的评奖的需要,“西化”式地对原著进行“现代化”,也不能是为了让掏钱的老板的高兴,按老板的旨意随意篡改原著。遵循名著基本精神,这是翻拍的第一准则。
比如,新版《西游记》中孙悟空刚一出世时,浑身赤裸却没有猴毛,乌黑锃亮,有观众认为,那造型,酷似《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而地府中十鬼王,其样貌状如《指环王》中的半兽人。这样的新阐释,观众会满意吗?
当然,新版《西游记》可谓明星会聚,很有看点,在剧中,聂远、吴樾、臧金生、徐锦江组成了师徒四人的豪华阵容,而巍子演玉皇大帝,汤镇宗演唐太宗,冯绍峰演二郎神,景岗山演文殊菩萨,安以轩演白骨精,孟广美演蜘蛛精首领、胡可演铁扇公主,何琢言演白鼠精,刘涛演观音菩萨,萧蔷演千手观音,舒畅演女儿国等等,“豪华美丽”的神仙妖怪阵容,或许能演绎出一番独到剧景,我们希望,继续演播下去,能让观众有更多的满意!
http://s5/middle/4ea3a6a3gb855543b5134&690
新版孙悟空
http://s1/middle/4ea3a6a3gb8554ef73b70&690
旧版的孙悟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