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利•波特现象”的思考
1990年,乔安妮(Joanne)与葡萄牙的一名电视新闻记者结婚,三年后,她的女儿出世,而她却与那位新闻记者分离了,她从葡萄牙回到了爱丁堡。据说,这位单身的母亲,经常带着女儿到爱丁堡的一间咖啡厅里,将女儿放在桌边的婴儿车上,她默默地构思、写作着,她满脑子想的都是童稚幻想的孩子,是奇妙无边的魔法。这时,包括她自己在内,可能谁也不知道,她构想的故事,将来会怎样。有报道说,那时,这位单身的母亲是靠着朋友的支持,才有房子居住的,可是,十几年之后,这位平凡的母亲,在英国最富裕的女人中,排名进入第三位。她的《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已被译成超过64种语言,全球销售逾3.25亿册。在中国,据2010年11月15日发布的“富豪榜”公布,她以9550万元人民币的版税收入问鼎了“在中国最赚钱的外国作家富豪榜”首富的宝座。
在写作的初期,乔安妮根据出版商的建议,将自己的姓名改为比较中性化的名字——乔安妮·凯瑟林·罗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因为当时出版商担心,她的原名“乔安妮”的女性身份很明显,担心会影响她的书的销量。出版商做梦也没有想到,过了几年,J.K.
Rowling成了全球家喻户晓的名字。
其实,罗琳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写作了,6岁的时候,她写了篇关于《兔子》的故事,篇中的主角是只兔子,叫Rabbit(罗宾特),当“他”得了麻疹时,一些朋友,包括一只叫Miss
Bee的巨大蜜蜂都来看“他”……。
后来,罗琳在英国的Exeter University
(埃克塞特大学)毕业,获得了文理学士的学位,她学习的是法语和古典文学,毕业后,她到曼彻斯特接受教学训练。埃克塞特大学的教授们一定想不到,他们培养的这位女学士,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杰出女作家,所以,不久前,罗琳的母校埃克塞特大学自豪地授予罗琳博士学位。
罗琳毕业后,曾在一个单位做了一段时间的秘书工作。1991年,她26岁时去了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在那里教孩子们学第二外语——英语,里斯本的不愉快婚姻经历让她回到了爱丁堡,在那里她教孩子们学法语。当时,她的杰出才华还没有显示出来,自然是很多单位不会重视她的,她失业了,成了靠政府救济来生活的单亲母亲。对罗琳写作经历的回顾,无疑可以写成一部极为出色的“励志书”。
罗琳于1990年开始构思哈利·波特的故事,她用五年的时间,写成了第一魔幻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于1997年由Bloomsbury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让罗琳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接下去,她又陆续出版一部又一部的书,讲述哈利·波特与密室,与阿兹卡班囚徒,与火焰杯,与凤凰社,与混血王子,与死亡圣器等的故事。故事越来越受青睐,她的粉丝也越来越多。
当故事的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于2007年7月21日正式发行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故事的主角哈利·波特竟然“死亡”了,这让全球的哈利·波特粉丝们大惊失色,幸好,后来哈利又神奇地复活了,起死复生的他幸福地与好朋友罗恩的妹妹金妮结婚了,后来,哈利和金妮有了三个孩子……。
今年7月,影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在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上映,从文学到影视,罗琳作品中的那个戴着圆框眼镜,可爱、善良、魔幻无边的小男孩,成了世界儿童文学殿堂中最为经典的形象之一。罗琳也成了当今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成了世界最富有的女作家。《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为哈利持续十余年的魔幻之旅,画上了最完满的句号。
当然,这“魔幻之旅”的结束,让哈利·波特的粉丝们感到意犹未尽,感到非常可惜,就连世界一些著名媒体对此也表达出了些伤感,如,美国《时代》周刊网站7月分刊登了《哈利·波特:致谢并道别》一文,对于哈利魔幻之旅的结束,不无感慨地写道:“现在,我们必须告别这个世界,就像告别我们从幼年到青少年时代都在参加、只能在记忆中重返的夏令营。”
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量已达三亿五千多万册,仅在中国,十年来,《哈利·波特》全七卷中文版已发行约1100万册。哈利·波特不仅在图书出版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成功,而且,还在电影、电子商务、玩具业、饮料业等方面,创造了惊人的连动效应,小说出版商以及相关的各方面商家,借助哈利·波特这棵“摇钱树”,赚得盆满钵满,乐得喜逐颜开。由一个带着年幼的女儿的单身母亲所创造的一部系列小说,已流行、演绎成一种特有的现象——“哈利·波特现象”,在千千万万观众和读者心中,已积淀为一种情结,而对于相关的商家来说,这一现象实际上是催生出一台“吸金机器”,吸来财源滚滚。
对于“哈利·波特现象”,我们不由自主地引发思考。
首先,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虽然是以魔幻的形式来讲故事的,但是,在其小说的深处,却蕴含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小哈利的勇气,正义感,善良之心,侠义之气等,是让青少年读者,甚至是让有仁义之心的大人们认同、赞赏、敬佩和感动的根本性原因。魔幻侠士,如果没有正义感,是很难真正引起读者的兴趣,很难打动观众的心的。
其次,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魔幻世界,其神奇,玄妙,非凡,其丰富的梦境,虽然莫名其妙,虽然很不现实,虽然遥不可及,但是,它带给青少年一种似乎是他们所渴望的“梦想”,它使青少年的想象、幻想、理想和希望,通过魔幻小说,的艺术境界,仿佛实现了。它使青少年拥有的梦,仿佛回到了现实,这是非常美好的境界。小说中梦幻的英雄,让青少年感觉到生活更踏实,正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哈利·波特》全七卷责任编辑王瑞琴所说的:“实际上,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孩子们的心理都是相似的,他们崇尚英雄,喜欢探秘、冒险,向往坚固的友谊和充满刺激的课程。”《哈利·波特》给孩子们予激励希望的刺激。
再次,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既属于儿童文学,但它又超出了传统儿童文学的意义。小说中的主人翁哈利·波特一直在成长,孩子们也在阅读《哈利·波特》的过程中慢慢长大,读者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成长的认识和欣赏,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体验和回忆,让年轻的读者们有多方面的启示,他们培养勇气,认识正义,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训练自己的能力,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培育扬善去恶的伦理观等等,年轻人在成长中不断成熟起来。此外,成年人虽然因长大而告别了儿时的天真,虽然因成熟而失去了童年的幻想,但是,他们对童年的回忆,对美好希望的向往,并没有因度过了青少年时光而完全遗忘和放弃,旧日的情结和对未来的希望,依然清晰,依然强烈,魔幻的文学世界,正好满足了他们对这些方面的要求,难怪,在《哈利·波特》的粉丝中,成年人并不少。
最后,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成功,当然是与罗琳的文学技巧,与她的巧妙构思,与她精彩的讲故事方式有关,但是,《哈利·波特》的成功,离不开出版团队出色的市场化运作,离不开策划团队巧妙的推广策略。而“哈利·波特现象”在全球成功形成,更是离不开其全方位的市场化运作。无论是图书、电影还是相关产品,之所以能够长时间风靡全球,这当然要归功于高水准的营销团队的巧妙的包装策略。正是富有创意的策划和推广,成就了《哈利·波特》的神话。
那么,中国是否有希望出现我们的“哈利·波特现象”呢?
王瑞琴编辑认为说,中国当前很难出现《哈利·波特》:“我并不是说我们的作家文笔不行,能力不行,我的意思是说目前我国文坛一片浮躁,作家急功近利,很难像J·K·罗琳那样潜下心来读书、研究、思索、创作。”
这说得很对,目前,中国处于激烈的转换时期,其浮躁、骚动的心态,使作家、作者很难像罗琳当时在爱丁堡的咖啡厅里默默地专心致意写小说。当前急功近利的心态,让许多中国作家执笔难忘功名和利益,当他们摊开稿纸或敲击着键盘时,“money”的影子总是挥之不去。
实际上,《哈利·波特》之所以成功,在于作者在创作该小说时,极具原创性,中国现在也有人在探索着魔幻小说的创作之路,但现在中国的一些魔幻小说,有令人厌烦的崇洋媚外的倾向:模仿着国外的作家走,模仿着别人的“魔法”,动不动就穿越时空,胡乱地“魔幻”一番,连故事的发生地也在仿照着西方的古城堡,而作品主人公的名字,要么叫上了“爱丽丝”、“克拉拉”,要么就称为“戴维”、“杰瑞”等。要知道,在文学领域,仿照只能是蹩脚的技艺,只有真正的独创,才能闯出新的路。
当然,中国有悠久的文化,又遇上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当我们走过了浮躁的时期,当我们的文学创作者不再为功名利禄所左右,当作家们争名夺利的那颗“驿动的心”逐步平静下来之后,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咱们也能在文学领域,创造自己的“……现象”。
哈利·波特现象,让我们有很多的思考!
http://s5/middle/4ea3a6a3g778757137d14&690
罗琳
http://s14/middle/4ea3a6a3gab4967a4f20d&690
罗琳
http://s15/middle/4ea3a6a3g7787573fc7de&690
《哈利·波特》剧照
http://s2/middle/4ea3a6a3g7787574900b1&690
《哈利·波特》剧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