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感于鬼才导演谈电影文化

(2011-07-17 10:31:36)
标签:

电影艺术

电影导演

电影大师

吕克&bull

贝松

上海电影节

文城

文化

分类: 评论

有感于鬼才导演谈电影文化

   法国电影大师,被喻为是影坛的“顽童”和鬼才的吕克·贝松,历来是电影节倍受关注的重要人物,不久前的上海电影节,吕克·贝松应邀参加,还带来了新片《阿黛拉的非凡冒险》,他携妻子薇吉妮·希拉和女主演露易丝·布尔昆,在电影节上与媒体深入交流,幽默互动,引起了参加电影节的嘉宾、记者和导演们的重视,他关于电影的谈话和看法,非常值得中国电影界的重视。
    作为国际电影大师,吕克·贝松称自己一直十分关注中国电影,据他的看法,中国电影市场从2006年到现在的变化很大,作品数量以及风格都非常丰富。这位睿智的导演以法国人的幽默方式来谈中国电影,他风趣地说,“法国人根据葡萄长势来看气候”,现在中国电影的“长势”预示着,是会有好收成的。
    电影大师对中国电影现在状态的看法是一针见血,吕克·贝松认为,中国电影的创作者应该多表现和保护中国纯粹的本土艺术,他说,“看电影是在看每个地域的文化,一个时代的电影更能真实表现这个时代的情况,电影应该遵循其文化背景,每个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不可能是全球化的,电影与文化的发展是相互印证的。我觉得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最重要的是导演们别总想着去好莱坞发展,奥斯卡什么也不能说明,有很多好电影也没有得奥斯卡奖。中国导演留在中国拍电影,讲出中国最好的故事,这样才对中国电影的进展有更多意义,一部电影有承载文化的使命。”
    在我们看来,吕克·贝松的观点是警钟式的提示,首先,中国有悠久丰富深厚的文化,电影应该表现我们的文化,把深厚的文化转化为电影艺术,这才是根本。而现在一些电影,过分追求广告效应,过分追求商业票房,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过分追求一时的效应,缺少文化,缺少深刻,缺少内容,缺少底蕴,这状况是应该改改;其次,各国电影的发展有自己的模式,有自己的发展途径,好莱坞是美国的模式,我们未必“依样画葫芦”,大家知道,在史学界,在思想界,都在反思着“欧洲中心论”,连西方有见识的史学家、思想家,也在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一些学术立场提出质疑,中国电影正在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更应该反思,如何走好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的模式,这才是根本的出路。当然,我们可以借鉴好莱坞,但未必一定要按照好莱坞的模式走,“电影有承载文化的使命”,文化是有民族、地域等特征的,各种文化有不同的“性格”,表现文化的电影无论从发展的途径或是发展的风格来讲,都是应显示自己的特色的,如果一味模仿别人,就是再成功的模仿也只是蹩脚的表演。
    关于如何看待电影导演,吕克·贝松认为,要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哪怕是对知名导演的作品,也是需要宽容的。他认为,对于导演,重要的是,“保护他们,不要总是批评。导演的状态总是起起伏伏的,他们有时会走这条路,偶尔也会走那条路。如果有很多钱,他们也会想去试试,自己能做成什么样。如果你要评价一个导演的工作,不能只看他的一两部电影,必须要通过全部的电影来评价他,要在三四十年后来评价他。”
    这里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对于那些勇于探索的导演,应该宽容对待和鼓励支持,导演导出了不同风格的电影,是在尝试,其后面导的影片不一定比前面导的为人们所称道,但也许过了一阵,其价值被人们认识了,探索就很有价值,而且,即使导演真的“导”得更差了,如果是在探索,也是可以原谅的,无可非议的,既然是探索,就无法稳保成功;另一方面,如果导演明知自己不是在探索,而是奔着票房,奔着眼前利益,奔着一时效应去导电影,他的作法就该受到质疑了,虽然他很可能为制片人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但他的导演艺术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当然,也有的导演导一部赚钱的,再导一部艺术上探索的,毕竟,在电影方面,票房和艺术存在的复杂的关系:有高票房高艺术水准的;有高票房低艺术水准的;有低票房低高艺术水准的,理想的当然是二者皆高,但这很难,在难面前,导演怎么选择呢?现在的不少导演,恐怕是利益优先,长期看,这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
    导演大师有自己对电影的基本看法,吕克·贝松说:“艺术家无法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但电影至少能做两件事,用特有的方式去谈论幸福与不幸,在看电影的几小时里为心灵疗伤,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我与电影之间的诉说和对话可能比家里人更多,电影帮助我打开了对全球的视窗。”
    这里所强调的“用特有的方式去谈论幸福与不幸”,这实际上是在强调电影要突出其艺术特点,电影不同于文学、戏曲、绘画雕塑等,只有淋漓尽致地发挥电影艺术的特点,并真实地、关真切地去表现真实人生的喜怒哀乐,才能够吸引人,才能够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而所强调的“为心灵疗伤”,实际上是在强调电影的陶冶功能。艺术是心灵的慰藉,电影艺术对人的心理的陶冶、慰藉比别的艺术门类更直接,其影响的面更广,在这个意义上,电影的导演和演员责任重大。电影的创作者,是在“为心灵疗伤”吗?或者是为了制片人的经济利益不惜在受伤的心灵再“撒上一把盐”呢?这很值得深思,所以,导演除了考虑票房,更应该扪心自问:“我导的电影对得起观众吗?”

http://s15/middle/4ea3a6a3xa83ab895791e&690

国际电影大师吕克•贝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