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之狐篇(1)
狐斥平原吏
沧州刘上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自往驱之。
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
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于对语时举以问狐,狐曰:“彼
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滦阳消夏录之二
(译文)沧州孝廉刘上玉,有一间书室被狐狸占据。白天和人说话,扔瓦片和石子,击打过路的人,但没有人看见过他的形貌。平原知州董思任,是一个好官吏。听说这件事,自己亲自前往把它赶走。(他)正振振有辞的陈述人妖应各走各的道路的道理,忽然,屋檐边上笑声朗朗,说道:“你为官很爱惜子民,也不贪赃受贿,所以我不敢击打公。但是,你爱民只是沽名钓誉,不受贿只是为了躲避祸患,所以我也不用躲避你。你算了吧,不要再多说话,自找不快!”董思任狼狈的回家,接连几天不愉快。惟有孝廉一仆人很丑陋愚笨,不怕狐,狐狸也不投他。有人和狐狸说话时,想问个究竟。狐狸回答说:“她虽然是个低下的差役,但是真的孝妇呀!鬼神见到孝妇尚且收敛自己,惟恐躲避不及,何况我辈乎?”刘孝廉于是让仆妇居住在这个屋子,正好这一天,狐狸马上离开了这间屋子。
狐狸,道德的评判者
我把这个故事,命名为《狐斥平原吏》。在这个故事里,狐狸扮演了什么角色?没有说。我们只有观察狐狸的行为了。我们首先考问,狐狸为啥占据这个屋子?当然我们首先要知道刘上玉的为人。一个富贵之家,和各地方官员勾搭着,不知用怎样伎俩弄了个孝廉,我看此人不会是什么好货色!难怪狐狸要占据他的家园,兴妖作怪了,是要惩戒他吧?
我们然后考问,狐狸为啥要“掷瓦石击人”,它击打的到底是什么人?我们首先从“白昼与人对语”,也知道它与人经常交流,恐怕过路之人,并不全打,所打之人一定是品德有些邪恶,行为上有些恶染的人吧?击打他们,也只不过是有所提醒,提醒过路之人在灵魂和行为上有所检点,让他们知道,冥冥中自有检察,自有判官存在。所以,当人们受了击打之后,没有谁说出什么话,只是说狐狸在作祟,而暗地里,恐怕都去忏悔自己的过错了。
惟有这董思任,自以为自己是良吏,对狐狸的作祟颇有些不平。“闻其事,自往驱之”。呵呵,自报奋勇,见义勇为,大有为民除害之壮举。道貌岸然,慷慨陈词,仿佛凭着自己的满腹经纶,就可以舌战狐狸,大获全胜似的。没想到狐狸的只言片语,就立刻止歇了他的口若悬河。是的,董思任可能真的像狐狸所说:“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但是,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董思任的名字,我们就可解读到:董思任----懂思任,懂的做官的秘密。做官员,首先要取得好名声;名声有了,自然官位就可以升迁。等到了官位有了为所欲为的程度,自然,他的欲望也就闪现,膨胀,暴敛横财的官员丑恶才会出现。因为他们的本性就是丑恶,他们现在所谓“良吏”的所为,只是为日后的飞黄腾达,做敲门砖,铺路石而已。我们不是看到,现在某些官员官位低时恪尽职守,公正清廉,等官高位重时,就贪赃受贿,包养情妇,置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而不顾吗?在这里,纪晓岚借狐狸的口,为我们揭露了清代官场的丑陋,清代官员升迁的一个秘密。
孝廉家一仆妇,到底做了什么,到底有什么公德,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能从狐狸的“乃真孝妇也”的评价,自己去想象了。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国的妇女生活在家庭圈子里,相夫教子,孝敬公婆,恐怕就是他们家庭、社会职责的全部。而孝敬公婆是最难做好的事情,没有血缘的爱,只能靠社会伦理的规范。难怪在封建社会中,孝成了为人之本,成了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了。如果这种爱,深厚到超过血缘之爱,恐怕就是道德的深厚,爱的博大,和情感的柔弱,也就成了女人至善至真至情至美了,这种爱,就有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村有一个人,名字叫郑苏仙。一天,梦中到了阴曹地府,看见阎王正收录灵魂。邻村有一个老太太来到殿前。阎王没有高声断喝,而是和颜悦色,拱手,给他端上茶水,马上让冥吏送她到善处脱生,不在受炼狱的折磨。苏仙为阎王理由,阎王说:“老太太一生没有利己损人之心。利己之心,士大夫有时也难免。有利己心理,一定损人。于是,一切利己的手段,无所不用其及。于是有了种种冤孽的产生。甚至有的罪恶遗臭万年,流毒四海。这一村妇,能够一生遏制自己的私心,读书讲学之人,老老太太相比,恐怕多有愧色。你为什么要怪本王景仰她,对她多礼哪?”
难怪狐狸面对仆妇,“亦不击之”,畏惧她,敬佩她,而仆妇一居住在这个屋子,狐狸马上离开,不在作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