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一下我对市场成交量的认识与体会。还是那句话,我不是高手,永远是市场的学生,发文谈经验的目的意在抛砖引玉,欢迎各位学长与朋友进行讨论。
任何一个市场,都是由供求双方的参与才形成的,有了需求就会出现需求品提供者,当供需双方对需求品的价格彼此满意时,交易就形成了。比如人们需要生活必需品,于是就有了农副产品和各种生活用品市场,人们可以在市场中对需求的产品与产品提供人进行谈判,如果价格合适,双方满意后交易成功。当然这是最简单的消耗型市场,交易标的物最终是被消耗掉的。还有一种是以收藏和增值为目的的市场,比如邮票市场、古董市场、股票市场。但是无论任何市场,都是以货币为衡量的标准进行易手。当需求量增长,而可提供量未增之际,交易标的物呈价格上升趋势,反之价格下降。机票在旅游旺季时的一票难求与淡季时低至三折优惠,同样说明了市场定价是由供需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股票市场也是同理,当货币流动性增长时,进入市场资金也会增长。对于进入了市场的资金,目的是为了增值。对于融资来而进入市场的资金而言,不参与交易将会因为需要支付利息而产生亏损,而对于个人从银行转来的资金而言,意味着放弃了存款利息、追求更高收益而来,不参与交易将白白浪费利息。于是,因为以货币去换入别人手中标的物的需求增加,最终推动了标的物价格的上升。反之,随着参与的资金因为各种原因需要离开市场,大多数参与者谋求将手中的股票转换成货币之时,将导致标的物的价格下降。
上面的叙述说明了标的物价格上升的原动力来自资金的拥入与需求量的增加,直接反应在股市中的表象就是成交量(非成交金额,同样的成交量,其成交金额在不同的位置会有非常大的差距)的增加,因此,成交量是市场最真实的语言与信号。
我认为最简单的表达是:在两次成交量连续放大之间的这个时间段里,大盘必然出现一段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如果前面的那次连续放量是因为资金拥入、以现金换股票的需求增加的话,那么后面那次放量一定是因为以股票换现金需求增加而造成的。前面那次推动了股市的上升,后面那次则导致了股市的下降。换句话说,就是连续放量前的市场是一段较长时间的下跌,那么这次连续放量就意味着以现金换股票的人在增多,市场随后会有一段上升期出现。反之,如果连续放量前的市场是一段较长时间的上升,那么这次连续放量就意味着以股票换现金的人在增多,市场随后会有一段下降期出现(见下面的示意图)。

需要提醒的是,市场有自己的规律,一时的政策影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需求关系,但是改变不了自身的规律,比如2008年的424、919等现象。用直观的事物来比喻就好比本来农贸市场的蔬菜供应量充沛,价格呈下降的趋势,但是突然的冷空气降雪天气来临,运输等跟不上的原因,导致了并不是蔬菜产量不足而引起的价格急剧上涨。当冰雪融化散去,一切又将回归到正常的供求关系中去。因此,在以成交量作为市场参与的参考时,一定要注意是否连续的放量,政策的影响可以短线积极参与,但是一定要见好就收,绝不能贪心恋战。
个人体会,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