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北极【转帖】
Cctv
(中央电视台)播出[共同关注]
节目:“温暖”的北极
http://v.cctv.com/html/gongtongguanzhu/2008/10/gongtongguanzhu_300_20081021_1.shtml
[共同关注]“温暖”的北极
今天我要给您讲的是寒区里的热故事。这个寒区指的就是北极。热呢,是指今年的北极,热呀!这个热包含了两个方面:领土要求热和气候热。一个是世界大国今年纷纷在北冰洋宣示主权,加紧争夺北极的海洋资源;另外一个热就是现在北极正经历一个加速变暖的时期。这两个热都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前不久,我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顺利结束,和前两次科考相比,这一次的考察范围更广,向北挺进得更深。我在1999年就曾参加过中国的第一次北极科考,今年刚从北极回来的记者和我聊起现在的北极,那真是与当年大大的不同了。很让人忧虑啊。也许有人会说,北极跟我有什么关系?离我远着呢。实际上,听起来十分遥远的北极,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今天啊,我就和同事们一起,跟您聊聊这个北极变暖的事儿到底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辛欣是我的同事,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的记者。这一次,他跟随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深入北冰洋进行了长达70多天的采访报道。第一次到极地,辛欣的感受与想像中完全不同。
辛欣:因为去之前,我们就是跟以前去的考察队员了解,他们就说,夏天,去的时候正好是夏天,北极晚上最低温度应该在零下十几度,就是他们测到最低温度,所以我就带了这种很多厚衣服,但是去了以后,发现测到的温度是最冷,那天是零下4度左右,这就是测到最冷的温度了。
辛欣说,每次北极科学考察都是在夏季,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白昼,温度都在0度左右,所以他带的很多保暖衣物根本就用不上。
辛欣:等真正去了以后,才感觉到这确实是比想象中还要温暖。
第一次到北极的辛欣,感觉到的居然是"温暖"。其实1999年我第一次到北极的时候,也觉得北极没有想像中冷,不过并没有辛欣的感觉这么强烈。2003年我国组织第二次北极科考的时候,我的另一位同事万昆随队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我们三个人经历的比较,我实实在在地感到,北极这些年变暖的速度真的是越来越快了。
1999年中国第一次北极科考,进入北极圈以后,具有强破冰能力的雪龙号科考船航行就变得十分困难,有时候50海里的距离要走三天,最后我们历经重重困难,才到达了北纬75度30分。而第二次科考队则是不费太大力气就一直走到了北纬80度。
万昆:各位观众,今天对于中国的极地考察事业来说的确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经过20多个小时艰难的向北冲刺,即将抵达北纬80度线,一个中国极地考察的新纪录即将诞生。
北纬80度距离北极点只有1300多公里,当时,科考队员们为了这个极地考察的新纪录兴奋不已;但大家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五年,第三次北极考察,同样是这艘雪龙号,竟然很轻易地就走到了北纬85度。
辛欣:这次雪龙号是航行到了北纬84度多,由于北极,它的海洋都是冰,但是这个冰是移动的,就是随着这个海流在漂移的,所以这个船最后是漂到了北纬85度半。在北纬85度半建立长期冰站,这边又成立了一个突击小分队,然后就是坐直升飞机,船上的直升飞机到更北的地方去,结果到了87度,离北极点只有300多公里的地方。
同样是这艘雪龙船,为什么能在三次北极航行中一次比一次往更高纬度挺进呢?
辛欣:0能够一次比一次往北,这也说明它这个冰在变化,对吧,因为我们这个船的破冰能力是一定的,所以说这个冰化的越严重,水越多,所以这个船就越往北走,这一次,因为冰比较轻嘛,所以一直开到了北纬84度。
辛欣所说的冰,就是北极海上的浮冰。每次科学考察的时候,科考队员们都会在浮冰上建立观测站,进行多项综合观测,这是了解北极快速变化的重要手段。一个观测站最少要工作十天左右,因此,能够建立冰站的浮冰,首先要结实,有足够的厚度,其次是面积要大。第一次北极科考的时候,海面上到处都是面积很大很厚的浮冰,我们非常容易地就建起了冰上观测站。但是到了第二次科考时,建站的工作就开始有难度了。
万昆:想找这样一个冰站点就很困难,因为什么,它全是碎冰,我们在走的过程中,科学家给我介绍,比如说大量的都是当年冰和去年冰,找一个四五年以上的一个常年冰,非常的困难,最终是找到了北纬78度以上。
这次科考最终设立的冰站是在一块面积接近350平方公里的巨大浮冰上,但它每天都以500到800米的速度在向温暖的太平洋漂移,北冰洋与太平洋海水的热交换速度非常快,科考队员每天都在担心身下的浮冰会不会突然垮塌。
到了今年的第三次北极科考,由于海冰融化的速度继续加快,寻找一块能够作业的合适的浮冰成了一项更为艰难的工作。
辛欣:就是一天从早到晚,都有值班的人在盯着这个冰,就找这个冰,就在驾驶台找这个冰,从包括首席,还有领队,成天都是特别着急。
一直航行到北纬85度,科考队才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块可以建立观测站的浮冰,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而且冰上还有很多像这样由于冰融化而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溶池。
中国第三次北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张海生:以前两次北极考察都没有出现那么多的溶池,这次到了85度还有那么多的溶池,是非常惊人的。海冰本身是反射太阳光的,产生溶池以后对太阳能量的吸收就会加强,促使海冰不断消融
海冰融化成海水以后,会吸收更多的太阳热量,使海水温度快速升高,而海水温度升高又加速了海冰的融化,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调查显示,近十年来北极海冰的融化速度不断加快,从1999年中国第一次北极科学考察到2008年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极的海冰面积缩小了将近一半。
中国第三次北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张海生:国际上认为40年以后北极可能就没有冰了,实际观测时(我们感觉)比这个更快,可能30年,甚至更短时间。
也许再过些年,北冰洋没有冰了,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正像我和同事们的亲身经历和感觉一样,北极正变得越来越温暖。那么北极变暖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呢?对我们这些生活在离它几千公里之外的人们来说有什么影响呢?
在我们这些外来者的眼里,北极完全被冰雪与海洋覆盖,显得格外宁静;但实际上,这里也有自己的生物圈,北极熊就是这里的主宰。当我第一次看见北极熊的时候,格外激动。它旁若无人,威风凛凛。
第三次北极科考,队员们也看见了北极熊,而且频率之高、距离之近,都远远超过前两次。有一只北极熊甚至在雪龙船附近转悠了一上午。
辛欣:因为北极熊,等于跟考察队是一个目的,都是在找冰,因为北极熊只有在有冰的地方,才能生存,才能捕食,所以我们也在找冰,它也在找冰,所以就碰到一块了,由于北极熊的食物一天比一天少,所以它很饥饿,就是一直在围着这个船转,就是想得到一些食物吧
考察队员李乐诗:它非常靠近我们,还在船边等着东西吃。我们看到它的肚皮不是很胖,已经很瘦了,是比较饥饿的北极熊
北极熊主要靠在冰上捕食海豹为生,因为北极变暖,海冰融化,北极熊被迫集中到海冰未大量融化的高纬度地区捕食,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万昆:我看到很震惊的一张图片,就是这个北极熊,在一个浮冰上,往另外一个浮冰上蹦,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点太触目惊心了,因为你会觉得,这个北冰洋里头,北极熊是最大的动物,它如果在那儿,已经没有它生存的余地的话,那可想而知,就是说,北极的整个生物链将要发生问题。
专家告诉我,如果北极继续变暖,首先是那儿的生态系统将遭到极大破坏,一些珍贵物种会灭绝,北极圈附近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政治、经济都会受到很大影响。也许有人认为: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咱们离北极远着呢,北极变得再暖和,也影响不到咱们。但是我得告诉您,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北极变暖不仅能够影响到中国,而且已经很直接很严重地影响了咱们的生活。
卞林根:我觉得其实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它的表现是,如果整个北极地区变暖,那么就会对我们国家的天气气候,乃至东亚地区的天气气候发生重要的影响,那么这个天气气候的影响,我们先经常会感觉到,现在夏季变热了,冬天变冷了,是不是我们将来就不要穿羽绒服了,实际上这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所以北极的温度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粮食生产。
卞林根:简单的道理,如果温度高了,我们农田里面的病虫害就会加剧,病虫害一加剧,我们要保护粮食,我们无非是要洒农药,这这样,那样的,因为我们知道,现在科学发展,生物治这个病虫害的可能性还不大,只能小范围的。大范围的还得靠我们的农药。这个温度变暖,对各种的农作物的品种,质量,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作为国内气象学界的权威,卞林根曾经五次到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根据他和同事多年研究的结果,北极变暖会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今年年初发生的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就与北极变暖有着直接的关系。
卞林根:因为这个北极地区变暖,冷空气,这个西风带就会向北迁移,那么我们知道,因为冷暖的分布,是由赤道最暖,中纬度次暖,然后慢慢变暖,北极地区是一个冰雪覆盖的这个地区,它的冷暖的交替,如果我们大气增温的话,那么大气就会从高层向极地输送暖空气,那么冷空气就从地表,从底层向南迁移,就是向南运动,那么这种变暖的过程加剧,这个冷空气就会频繁的从北向南来影响到亚洲,或者亚洲,特别是我们国家。
因为北极升温导致了大气交换加剧,冷空气频繁向南移动。年初的南方特大冰灾,就是由于北极冷空气南下的结果。
卞林根:那么这个冷空气,刚才我说的,它有时候会影响到中纬度地区,甚至有可能它路径不一样的话,它就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华南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这个冰雪灾害就是冷空气下来以后,又暖湿空气的配合,就会造成了这一次罕见的,特大的冰冻灾害,这个与北极的变暖,我认为是有密切关系的。
按照科学家们的意见,这两年各地频频发生的洪水与旱灾,也与北极变暖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北极变暖直接影响了各地的降水分布与降水量。
科考队员:北极大气海冰的变化,还引起高纬度和中纬度降水的分布以及降水量的变化,这会对我国尤其是北部地区的气温起一个增高的作用,长江中下游以及江淮地区的降水量也成一个正循环
卞林根:这几年经过我们的统计,可能有20%到30%的过程是由于北极变暖,或者是变冷造成的。这个我们有很多的研究事实,统计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飓风、海啸、洪灾、干旱……这些频频发生的极端天气,都和北极变暖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北极变暖直接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实际上,北极变暖是受到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它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风向标。有分析表明,北极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暖速度最快的地方。全球大气升温使北极变暖,北极变暖又加剧了全球变暖。继续这样循环下去,我们人类的明天真是不堪设想啊。那么,全球变暖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有没有办法抑制这一变化呢?
国内外专家在解读全球变暖的原因时,给出了这样一些答案:人口剧增、大气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遭到侵蚀或沙化、森林资源锐减等。几乎所有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都与人类的活动密不可分。
卞林根: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谓不争就是有研究的证据,那么这个证据是来自两方面,一个方面我们变暖,有一个自然变化的周期,科学家们通过这个观测资料中,把这个自然的变化,能够去除自然周期变化的这么一个过程,剩下来的一部分过程,就是人类的活动。
专家说,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吸收了大量太阳幅射的热量,导致大气升温。有资料表明,自1999年初以来,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大约0.6摄氏度;有研究机构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气温上升的最高幅度可达到3摄氏度。
万昆:2005年的时候,当时我印象中,我是在上海进行了一个采访,就是说,老百姓就普遍觉得今年热得就受不了,而整个的气温才上升了0.6度,你想0.6度是一个多大的概念,在我们感觉它是一个很小的概念,但是到了2050年左右,可能全球气温将上升3度。
那么上升3度的话,肯定会造成,跟现在截然不同的一种,整个的社会结构,整个的自然结构全会发生变化,所以这种东西应该是一个很可怕的事。
有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升温导致粮食减产,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直接诱因;另外,全球升温还会造成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地区会被淹没,包括我国的沿海城市。
既然全球气候变暖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那我们有什么办法来阻止这种变化的发生呢?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问题,近年来一直在按照《京都议定书》的目标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降低能耗,就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阻止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举措。政府的努力必不可少,另外啊,全球气候变暖既然关系到咱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咱们自己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
万昆:从小事做起,很简单,比如像这次我觉得奥运会,北京采取了很多治理蓝天,这种工程,我觉得就是一个,实际上是等于强制性,帮助我们来树立一种良好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说少开一天车,它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你少开一天车,你就能减少很多的二氧化碳的这种排放,对吧。你限行了,咱们即使从大方面来说,对环境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小的方面来说,你还省了钱呢,对吧。
卞林根:如果有私车的话,可以少开车,那么我们用纸,我们要节约用纸,复印纸要两面用,节约用电,节约用水,我觉得我们能做到这几点,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要适应地球变暖的这么一个大趋势,就会起到很大很大的作用。
这是几年前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名字叫《后天》,里面描述了全球气候变暖后世界末日到来的情景。这种非常极端的情形眼下也许不会出现,但如果人类不加节制、不约束自身的行为,地球的环境就会日益恶化;谁也不敢保证,影片中的末日不会真的到来。也许,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对地球的影响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会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咱们少开一天车、少用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都是对自己和子孙后代切切实实的爱护。
卞林根:我们现在保护环境是一个共识,要从我做起,从大家做起。
万昆:我们每个人都过度的占用这种资源的话,那么最后,全球资源枯竭,造成更多是对你自身的这种影响就会更加的明显,那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你想呼吸一口很新鲜的空气,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你想喝一点干净的水,你就会觉得你找不到
霍金:我们不知道全球变暖会在哪儿停止,但最糟糕的假定,是地球会变为姐妹星球--金星,摄氏250度,还有酸雨,在那样的条件下,人没法生存……
本文摘自:互联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