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聂树平: 比牛还犟的追梦人(《重庆工商大学校报》2011年6月30日)

(2011-10-05 03:49:27)
标签:

校园

分类: 报道引用集

聂树平: 比牛还犟的追梦人

□记者 蒲自军 陶雪


在重庆市长寿区龙溪中学安稳地教着书的聂树平,于2000年开始了漫长的考研之旅,种种原因让他在这条路上整整行走了8年。2008年,聂树平以当年全校最高分——423分,考取我校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实现了重回象牙塔的梦想。

20115月,聂树平当选重庆市优秀毕业生及2010“感动校园”年度人物。

 

 

记者:你认为是什么让自己成为了一名优秀毕业生?

聂树平:我觉得积极的态度比较重要。我对自己的专业十分热爱,无论是理论阅读、课程论文还是随堂讨论,我都会尽我所能,百倍努力。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曾经在准备一篇学术论文期间,我连续3天只趴在书桌上睡了10小时左右。晚上看书到一两点是常态,即便是工作了,也经常在办公室自己加班到10点多,回到住处还会再看看书。

正是这种人生态度让我取得了一些学术成绩,拿到了一些荣誉,从而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毕业生。

记者:已经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你为什么选择考研?

聂树平:我一直很羡慕相对纯粹的学者生活,所以这个学术梦想已经在心里装了很多年了,考研就是为了进入自己所向往的生活状态。专科学习的三年里我翻遍了图书馆里订阅的高校学报,以致图书馆的老师都认识我了,都知道我总是去看别人基本不看的学术文章。长期翻学报的结果,是我对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的熟知,无论提到哪所高校的文科教授,我都能八九不离十地知道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成果及其学术思想。

所以,考研是一直以来的打算,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是要考的。

记者:考研这场仗你打了8年,家人和朋友对你的这一举动是什么态度?

聂树平:当然支持的、反对的都有。父母一直是支持的,很多亲戚则会劝我安心上班,早日成家,给爸妈抱孙子,我实在是顶不住了就“阳奉阴违”一下,但内心里从来都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后来他们也就妥协了,呵呵!

记者:是什么导致你圆梦的路走了漫长的8年?

聂树平:呵呵!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我从2000年开始准备考研,2002年正式进入考场,结果名落孙山。于是03年我又考了一年,04年再次参考,却因为个人原因再次耽搁。05年参考,失利。06年上考场,我还闹了个滑稽的小插曲。那天下午考英语,我早早找了个安静的地方“热身”,直到14:15才开始赶向考场,心想还提前了10多分钟。谁想到一去我就傻眼了——我被禁止入场了。因为考试时间是14:00整,而习惯了中学作息时间的我一直以为是14:30。所以当年的考试结果可想而知了。

英语一直是我的弱项,07年的时候,我报考北京大学的“儒藏”专业,英语考了49分,而该专业的要求是51分,就差2分。

记者:对于英语这个弱点,你是怎么克服的?

聂树平:差什么就得补什么啊!我买了4本考研词汇,厕所一本,枕边一本,书桌一本,办公室还有一本。上厕所时在背英语单词,睡觉前也要温习一下,在书桌前就更不用说了。在办公室背单词的经历最好玩。我把那本词汇书的封面去掉,平时办公桌抽屉里,外面再覆上一本教案。一拉开抽屉就能看几页单词,然后才开始备课、写教案,呵呵!

我还在在网上下载了很多考研方面的英语资料,从阅读到作文一点点地学,后来就逐渐有起色了。

记者:你为什么没有在第4年或第5年放弃呢?如果08你依然没有成功,你还会坚持么?

聂树平:就像重庆人说的,我比较犟,一旦认定的东西我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一次次不成功的感觉当然不好受,但越是这样我就越不甘心,就越下决心吃到这块“蛋糕”。心理压力是一定有的,但我明白:我坚持了可能暂时不成功,但是不坚持的话,我永远不会成功。

还有我的心态也比较好吧,我把每一次经历都当成是一种积累。为了一次考研,我会翻阅很多专业著作,了解很多富有深度的学术资讯,这种准备是很有效的积累过程,这让我在学术研究上长进了很多。随着阅读经历的增加,我对学术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再也没想过放弃的可能。

如果08年还没有成功的话,我想我还是会继续的,对我来说,放弃考研就是放弃了我的学术梦想,而这,几乎不可能。

记者:听说你有很多藏书,你是怎么收集到的?

聂树平:我大概收藏了2000多册纸质书籍,上千G的电子资料。那些书基本都是自己买的。大学毕业后虽然工作了几年,但我手里没有什么余钱——因为除了日常开销,我的钱全部都用于买书。平均每年得花好几千块钱买书,另外还要花近千元订阅各种报刊杂志。

刚开始工作那阵,当地买不到好书,我几乎每个月都要从长寿赶到重庆的精典书店、新华书城等来买书,每次一淘到喜欢的书总能高兴很久。有时候觉得压力大了,我就出去逛街,不过逛着逛着就逛到书店去了。工作的时候,我还留意联系亲戚朋友里读大学的孩子,然后就登陆他们所读学校图书馆的网站,检索到自己想看的书就让他们帮忙给我借回来。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10年时间里,我至少阅读了6000册书,由于在读书方面较为突出的表现,2010年,我被推荐为重庆市“十佳读书人”候选人,这些是我意料之外的收获,我更看重的,是这些书为我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带来的启迪作用,带给我的思想上的收获。                                                                                                                                                     

记者:谈到读书对写作的影响,你一般怎么利用所读书籍进行写作?

聂树平:写文章不是为了无病呻吟,而是要有观点,有创新,能够把理论和现实结合,并最终为现实建言献策或推动学术发展。一般情况下,写一篇论文,我至少要翻阅相关书籍50余本,研读相关论文100余篇。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重复,二是为了让自己提出的观点更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具有学术价值。

记者:完成了从自考生到大学老师的转变,接下来你的长远规划是什么?

聂树平:我希望自己能够写更多有影响力的文章,培养出更多有影响力的人才,最后成长为有影响力的学者。还是那句话,我很犟,无论将来面对什么,我都不会放弃我的学术梦。我不一定会成名成家,但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当代学术繁荣贡献一点力量,在学科发展史上留下一点印记。

我希望有一天,在我的专业领域,业内人士都知晓我的学术观点。这不是追名逐利,我想这是一位学者应该追求的目标,否则就是对自己学术生涯的放任。正如我曾说过的:“我的梦想就是,当我头发花白,告别人世的时候,我的读者们互相转告,前来参加我的葬礼,然后他们读着我的著作,念叨,生命虽然远去,理论终将永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