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正门
直隶会馆里对“直隶”的解释
黄昏的时候,北京的天空突然阴沉下来,顷刻间就是一阵滂沱的雷阵雨。
路上的车很慢,散步似的——从天坛北门到苏州桥竟然走了一个多小时;要是在平时,至多也就需要四十分钟。
回到蜗居,先施了早起时供在佛前的供水,又泡了一杯淡茶,而后坐在电脑前连上网线,查看一下电子信箱和博客。
博客的留言板上有酒殇兄在上午八点写的留言:“总督府正门两侧白底黑纹不知是什么意思?”
本想在留言板上做个简单的回答,但只写了几个字,就觉得有欠考虑,因为真地要认真回答“总督府正门两侧白底黑纹是什么”,决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大致了解一下“直隶”的概念。
所谓“直隶”,就是“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在历史上,因为明代曾经经历过迁都,所以,在当时的国家版图上就出现了两个“直隶”——“南直隶”和“北直隶”。
说到南直隶,我们就不能不暂停下来,介绍一下南京。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雨花台下筑城,史称“越城”,距今已有2482年的历史,公元229年,三国东吴孙权称王,迁都于此,创建建业城。东晋时期,公元317年,逃亡到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政权;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在建康定都,因此,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南京的历史名称很多,依照时间顺序先后称:春秋战国时称金陵,王莽新政时改为宣亭,三国吴叫建业,晋代称建康,隋代又改称江宁;到了唐代,又更名为升州,五代十国时作为南唐首都,名称西都。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应天府是现在的河南商丘。所以,后晋杨悫在商丘建立的睢阳书院,到了北宋被更名为“应天书院”也就不足为怪了。应天书院——与河南登峰县的嵩阳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以及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以培养出倡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了而乐”的范仲淹而名垂中州。
至于宋、明二朝先后将京师所辖的周边地区取名为“应天府”,其用意不外是为了取象《周易·革卦》中的“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以期“国基巩固,帝道遐昌”——传之万世而不朽。
公元1356(元朝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克建康,将建康改为应天府(治所为上元、江宁,辖境还包括句容、溧水等县),并建都于此,改称京师,以应天府所辖为直隶。到了永乐初年,明王朝移都至北京后,又称直接隶属于北京的广大地区为“直隶”,所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京津两市、河北省大部以及河南、山东的小部分地区。于是,永乐十九年改称应天府为南京(相对于北京),称直接隶属于南京的地区被称为南直隶,所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
清朝初年,清朝政府将南直隶改称为“江南省”,改称应天府为江宁府,改称北直隶为“直隶省”,辖区依照旧制。雍正、乾隆朝以后,又逐渐将现在的承德、张家口以北,内蒙西拉木伦河以南,辽宁大凌河上、中游,西河上游以北以及内蒙奈曼、库伦二旗等原蒙旗部分再置州、县,划归由直隶省管辖,从而使直隶省所辖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为当时幅员最大的一个省(1914年,长城以北地区被改属到热河、察哈尔两个特区。1928年,直隶更名为河北省。)
直隶省的治所在保定,而保定又是北方重镇,尤其是明、清两朝的畿辅之地,清·嘉庆帝的《御赐直隶总督诗》有句:“三辅资为政,屏藩卫帝京。”而到了晚清,从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起,大清帝国实在是内忧外患。被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之后,更是满目疮痍。所以,人们瞻仰直隶总督府的时候,曾感慨道:“一座总督衙,半部清朝史。”
清朝曾有两名重臣,同时也是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先后履任过直隶总督之职。
酒殇兄所问的“总督府正门两侧的白底黑纹”,是一幅对联,讲述的则是晚清曾国藩、李鸿章著锡保定总督府时的一段故事:
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环;五洲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
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
上联描述的是直隶府的地理位置,诵读的时候,能让人很容易联想起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在《滕王阁序》里描述南昌的地理方位时所说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进而又不免让人还想再读一读孙髯*的《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
孙髯,字髯翁,号颐庵,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孙髯一生勤于耕耘,著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但大多已经散失,目前只有《孙髯翁诗残抄本》和《滇南诗略》存世。而现在的人之所以还能记忆、了解他,也大多只是因为其所撰的这幅素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的《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