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河南省豫剧二团
(2009-08-18 00:00:00)
标签:
河南省豫剧二团李斯忠唐喜成阎立品吴碧波王素珍80年代文化 |
分类: 戏曲闲侃 |
我的豫剧观赏历程,是与河南省豫剧二团的辉煌时代分不开的。真正迷恋豫剧,应该是在小学后期或者初中,那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记得首次看二团的戏,是李斯忠和王素珍主演的传统戏名剧《下陈州》,好像是在南阳路郑纺机剧场。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与二团的5年恋情,直到去北京上大学。那时的我,少年意气,精力旺盛,少有的超级戏迷,如痴似狂,爱看爱听;那是的二团,如日中天,流派纷呈,豫剧名家的大本营,群星闪耀,璀璨峥嵘。
当时的一团是常香玉的团,也许是俺个人偏好,也许是当时他们确实没怎么有什么好戏,一团基本上不在我的雷达之内。三团是现代戏团,问革过后好像正在整顿,也没什么新戏。再说传统戏的魅力早已将俺的兴趣全部掠去,实在无意旁及。此时名老艺人荟萃的二团可谓一枝独秀,技压群芳,人才济济,行当齐整,老艺人成宗立派,中青年优秀专精。好比当年的北京人艺,连个龙套都是腕儿,可以到别地儿当主演。如此的阵容可谓空前绝后。记忆中,当年有如下重要演职员:
净:李斯忠(黑头),杨发户(架子,二花),郭建民(小黑头,二花,兼丑),李自正(二花)等
须生:唐喜成,杨志礼,邱云志等
小生:邵洲,李文彬等。
闺门旦:阎立品,张桂花,张梅贞,郭美金等
青衣/刀马旦:吴碧波,王素珍,以及后来的樊萍等
老旦:阎玉蓓,杨素珍,贾爱萍等
丑:轩玉亭,李小舟等。
导演:谢巧官,夏相林等
剧本:赵籍身等(原河南豫剧院)
音乐设计:赵毅,鲁本修,王豫生等,以及姜宏轩(原河南豫剧院)
舞美设计:关朋等
二团的弦一响,就跟别人不一样,丰厚饱满,温润柔和,而又不失清脆亮丽,加了很多现代的乐器,除了打鼓的,还有专门的指挥,很大气。但听来还是像豫剧,其它乐器都是为豫剧乐队的的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服务的。二团伴奏之典范可以轻易地从两出戏中体现:《三哭殿》里“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和《藏舟》里“满江中波浪静月光惨淡”。一团的乐队则有些陈旧生涩。三团的则是过于现代花哨。
二团的主战场在省体育场北面,省图书馆东面的二团排演厅,原来是儿童剧院。五年间在这里看戏数十场,有时白天还偷偷混到里面看人家排练。那时候开始见识导演的权威以及老艺人的认真。有一次周末偷跑到后台看李斯忠排练《司马茅告状》,那么大的角,被谢巧官导演(曾在《三哭殿》里演秦英)连着两次叫停,纠正配角而并非他的错误,他也还是得满弓满调的唱好几遍。还有一次看排练碰见唐喜成,老先生还给我打招呼。他家就在太康路人民公园东南角,在公园早起练声我还见过好些次。那时也只是远远的看,不像现在的追星族那么大胆。
我是李斯忠和唐喜成的铁杆儿戏迷,只要我提前知道他们的演出时间,几乎每演必看,很多时候还要去等退票,有时连着看好几个晚上。所以,像《下陈州》和《三哭殿》这些戏我每部都至少看过十来次以上。80年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演的时候,我还专门跑去听过他俩的专场演讲,给同行传经布道。唐喜成说,最怕讲话发言,宁愿唱三场戏,也不愿讲半个小时。李斯忠则比较老练,讲起“十保官”的剁板唱法和连说带唱的豫东调花脸传统可谓头头头是道,满座皆惊。
好像只在收音机里听过一次当年与李斯忠齐名的王在岭唱的黑头戏,印象不清了。从70年代到现在,唯一欣赏的(甚至说还能听的)豫剧黑头就只是李斯忠一人。他的嗓音宽厚圆润而不失金石之声,我当时听到的他60岁左右的声音,可堪与同期的京剧名净方荣翔媲美。可以想象,年轻时的声音会像裘盛戎一样更刚烈一些,不然不会号称“八里嗡”。应该说,李斯忠一人赋予豫剧净行以合法性。其他所有听到的花脸黑头基本上都是声嘶力竭,空喊哭嚎,被人挤兑和讥笑是完全有道理的。
二团演出的水平高,还在于其整体实力强,从本子,创腔,导演,设计,伴奏,演唱,处处顶尖。后来李斯忠走穴与一团合作的《忠烈千秋》无论从总体质量还是其个人表现来说,都与其在二团的作品差距甚远。其它经常看的二团的戏是《辕门斩子》《血溅乌纱》《包龙图坐监》《司马茅告状》《唐知县审诰命》《香囊计》《拾玉镯》等。说来奇怪,我在二团排演厅晃荡那么多年,从来没有看过阎立品一次戏。常看的戏,主要是李斯忠,唐喜成,和王素珍主演的。不知为何,唐喜成的《南阳关》和《十五贯》也没现场看过。
王素珍老师也算幸运,戏校毕业分到二团,赶上与唐李二人配戏,稳居一线。青衣,刀马,闺门,样样精彩。唱腔通透舒展,表演干练大气。前年有幸与王老师共进晚宴,畅谈往昔,甚是欢愉。提起二团的那些人和事儿,如数家珍。王老师说我就像团里的自己人一样亲切,这使我感到欣慰和骄傲。粉丝没白当。5年的少年岁月没有白费。当时可是一边听广播里的戏,一边写作业呀。王老师送我她后来排的《鬼怨》影碟。看后叫绝。她的李慧娘集青衣、闺门旦和刀马旦于一身,文武唱念俱佳。小生邵洲的儒雅倜傥与把子身手把个文武小生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跌宕传神。可惜后来的服饰,总体设计等已经不如二团盛年时期,王老师要是再早几年排这部戏就好了。
行文到此,不禁深深地感激父母。尽管自己从上小学开始在学业上从来不辱使命,不用任何人操心,但还是感佩父母的豁达与大度,允许我自由地安排我的时间,追寻我的兴趣,从容自在地成长与发展,更不用说财务上的支持与牺牲了。也感谢二团的豫剧给了我们一个纽带,使得两代人平添一种共同的背景和交流的渠道与平台。我父亲是崇尚京剧的,除了老家濮阳的大平调,地方戏是基本上看了不多,不看不少。我母亲则是对河南的豫剧,曲剧,越调都很有兴趣,就连对现代戏,她也能与时俱进,看得有滋有味儿。我的口味则介于二者之间,土洋都行,但得地道正宗。
由于6岁的女儿连看三晚演出,她的兴趣也来了,当然主要是觉着好玩儿。爷爷奶奶回家了,她还说要去看戏。就又领她昨天到国家大剧院看三团的《香魂女》,今晚到长安看二团的《清风亭》。看得比较似是而非,甚至有些倒胃口。三团的《香魂女》还有几段唱能听,二团的传统戏则是比三团的现代戏还三团。《清风亭》的本子明显比前天在同一地方听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同一剧目更有说服力。但豫剧《清风亭》远不如河北梆子像戏。除了柏青的老太太几段唱还算规矩,其他人唱得基本上不能算是豫剧,虽然嗓门大,表演实。
这出戏,顶多是个加了豫剧歌曲的音乐话剧。不错,演出很有感染力,但主要是剧情和本子的作用。找钱程攒一台剧本朗诵会,光念台词,一样精彩,甚至可能更催人泪下。君不见,现在多少劣质啤酒卖的价格超不过同等容量的瓶装水。老实人干脆就买水了。就别费事儿折腾“酿”啤酒了。否则,弄出来的玩意儿到底是啤酒呀,还是水呀,还是啤酒味儿的水呀?
如今的二团团长李树建的演员介绍中头一项就是“省政协常委”。李常委刚出道时唱的《大登殿》还算能听,毕竟传统戏是多少老艺人心血的结晶,有豫西调名家王二顺、刘九来等的贡献,唱腔还比较耐听。后来的《程婴救孤》与今天的《清风亭》,基本上就是用河南话来说唱话剧了。如果戏曲艺术就是在台上真哭真喊真嗷嚎,那谁都能成艺术家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剧场里还颇有一些人给唱得不着调的后生鼓掌。真是没吃过正宗驴打滚儿的人见了黄面粘馍窝头也说“这驴打滚儿不错呀!”李常委当然可以自创“李派”,而且可以当自主创新的标杆儿。就是千万别说自己是唱豫剧的。二团最好也叫河南省歌舞话剧二团,属于省话和省歌的合资企业。我曾经爱恋的河南省豫剧二团已经不再了。在此深切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