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者

标签:
石涛古典山水赏析文化 |
分类: 视觉盛典——读画 |
山林并非隐者的惟一去处。比尔·波特去往终南山,所寻访到的,恐怕只是些古树发黄的叶片。像石涛这样的隐者,不仅隐藏在寺庙里,还隐藏在山水风光与笔墨痕迹中。如果我们不看石涛的水墨山水,或是兰花,我们便永远地失去了他,失去了与隐者交往的机会。石涛,像一棵树隐身于森林那样,隐匿在山水画无尽的可能性中——他就是曾经狂妄地说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个句子的人。石涛在这个句子所表达的,不仅是将自己隐藏在奇峰与稿纸中的心情,还有将山峦隐匿于心的胸怀。这种双重隐去的欲念,令石涛与他的绘画,互相渗透,成为,难分彼此。我们从现存的石涛册页中,能看到许多不断变化的山水,不断更换着的笔迹,墨色,与形式。每次,我们都会经验不同的心跳。
我们心跳的原因是,石涛,如此现代。石涛如此广泛,密切地尝试绘画形式的变化,这种实验热情,与现代画家并无二致。但是石涛无意于独树旗帜,而是想更为深入、专注地发觉自身。他在寂静中发现自身精神层面里的许多层次,许多变化,许多用法——在这个人的一生中,几乎是每时每刻,我们闻到一种鲜明的活力。
《山水册》所带来的清新,令我们的视觉为之动容,极富耐心的描述,将那种山峦的倔强地藏匿在铅灰色的笔意中,这幅单色图景,如此明丽,它带来的美,流露出微微寒意。当我们看到一种令人惊诧的美时,总会有一种发冷的感觉,然而石涛带来的美,因为轻微,柔和,而让人感觉舒适——在进入林区的地方,空气就是这样的,微微发冷,有清甜的气味。因而,这位隐士的面孔,既稍感冷峻,却也是极为柔和的,当我们细看那双眼眉时,我们从中发现的是清亮,清凉与火星。矛盾的组合体,寂静中的激情,这一切,都是需要隐藏的,借助僧衣,宣纸与黑色水墨,石涛的火焰,一直燃烧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