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课堂实录视频及评点


标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及评点 |
分类: 教育教学 |
温馨的课堂 浓浓的友情
——王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教学评点
宿州市埇桥区沱河中学
王亚老师执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采用了板块教学设计,结构清晰而富有层次,平实中而有波澜,形式多样而丰富的学生活动,让我校所有的听课老师佩服。王老师十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他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研读王老师的这节课,我们会发现有多个亮点,而这些都是他教学创新设计的最直接的表现。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评点和欣赏王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一、清晰的教学思路
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它或明或暗地被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步骤,以便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推进。
简化教学思路,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教学艺术境界。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王老师独具匠心地抓住“诗歌”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思路表现出雅致、明晰的简约美。
我们来看在这一课教学中的几个板块及其内容:
学习活动一:诵读
学习活动二:译讲
学习活动三:赏评
45分钟的课堂被诗意地分成这样三次学习活动,线条简洁,创意鲜明,表现出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教师每一次活动都是在组织起一次学生训练。三次训练活动各有侧重点,又相互关联,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诵读,训练朗读能力;译讲,训练诗歌内容理解能力;赏评,训练品析、欣赏能力。教学过程由于这几次训练活动而切分成几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引导着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篇文章的教学显现出了流畅明晰的思路。从教学方案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
二、精当的教学铺垫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堂教学的序曲部分。
在简洁的导入后,王老师让学生齐诵王维的《使至塞上》引入对边塞诗和作者的介绍。
资料1:
边塞诗是盛唐时代写边塞、从军、守边、战斗的诗歌,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边塞诗表现着边塞将士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的豪情,描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奇异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情调激越,音韵铿锵,表现出动人心魄的阳刚之美。
资料2: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中年曾两次出塞,诗作题材开阔,雄奇瑰丽的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本色调。他常把边塞奇异景色同军营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描述,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雪诗、送别诗、军营诗,同时也是一首边塞诗。通过学生诵读王维的《使至塞上》诗篇,引入对边塞诗及作者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创新设计,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理解边塞诗歌题材内容、代表人物、诗作表现特点、艺术风格以及理解作者作了合适和必要的铺垫与蓄势。从呈现的内容看,教学铺垫资料是很精当的。联系全课的教学过程,这两则资料是不可或缺的,更为学习课文创设了特别的氛围。
在每一则资料后面做简洁而适当的解说,并提醒学生动笔作旁批,这对养成学生课堂注重积累的良好习惯有很好的帮助。
三、精细的诵读训练
诵读是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内容。先让学生一起来读,根据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现状,老师进行精细的指导与示范。强调要读好四个地方。
第一,读好诗歌的三、四两句。这两句为咏雪千古名句,朗读时,气息饱满,音调高昂,读出诗人的惊喜和赞美之情。
第二,读好几个反常细节。随着雪花的飞舞,诗人从远至近、从外至内,写了雪天里的军帐。从“散入珠帘湿罗幕”开始,音调要低下来,语速要慢下来。读好 “狐裘不暖”“锦衾”嫌薄 “角弓”难控 “铁衣”难著这几个反常细节,以突显天气奇寒。
第三,读好“瀚海”至“万里凝”两句。诗人从帐内至帐外,进一步描写了环境之奇冷。音量略略加大,读得响亮,来表现诗人描写的外景范围更加开阔。
第四,读好“中军”以下8句。这8句写送别情景:先写帐内饮别,再写帐外“送君”,最后写武判官走远不见。这8句,用带些悲愁的语调吟诵,读出诗人悠悠不尽的离别惆怅之情,语速稍慢。最后两句要反复吟诵,反复渲染,读出“友人渐行渐远,声音渐弱渐息”的味道来,以表现诗人的惆怅依恋之情,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王老师朗读指导很精细,几乎每一句诗都进行了细致地指导与示范。每一次朗读都结合具体诗句做很到位的指导。学生朗读由平直无味到逐步入情,由读通读顺文章到身心融入课文“送友”的浓浓的氛围,最终通过朗读实现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复杂情感,由文面而走入文心。
在“读好‘中军’以下8句”这一环节,老师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角度。让学生用带些悲愁的语调吟诵送别的全过程,特别是最后两句的指导与示范,带领学生真的进入了诗人送别“友人渐行渐远”的离别惆怅的佳境氛围之中,给人以无限悠长的回味和联想。
通过精细的训练将朗读技术指导和艺术示范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会朗读,朗读文本与理解文本这两项任务自然而巧妙地整合,实现朗读和解读文本的立体化。
四、丰美的妙点赏评
这篇126个字的短文,美点、奇点、妙点很多。王老师在第三个学习活动中设计了两个话题:话题一:欣赏本诗字里行间的“奇”。话题二:欣赏本诗字里行间的“美”。请学生自选话题,自选内容,对课文进行品析、欣赏。如何品析、欣赏,老师把“赏评”具体化,使妙点赏评呈现出丰满之美。
我们如何进行佳句赏评
佳句赏评,一般用两个层次的语言进行表述:第一层,对句子所描绘的内容进行“再描绘”;第二层,评赞其字句、手法好在哪里。
如何进行妙点赏评呢?老师对妙点赏评进行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字句的表现力,从文章手法、表达、结构、抒情、意境、情感等方面欣赏它如何的奇、美,要求每位同学只要表达出自己感悟到的一点之美就可以了。举例能够给学生以具体的赏析示范。
对课文进行赏评,这一活动会让学生一下子无从下手。于是老师进行佳句赏评的指导,学生带着老师的提示建议开始思考,动笔记下关键词句,然后与同桌进行交流,最后是全班交流。这一交流中,共有12人发言。学生自己先思考,然后两人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这一环节中,学生几乎把这首诗所有的诗句都进行了品味、欣赏。赏评了字词句、画面、细节、结构、情感、表达、意境等各个方面的奇或美,几乎涵盖了文章所有的美点、妙点。这一点启发我们,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学生的思维活动一定是积极的、充分的、有深度的。
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赏评的活动中。当学生品析出现困难时,老师给予点示、指导;当学生欣赏出现偏差时,老师给予纠正、引导;当学生理解不够全面具体时,老师给予补充,并深化学生的发言。老师在交流活动中起着点示、引导、补充、纠正、深化学生发言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就课文欣赏进行充分的准备,有着丰厚的文学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才可以恰当自如地和学生进行生动的课堂对话。
在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后,老师再把课文的奇点、美点的赏评进行了集中展示,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充分地、有深度地理解、赏析文中字里行间的奇美之处,更加感受鲜明的边塞雪景特色,感受雪中送别的深挚友情以及诗歌“诗中有雪,雪中有诗”的艺术魅力。
这一活动中老师注重帮助学生积累四字短语。这四个字的评点语,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哪些词语来赏评本文,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评点语来赏析其他作品,同时学生学会了知识的积累。这将对学生终身受用。
王老师的这节课,是借班上课,教学设计方案是首讲,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同时注重能力训练,教学效果显著。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友情味。情感渗透、情感濡染借助诗句在轻松而温馨的语文课堂里传递,表现出浓浓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