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第三章)(二)
(2016-05-16 15:34:33)
标签:
教育教学中学语文教学主张 |
分类: 教育教学 |
5.一文为主,多文联读
“多文联读”的教材处理方式,也称为“课文联读”、“一次多篇”式教学。
多文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
多文联读可以是教材内的篇目联读,也可以是课内诗文与课外诗文的联读。
这样即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在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多文联读”也是一种研究的方法,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堂阅读教学,有一种特别的美趣。
“多文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联读”的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显得愈加精美。
“联读”是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1)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2)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3)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4)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5)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的专题研讨;(6)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7)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8)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
下面请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歌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歌。
2.从诗歌的学习中感受、领悟到一定的生活哲理。
二、课型与课时
1.诗歌联读课。
2.一节课。
三、教学创意
1.运用情境式手法——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
2.运用联读式手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3.运用写读式手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写几句小诗。
四、教学主要过程
序曲
介绍作家作品进行教学铺垫:
他是俄国诗人(1799—1837),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誉为“诗歌的太阳”。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他就是诗人——普希金。
第一乐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活动:自由朗诵,自由背读。
抒发感受。话题:我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的……
教师讲析:读这首诗,要很好地理解“欺骗”的含义。“欺骗”可以广义地理解为“生活给人们的打击”,如被人欺骗、被人欺侮、命运不公、生活艰难、病痛严重;如失学、失恋、下岗、离婚、失事、破产;如饱受挫折、理想破灭、灾难突降、命运陡转、遭人陷害,等等。生活欺骗了你,就是生活打击了你。
教师: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要乐观坚强。
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宫玺
(普希金有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反其题。)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至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活动:朗读。
讨论:读这首诗要重点理解哪两个词的含义?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将话题引向对“欺骗”、“诚实”两个词含义的理解。
教师讲析:读这首诗,重点要理解诗中“欺骗”、“诚实”两个词的含义,我们欺骗生活,小而言之,是对生活不诚实,对青春不诚实,自暴自弃,说谎逃学,抽烟喝酒,小偷小摸,屡做坏事,无节制地上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学会脸红,应该“吾日三省吾身”,应该用诚实来收获自己的幸福……
教师: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要诚实执著。
第三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教师过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或者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在这风雨之后一定会开始新的生活。那么,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该怎样开始新的生活,请大家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第一句,写上几句说理诗。
活动:同学们课堂写作,同学们课堂朗诵自己的诗作,教师的评点穿插于其中。然后欣赏诗人邵燕祥的诗歌节选: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节选)
邵燕祥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还是迎着朝阳出发,
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
愉快地回头一挥手!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依然是一条风雨的长途,
依然是不知疲倦地奔走。
让我们紧紧地拉住手!
……
时间啊,时间不会倒流,
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
莫说失去的很多很多,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明天比昨天更长久!
教师: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要自信自强!
尾声:教师诗意地进行小结
“假如”是一个好词,它让我们有了再一次选择的机会。但是,生活是不存在“假如”的,生活永远是真实的。
但是,为什么还要说“假如”呢?这是前人对后人说的话,这是我们对生活的波澜有了深切感受之后的话,这些话提醒我们要珍视青春,珍视生命,珍视生活。
这个教学设计的魅力在于它得体的丰富的教学手法。
有联读手法。联读手法是主导手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了《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可谓创意精致,情趣盎然。
有情景手法。“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尾声”的巧妙设计,富有诗意,富有情趣。
有朗读手法。自由朗诵,自由背读,朗读作家的诗,朗读自己的诗;朗读几乎作为一条教学线索贯串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还有写作手法。老师要求学生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这一句领起,每人都写几句说理诗。
讲析手法同样表现出了它的重要作用。
这些手法和谐而综合的运用,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的:让学生更好地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作品的情感力量,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
6.巧妙穿插,增加厚度
从教材处理的角度看,“穿插”就是给教材另加内容,增加教学的厚度,就是配合课文教学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内容。
从手法上看,它叫做“穿插引进”,是一种优化课文内容及课堂教学结构的手法。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穿插就有起伏,有穿插就有波澜,有穿插就有扩展,有穿插就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有穿插就有新的吸引力。
从细节上看,“巧妙穿插,增加厚度”的做法不少。如:间隔式地插进简洁的背景资料,以辅助课文不同阶段的品读教学;分阶段插入简短的音像材料,以艺术地切分课堂教学的板块;贴切地插入配读短文,增加课文教学的容量;结合学习内容相机插入相关的文化科学自然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穿插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文章,用资料助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学;插入相关资料,烘托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甚至可以穿插教师的稍大段落的精彩演讲,以优化课堂情感氛围,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穿插”式的教材处理手法可以让阅读课堂教学或表现得丰满厚实,或表现得活泼灵动,或表现得节奏分明,或表现得情趣盎然,或表现得思想深刻……
“穿插引进”是一种大众化的人人可用的教学设计手法,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在新课标、新教材的背景下将被演绎得更加富有光彩。我们在设计、运用这种思路时,可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做到“和谐地穿插”,所穿插的内容一定要有明确的“表达目的”,要恰如其分;二是要“适度地穿插”,适度地利用资源,以免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下面是笔者尝试“巧妙穿插,增加厚度”的一个教例:
《行路难》创新教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教学创意:课中穿插式教学。
教学铺垫:作者背景介绍,“行路难”诗歌知识介绍。
第一次学习活动:朗读,感受诗中美句
1.朗读课文:读准,读顺。
2.学生朗读之后教师解说词义,再朗读。
3.主问题: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感受到的诗中的美句。
教师将教学视点引导到诗歌的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教师就与学生的对话做好如下内容的准备:
作者坚信尽管前路阻碍重重,但终有一天会像宗悫(què)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诗的结尾,在浓郁中奋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全诗感情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最后两句,写自己的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诗人壮思飞扬,豪情逸兴,充满对前途和理想实现的展望和乐观信念。
穿插课中微型讲座:锤炼警句,诗文生辉。
警句,是语言精练、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常常能超越时代、地区的局限而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和教益。
《行路难》是一首用警句来抒情的诗。诗的最后两句是闪闪发光的警句,使作品增色生辉,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示。
警句,以美妙的诗意唤起我们的憧憬。
警句,以精深的哲理启迪我们的智慧。
下面请回忆、朗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品味诗中的警句: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做春泥更护花。
第二次学习活动:朗读,解说诗中难句
1.读注释,根据课下注释自读自讲句子的意思。
2.读诗句,讲句子。
3.主问题:说说你对课文中句意的理解。
交流的内容有:
前四句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
五、六两句揭示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好像到处被冰雪隔绝。
七、八两句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受到君王的重用。
接下来的四个短句,抒发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迷惘而急切的心情。
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
朗读全诗的译文: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我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白雪阻拦。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要挂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穿插课中微型讲座:引用典故,达意传情。
典故:典章和故事。有人这样说,凡见诸古籍而为后人袭用的,统称为典故。
用典:使用典故,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义,就是引古说今。
其实,我们每人每天都在用典。因为成语之中就满是典章故事。如:一鸣惊人、一诺千金、三顾茅庐、杞人忧天、卧薪尝胆、狐假虎威、闻鸡起舞、望洋兴叹、朝三暮四、呆若木鸡、夜郎自大、黔驴技穷、自得其乐、望梅止渴、熟能生巧……
用典的好处:
用典可以精练语言,提高诗文的表现力;可以避直就曲,扩充诗文的容量,产生暗示效果;它使诗文典雅风趣,表现了我们的文化传统。
本诗中的用典:
这首诗中有三个典故。垂钓用吕尚故事,相传吕尚80岁时在渭水的磻溪垂钓遇到周文王,受到重用。梦日用的伊尹故事,据说他在受商汤王任用前,梦里乘舟经过日月之旁。最后用的是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李白想像吕尚一样垂钓,像伊尹一样梦日,期望有朝一日,青冥有路,理想可图,终能实现“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愿望。
《行路难》,一首用典故来抒情的诗。
在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运用了“用典”的手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教师的课堂学习小结:
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
7.课文作文,以写带读
将课文与作文联系起来,在教材处理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读课文,学作文”,另一种是“课文作文”。前者在于形式模仿,后者在于材料利用。
课文作文,是以“课文”为素材的作文活动,教师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写带读、读写双赢的教学目的,其关键是以写带读。
将课文处理为作文的素材,主要活动就是“写”而不是“读”了。
课文作文是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即通过“写”的方式来“读”懂课文;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既能培养思维能力又能训练写作能力的训练活动。
课文作文对学生训练的最有力的地方在于它需要“动手”,其强度比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要大得多。所以,它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手法。
如人教版八年级(下)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多向假设”式课文作文活动:
假如你是推荐《端午的鸭蛋》的作者,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以“家乡的咸鸭蛋”为题写几句话。
假如你是高邮的厨师,请你说说“咸鸭蛋吃法之一二三”。
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以“乐在端午节”为题写一段回忆。
假如你在高邮长大,请你以“童年的端午节”为题写一段抒情的话。
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以“我的鸭蛋络子”为题写一段说明文。
假如你是课文里的中学生,请你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题写导游词。
假如你是《端午的鸭蛋》的高邮读者,请以“我为家乡而自豪”为题写一段话。
……
又如: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课文小作文
教师指导之一:
所谓“课文小作文”,主要是指在课堂上读大文写小文,读长文写短文,读此文写彼文,读一文写多文,这是一种自读课文的好方法。
教师指导之二:
作文的要求是,每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自定一个小小的作文题——如“美丽的罗布泊”、“可怕的罗布泊”、“胡杨的诉说”,等等,题目越新颖、内容越实在越好。每位同学都要充分利用课文的内容与语言写一两百字的小作文。
教师指导之三:
可从概括内容的角度写,可从说明事物的角度写,可从描述事物的角度写,可从抒发情感的角度写,可从表达感受的角度写,可从欣赏课文语言的角度写,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写,如进行课文概括、表达读文感受等。可以重点利用课文中的某个片段进行改写,如抒发情感等。可以自由地组合课文的文句,形成一段短而完整的文字,如描写景物、讲述故事等。
同学们进行课堂写作并交流,如:
醒醒吧,人类的慈悲心
过去,这里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这里却成了寸草不生连鸟也不愿飞过的死亡之地,罗布泊昔日的美丽已荡然无存,这出悲剧的始作俑者是人,三十年,仅仅三十年,人间仙境转瞬变成了戈壁沙漠,正是人类盲目地增加耕地用水,盲目地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导致的。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能说明什么?醒醒吧,人类的慈悲心!不要让悲剧再在现实中重演,不要再给自己带来遗憾!
倾听胡杨的诉说
我是一棵胡杨,生长在罗布泊旁边的胡杨,我曾经是多么的茂盛啊!可如今,由于人类的破坏,养育我的母亲罗布泊由于得不到塔里木河的水,逐渐干涸。我们虽然号称千年不死,但也经不起这般折磨,终于我们坚持不住了……我们虽然已经死了,但我们的灵魂依旧存在,为的是让人们了解到他们的暴行,为的是帮助他们改过自新,为的是不让他们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为的是我们可怜的、共同的地球母亲。
神秘的罗布泊在哭泣
罗布泊曾经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它像花季少女一样绽放着青春的魅力,而如今它不再有美丽的眼睛,它被干涸吞噬,它被叫做沙漠的老巫婆吞噬,它失去了美丽。仙湖,罗布泊为它曾经拥有的美丽而哭泣,罗布泊在呼吁,呼吁人们不要把它最后的眼泪也掠夺。醒醒吧,人类的良知,睁开眼睛看看,看看罗布泊渐渐干涸的眼泪。
……
老师留心学生的作文,力求做到能够组合成一篇课文缩写(这就是此次课文作文的妙处,还是落脚到“阅读”上了。)如下文。如果不能做到,就由老师进行:
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赞誉道: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一只鸟,夏季气温高达70°C。
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如果站在罗布泊边缘,你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问题出在近三十多年。人们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悲剧并没有就此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五十年间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十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8.化长为短,变难为易
“化长为短,变难为易”说的是课文的两种处理手法:一是“长文短教”,二是“难文浅教”。其实话还没有说完。还有“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美教”三种。我们把这五种教材处理手法放在一起来说说。
长文短教: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将长文处理为选点式的阅读教学,就是短教。一般来讲,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现代文课文在两千字以上,文言文课文在四五百字以上的,就可以视作长文。由于长文短教需要教师研究如何研读课文、如何精选课文内容、如何组合教学内容、如何做到精练、高效、有用,所以它具有教材处理研究的普遍意义,对它的成功探索,将影响所有文章的教学处理。
难文浅教:难文有时是篇幅长、文字多的现代文,有时是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文,有时是内容艰深的短课文;有时是看似优而连教师都似雾里看花的散文,有时是平白如话而寓意难以琢磨的小说。总之,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中上完的或者难以让一定年龄层次的学生理解的课文,就是阅读教学中的“难文”。有时,难文需要“硬教”,因为课文中的某处“难点”不容回避;但大多数情况下,对难文也必须想出一些较好的方法来进行浅教,来进行有一定教学效果、一定教学情趣和教学氛围的浅教。
短文细教: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凡千字左右的课文都可以看作是短文。对短课文的教材处理,应该在“细”字上下工夫——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怎样教得实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教学的角度怎样丰美一点。对短课文的处理进行研究同样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短课文在教材中大量存在,如果对短课文处理的研究比较到位,那么,大量的短课文在教学效益上就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
浅文趣教:对内容浅显的课文进行比较有趣味的教学。浅文趣教是一种教材处理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设计。研究浅文趣教,是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课文的价值,也是为了在有一定情趣的课堂氛围之中进行教学。在所有的课文处理艺术的研究之中,对“浅文趣教”的研究是最为稀少的,这是因为不失庄重而带有雅趣的方法实在太少,这也说明了浅文趣教研究的难度和重要性。
美文美教:用美好的、高雅的教材处理方式与教学手法教学美文,使教学的过程充满语文味、文化味、文学味。研究美文美教的教材处理方式与教学设计艺术,也是为了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更大的教学效益。但当我们把审视的眼光投向教学实际时,会发现“美文”在很多的时候、在很多的地方并不能够得到“美教”。首当其冲的教学弱点是文体不明。因此,美文美教首先是一种教学的理念。有了正确的理念,我们才能够静心地研究其教学艺术和教材处理技巧。
下面请看:
《夸父逐日》“短文细教”教学创意
教学创意:精读《夸父逐日》,趣读《夸父逐日》。
背影材料:
神话是古代先民以幻想的方式集体创作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极具英雄色彩的神话,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逐日》对后世影响很大,几乎所有的文史选本都予以收录,无数的学者都对它发表过深刻的见解。
学习活动一:精细地认读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认识语法现象
第一种语法现象:名词作状语
北:向(到)北
道:在路上
第二种语法现象:省略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尝试用成语印证词义
逐
课堂笔记:美妙成语
逐鹿中原
3.译读全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就去北方的大湖喝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学习活动二:精细地朗读
角度一,读出文中的重音。
角度二,读出文中的层次。分号短读,句号长读。
角度三,读出文中的波澜。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由雄壮到悲壮。
课堂笔记:巧妙结构
《夸父逐日》37个字: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
《夸父逐日》37个字:由“时间”到“空间”,由“雄壮”到“悲壮”。
学习活动三:精细地品读
品味一个字:从“喝”字我们能够看出什么?
也许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太阳带来的火热和干旱无可奈何。
夸父悲剧的原因只有一个字:“渴”。
这可能是反映了对干旱斗争的失败。
反映了古代先民为抗旱驱热、赢得生存所进行的艰难而顽强的斗争。
品味一句话:“弃其杖,化为邓林”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为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浪漫主义魅力。
实践中的挫败,没有使人们感到绝望。理想开出了芬芳的花朵,夸父的手杖变成了邓林,用桃子解渴自然比水更加美妙。
是人类理想的化身,意志的化身,力量的化身,审美的化身。他们都以其不屈的灵魂,英雄的壮举,前赴后继的精神,不仅给人以崇高的美感,而且超越历史时空给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无比的力量。
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往往是失败的。但是总是以曲折的方式,显示其征服自然的理想。
课堂结语:
神话阅读的经典格言——人类借助神话在幻想中征服自然。
下面再介绍《祝福》“长文短教”的教学创意,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此创意又表现出了“美文美教”和“难文浅教”的特点。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长文短教,选点突破,课中微型讲座。
创意说明:根据高中一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安排比较简约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教学内容
第一套方案
1.老师进行课文简介和课文创作背景简介。
2.学生独立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自读要求之一,围绕如下“主问题”阅读这篇课文:
(1)课文情节梳理。说说小说通过哪些情节展示了祥林嫂的不幸命运。
(2)课文人物认识。根据小说内容,多角度说明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课文选点欣赏。重点读课文的第四块:“但有一年的秋季”至“那我可不知道”。每位同学自选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或从表现手法、或从表达技巧、或从语言品味的角度简述自己的品读体会。
自读要求之二:边读边思考边写,一个话题一个话题地进行。
3.进行简短的课中交流:
(1)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了祥林嫂不幸的命运:夫死——逃到鲁镇做工——被卖到山里——第二个丈夫死——儿子被狼吃掉——第二次来到鲁镇——处处受歧视——捐赎罪的门槛——精神崩溃——乞讨为生——在人们年终的祝福声中死去。
(2)祥林嫂是山里人,是一个丈夫死后逃到鲁镇做工的人,是二十六七岁时到鲁四老爷家做事的女工,是一个做事不论力气的人,是一个被婆婆劫回去卖给深山的人做老婆的人,是一个强烈反抗不肯再嫁的人,是一个又死去丈夫的人,是一个儿子被狼吃掉的人,是一个三十刚出头又到鲁家做工的人,是一个和大家讲她日夜不忘的儿子的故事的人,是一个被认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人,是一个在捐了门槛之后仍然不得解脱的人,是一个沦为乞丐的人,是一个在临死之前希望“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的人,是一个死在新年祝福中的人……
第二套方案
1.老师进行课文简介和课文创作背景简介。
2.学生独立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主问题讨论: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讨论,教师小结:
小说表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了丈夫的;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到了,村上倒反来了狼”;
(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祥林嫂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
这都表明,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作者用隐喻式的巧妙笔法突出了祥林嫂生命与生活之中没有“春天”的悲剧,在其中蕴涵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深深的回味与思索。
第二节课教学内容
1.课文选点欣赏(约35分钟)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大致理解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品评欣赏课文的第四块,从 “但有一年的秋季”到“那我可不知道”这一部分。
我们讨论这样几个话题:
(1)从“肖像“描写看祥林嫂的命运。
(2)四次“我真傻”中的无比辛酸。
(3)三次“你放着罢”欣赏。
(4)“阿毛的故事”的表达作用。
(5)小说中的“穿插手法”欣赏。
(6)说说故事情节的重大转折。
(7)说说本节文字中的“看”客、“听”客和“问”客。
(8)课文语言的表现力欣赏。
同学们自选内容进行讨论,老师的点拨与评说穿插于其中。
2.课中微型讲座(约10分钟)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中微型讲座。
主要讲两个问题:
(1)课文的写作手法欣赏。
(2)为什么作者笔下的祥林嫂一定要死去。
第一个问题着眼于课文,意在点拨一些“发现与欣赏”的角度。
第二个问题着眼于深化,意在点拨一点鲁迅作品阅读的常识。讲析这个问题需要一定的资料的支撑,如下面一段话就很有深意:
鲁迅的小说集中地、真实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现实。在小说的宁静、平淡中,透露出遮掩不住的沉闷、封闭、令人窒息的气息。无论是小说的故事情节还是小说的每一个用语,无不浸透这种良苦用心……祥林嫂们或被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或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在主人的手里转来转去。作为工具、作为劳动力多少还有使用的价值,到后来竟然连这使用的价值也消失了,这时她想求做奴隶也不可得,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她面临的唯一的路就是消失。她必须接受被婆婆出售的事实,同时必须“守节”而死。然而她没有死,于是就脱离了传统文化的常轨,于是鲁镇人对她便失去了往日的热情,以本能排斥着这个“越轨者”,摧残着自己同类中一个被迫“越轨”的人,把她一步一步地逼向绝境。祥林嫂就是应该消失而没有消失的既无存在价值又“伤风败俗”的物事,这就难怪鲁镇人唾弃她,容她不得。
[摘自:金非铁.对教学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处理[J].
语文教学通讯.2000(20/2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