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献儒: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课堂教学视频及点评

标签:
情感教育教学视频 |
分类: 教育教学 |
对曹献儒老师执教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公开课评价
曹献儒老师执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个课有什么优点呢?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借鉴呢?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总结呢?这节课有这样几个优点。
第一,朗读教学贯穿始终。整堂课里学生朗读有十几次,学生或自由读,或老师重点指导后全班齐读,或全班背读,朗读贯穿整堂课教学之中,成为我们高效阅读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出猎时宏大的气势和狂放情怀。
第二,抓住一个“狂”字带动全课。老师整体概括得好,词的上阕侧重写“形”狂,下阕侧重写“心”狂。分析上阕时,老师提出:哪些行为可以看出作者少年轻狂?这个问题就很能够抓住学生,引发思考,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发表见解,师生交流对话,重点抓住“牵”“擎”“千骑”“卷”“报”“亲”“看”等词,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体会作者出猎时行为上的张狂,衣着上的张扬,口气上的狂妄。分析下阕时,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进行理解品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狂,感悟作者虽有远大抱负,但壮志很难实现,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实现理想的旷达胸襟。
第三,穿插诗词专家、学者的语录以及互联网上的评价语录,让学生对苏轼词有更加理性的、多角度的认识,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理解词作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如果我们要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或者教学内容,更优化,更美化,更细化,曹老师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去努力呢?我觉得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更到位些。
一、有关诗词背景资料的铺垫要更到位。
背景资料包括作者、词牌名、密州词、创作背景等等。比如,(苏轼)一生沉浮、一生漂泊是他命运的最真实的写照。比如,密州词。苏轼在密州两年,共写了19首词。其中有名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再比如,词作的创作背景:北宋王朝积弱不振,北方和西北边境经常受到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在描写威武雄壮、风驰电掣般的出猎场面后,抒发了他希望建功边疆、为国效命的壮志豪情。有了对作者作品的厚重的教学铺垫,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才会少走或不走弯路,能更快地推进教学,直入作品内容,把握诗词要义,体味作者情感。
二、朗读教学指导要更到位。
这首豪放词的朗读,仅仅要求学生读出豪放、读出作者的张狂之气是远远不够的,朗读的指导也是欠缺的、远远没有到位的。教师要进行朗读教学的高层次设计,让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整堂课可以设计有层次地朗读训练。一要读好词中的“三字句”。读好“三字句”气势就出来了。“左牵黄”“右擎苍”,“左”和“右”与后面的字读开。“左-牵黄,右-擎苍”。还要读好“亲射虎,看孙郎”“鬓微霜,又何妨”“西北望,射天狼”。“西北望,射天狼”,字字都要有顿音,要读出力量来,声调要高扬,要有豪情。这是一首豪放词,节奏明快,韵脚密集,旋律急促,且三字韵句皆为重拍,要读出豪放气势,就要指导学生读好“三字句”。二要读好词中两个句子。一个句子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里要读出它的速度,不能停顿,“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把“千骑”的那种气势、速度读出来。这一句,老师重点进行了朗读指导。另一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个地方要读出它的语调,“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有一点期盼,有一点询问。另外,读这两个句子都要注意节奏,“锦帽貂裘,千骑——”后面停一下,第二句也是一样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把这两个句子读好的着力点是:一句是气势,一句是心情。三要读出洋溢在词中的豪情。作者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正是这种情感使这首词显得壮美无比。这一次要读出作者忠义持守、失意挫折之中的旷达之情。总之,三次朗读训练基本上要形成一个系列,由局部到整体,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层提高要求。朗读指导中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曹老师的这节课基本上就没有老师的示范朗读。同时,要注意将“诵读”与体味、品析结合起来,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既能够训练学生语感,又能够训练学生思维。
三、诗词内容的理解要更到位。
初中生认知水平有限,比较难理解的诗词教学还是先翻译为佳。通常的做法是,要在知道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整首词的翻译,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教师要补充课文中没有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内容;比如,卷平冈: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为报:为了报答。酒酣:极兴畅饮。非常痛快地喝酒。挽:拉。雕弓:雕刻有花纹的弓。满月:圆月。望:向,朝着。
对古诗词中的词性活用、句法变换、使用典故和用韵等现象,教师要细致地讲解,力求学生明白。看词性活用:“锦帽貂裘”,就是“戴着锦帽,穿着貂裘”,名词用作动词。看句法变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应该是“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为了押韵的需要,就写成了“亲射虎,看孙郎”,而且有强调的意味在里面,这是一个倒装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也是这样的,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为了强调:“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弄懂了倒装的关系之后,句义就好理解了。使用典故,就是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的表达较多的意思。在这首诗里面,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这是一处用典;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又是一次用典。第一次用典,是表现诗人的豪情;第二次用典,是要表现自己报国的宏愿。让学生明白:用典就是手法。写词不用典,就会很平俗;用典,就会很高雅。还可以联想李白的《行路难》用典的句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用韵的特点是,前密后疏,前面不断地押韵,后面慢慢地调整过来,用调是高亢的。因为他要抒发心中的豪情。用韵的疏密和韵调的高亢都是为着表达心中的激情的。
在力求学生理解的同时,又帮助学生积累了许多许多的知识;对于最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要讲清楚,让学生牢记。教师出示全文较为准确的翻译,让学生对照检查并纠正自己理解的偏差,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就会落到实处。有了诗词内容的理解到位,学生对词作的审美品析才能更到位。
四、诗词审美的品析还要更到位。
九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不能只注重内容理解,只注重串讲,而要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赏析的能力,还要增加品析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品析欣赏,让学生感受词中之情。
为避免碎问碎答和连续追问,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话题:“这首词中最值得我们品味的词句”,引发学生对整首词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品析。赏析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补充、纠正、深化学生的发言。教师要抓住两个关键的地方进行小结指导。“狂”这个词用得好啊!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处处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狂”字是诗眼,是全篇的线索,是文章里面表达最有深意的一个字,这个字最值得我们品味。“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用得妙啊!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是有名的警策之句,一个挽弓劲射、英武豪迈、慷慨激情、志在报国的抒情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物形象的形态之美、画面之美,这是最值得我们欣赏的一个句子。作者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全词融叙事、描写、言志为一体,极好地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对学生进行审美品析的训练,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赏析文本,是阅读的高层次境界。审美品析可以让学生得到“再创造”的享受,极大地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阅读之美,也有助于从总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好,说一个方案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欣赏苏轼的诗文可以从三个层面设计教学方案。第一,知晓背景的层面。让学生知晓与作家作品有关的背景材料,有助于对词作内容进行更透彻地理解。背景材料铺垫得越到位,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会更有利。第二,理解内容的层面。这一环节要帮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补充课文中没有的注释,对于最难理解的句子,要讲清楚,学生能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整体翻译词作。第三,审美品析的层面。重点训练学生审美赏析能力,通过赏析作品中最值得品味的词句,让学生感受洋溢在作品中的情感。三个环节都要用“诵读”一线贯之。既可以训练学生语感,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这也是本课教学的思路。从这三个角度来设计课堂,这节课会上得很轻松,学生会有很丰富的知识积累,鉴赏能力也会得到很好地训练。
感谢大家的指教!
注:曹献儒,男,安徽宿城一中初中部教师,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省优秀辅导员,市优质课二等奖,国家级课题组成员。2015年10月13日在宿城一中初中部举行公开研讨课,执教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