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13.对诗人说话——《律诗二首》教学实录[映潮说订]学生活动的创新设计

(2014-05-19 18:22:12)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学课例

丛书

分类: 教育教学

13.对诗人说话

——《律诗二首》教学实录

 

要让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智,求趣,求美。

 

时间:                日下午

地点:武汉市汉口解放军通讯指挥学院大礼堂

 

师:今天咱们学习的是律诗二首《过故人庄》、《游山西村》。咱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教师课前在黑板上写了课题,在课题下竖着整齐地板书“吟读”、“译读”、“背读”、“说读”。然后要求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一起念)

生:(齐念)吟读、译读、背读、说读。

师:任务很明确。什么叫“吟读”?大家揣摩一下。为什么老师不说“朗读”,现在请同学们先尝试一下。请同学们吟读《过故人庄》。好,开始。

(这是课的总起。直入主题,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目标非常明确。执教者避免了导入的繁琐,追求导入的快捷,给人清新明朗的感受,为整节课高效率的学习定下了基调。同时,迅速地过渡到一个环节的学习。)

(生齐读《过故人庄》)

师:同学们是朗读,怎么样吟读呢?记一下,有三点要求(老师说学生记录):第一点要求,声音要有一点起伏;第二点要求,节奏比较自由;第三点要求,可以带一点古人的味道。好,老师把《过故人庄》吟一下,看是不是这样。

师:(吟《过故人庄》,体现“吟”的味道)好,这样吟起来就沉浸在诗里面了。大 家随着老师的读法,自己各自地吟起来。

(生各自自由地吟读)

师:好,再吟读第二首《游山西村》。

(生吟读《游山西村》)

师:有两个弱点,第一个弱点就是读得很快,没有吟起来,第二个弱点就是声音小了一点,声音没有放开。下面再来试,吟读第一首。要注意吟读的第三个要求,可以带一点古人的味道,要吟起来,好像有的老先生“拗过去”一样。

(生齐大声吟读《过故人庄》)

师:第二首,开始。

(生一齐吟读第二首《游山西村》)

师:(评点)你们刚才“夜扣门”读得很好。再读最重一句。能不能有一位同学起来把第二首再吟一遍,试一试。

(生吟第一首)(吟读得很好)

师:(吟读指导)“绿树村边合”的“合”字读时要转一下弯,你看这样读韵味就出来了。

生:(齐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师:好,这一个活动进行得比较好。下面咱们来“译读”。

(这是教学的第一个板块。紧扣“吟读”,进行指导。老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吟读要求,然后进行细致的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教师点评,强化了吟读要求,然后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掌握了吟读的要领。)

师:“译读”的要求比较高,有这样三点要求大家记下来。第一点,要求把古诗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第二个要求,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第三点,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写下来就是译诗了,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下面大家先把课文的注释读一遍,大声地读起来。

(生自由地读课文下面注释)

师:好,咱们师生分工合作。你们翻译《过故人庄》,老师负责《游山西村》。现在开始准备。我提示一下。这首诗我们还是用原韵,你看,“邀我至田家”,翻译成“家”,那么“青山郭外斜”就不好翻译了,我们就把它换一个字,翻译成什么什么的“山涯”。好,你们现在开始准备。

(生各自准备翻译)

师:好,老师先来,你们读一句,老师就译一句。开始准备一下。《游山西村》,你们读一句,老师翻译一句。

生:(齐读)莫笑农家腊酒浑。

师:(译)不要笑腊月的农家的一杯浑酒。

生:(齐读)丰年留客足鸡豚。

师:(译)丰年足够的鸡和猪把客人挽留!

生:(齐读)山重水复疑无路。

师:(译)山穷水复前面好像没有路。

生:(齐读)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译)柳阴过后花色明艳山西村就在前头。

生:(齐读)箫鼓追随春社近。

师:(译)社日将近,鼓声啸啸,村民来往行走。

生:(齐读)衣冠简朴古风存。

师:(译)简朴的衣冠说明这里古风仍然存留。

生:(齐读)从今若许闲乘月。

师:(译)今后若能和月光来闲游。

生:(齐读)拄杖无时夜扣门。

师:(译)说不定什么时候拄着拐杖来将你的门轻扣。

好,像这样以诗译计。下面同学们作准备,先试一下,我读一句,你们小声地说,然后再大声地说。下面就译读《过故人庄》。

(师生进行第一次译读。老师读一句,学生各自译说一句。第一次是小声地说。第一次译读之后,教师指导)

师:好,我问你们一下,“把酒话桑麻”的“桑麻”你们把它怎么押韵的?你们来说一下。

生:“桑麻”与“斜”、“家”押韵。

生:我认为是“庄稼”。

师:对,“桑麻”就是“庄稼”,把“桑麻”换成“庄稼”就能够押韵了。好,咱们一起来大声地翻译。注意“家”、“山涯”、“庄稼”“菊花”,那么它们就是押韵的。

(师生进行第二次译读。译读的方法是老师读一句,学生各自译说一句)

师:可以了。下面你们再读一遍,我再来翻译一下。你们读一句,我翻译一句。

生:(齐读)故人具鸡黍。

师:(译)朋友准备了饭菜。

生:(齐读)邀我至田家。

师:(译)邀请我来到了田园人家做客。

生:(齐)绿树林边合。

师:(译)这里村外绿树环绕。

生:(齐读)青山郭外斜。

师:(译)远处城外有青青的山涯。

生:(齐读)开轩面场圃。

师:(译)打开窗子对着打谷场的菜园。

生:(齐读)把酒话桑麻。

师:(译)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生:(齐读)待到重阳日。

师:(译)等到重阳节那一天。

生:(齐读)还来就菊花。

师:(译)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师:好,咱们第二项活动就结束了。

(这是教学的第二个板块。扣住“译读”,进行指导。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提出译读要求,即以诗译诗、注意押韵、解释扩展,要求明确具体。第二步分工合作,明确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师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第三步进行译读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注重示范,为学生译读“搭桥”。两首古诗,在短短的时间内译成了新诗,清新雅致,琅琅上口。)

师:现在看第三项活动——背读。背读,老师不要你们直接地背,咱们先研究一个问题,《过故人庄》、《游山西村》这两首诗是不是一样的,这两首诗都是写游客到农村去游玩、做客对不对,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很多很多相同的地方,咱们先找一下,这两首诗有哪些地方相同呢?找了之后咱们再背。开始两两地商量一下,找一找。

(学生活动起来,按老师的要求在课文里找两首诗相同的地方)

师:好,现在试着发言。

生:我觉得这两首诗都写了农村的风光,都充满着农村的生活气息,然后写出了村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的向往和热爱。

师:她说了四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很好,继续来。

生:我认为相似的地方是第一句,他们都写了农村的鸡和肉,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第二句他们都描写了农村美好的景色,到最后都表现了对农家的留恋,还有这里写的“菊花”,那里写的“扣门”,都表现了他们对农家的留恋!

师:他们游兴还在,第二句都写了农村的风光,注意这两句话:《游山西村》第二联和《过故人庄》第二联都是千古名句,要把它读好,标记下来。

生:我认为《过故人庄》的第三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讲的是在农家纯朴的生活场景,第二首诗《游山西村》的第三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写了古朴的农民的生活,这两句我觉得也有相似之处。

师:都是写生活,都是写作者的见闻、作者的经历。

生:《过故人庄》的最后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及《游山西村》的最重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都表现了诗人对这里的留念,还想再次来这里。

师:还想来做客,还想来游玩。

生:我觉得不仅如此,结构上也是相同的。第一句都是写朋友邀请到家里吃饭,第二句都是写农村的风景,第三句都介绍了农村的生活简朴,第四句都是讲下次还想来。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规律性的东西了,他的发现非常有助于我们背诵。

生:我认为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是描述作者在他乡做客,而且在诗中还洋溢着对田园的喜爱,这两首讲诗都有作者的所见及所思。

师:同学们多角度地肯定了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现在我就给同学们讲述一点小知识。同学们说的第一句、第二句,其实律诗是很有讲究的。人们就把一个人比作一首诗,用人的从头到脚的部位来比喻诗的各句的部位。律诗的第一句叫“首联”,像头一样,第二句叫“颔联”,像人的下巴一样,第三句叫“颈联”,第四句叫“尾联”。根据这位同学和大家的发言怎么样背诵这两首诗呢?你看规律,首联都写事件,邀我做客,颔联都是写旅途所见,颈联都是写农家做客,尾联都是表达愿望。这样一个规律找到了,就好背了。好,开始背起来,大声地背诵。

(生自由背读,气氛热烈)

师:现在同学们各自背读。

(学生纷纷背读)

师:我们试背第二首,注意脑子里要有一个框框:事件——旅途——经历——愿望。好,现在开始背。

生:齐背《游山西村》。

师:基本上背下来了。

(这是教学的第三个板块,进行背读指导训练。这一环节的学习非常扎实,颇有深度。执教者没有直接让学生背诵,而是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重点探讨“这两首诗有哪一些地方相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多角度的品析,细腻深入,鞭辟入里,对两首诗的内容作了深层次的解读,揭示了两首诗的一些共同特点,找到了背诵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又恰当地介绍律诗知识,进行背诵训练,这样,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好,现在进行“说读”,这个环节最有意思而且难度最大。如果说我们前面“吟读”是体会情味(板书:体会情味),“译读”是理解内容(板书:理解内容),“背读”是积累语言(板书:积累语言),那么我们的“说读”就是飞扬神思(板书:飞扬神思),也就是要发挥想象。那么该怎么说读呢?老师又要告诉大家操作的方法,记下来,第一,要对诗人说话,因此要用第二人称,要直接说:你呀,诗人啊!你怎么样,对诗人说话用第二人称。第二,尽可能想象合理的细节。比如说诗人和朋友在喝酒的时候,“开轩面场圃”了,他们有没有小鸡呀,有没有小狗呀,有没有风呀,有没有太阳呀,等等,可以添加细节。第三,一句话不要说长,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这样说简洁生动。老师还想举一个例子,比如你们小时候读过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老师要把第一句话变成对诗人说话,该怎么说呢?我想这样说:清明时节纷飞的雨雾洒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啊,诗人啊,你是不是打着伞在山中的小路上行走。增加细节,你好像在和诗人同行。下面就准备和第一首诗《过故人庄》的作者说话。(合理分工,第一排就重点考虑第一联,后面的依次准备第二联、第三联、第四联。)

(生各自准备和诗人说话)

师:好,开始互相说一下。

(同座互相说)

师:好,开始对诗人说话了,第一联谁来说?

生:啊,诗人,看到朋友家的饭菜准备好了,可能是邀请你到他家去做客吧!

师:(评点)一定是邀他做客。

生:啊,诗人,看到桌上这么丰盛的饭菜,我感到了你朋友的热情,看到了你和你朋友融洽的关系,我感到你们之间非常亲密的友情。

师:(评点)真是和诗人在一起了。

生:啊,孟浩然兄,你的好友准备了饭菜请你去他家做客,在路上是否风和日丽,清风徐徐,绿草茸茸。

师:(评点)好,你很像古代的女诗人!第二联呢?

生:啊,诗人,再看山村,周围树木,郁郁葱葱,远处奇山,起起伏伏,直插云霄,你是否为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而陶醉!

师:(评点)你这就是一篇极美的散文。真好!

生:啊,诗人,你在这村外的小路上走着,远处有绵绵的青山,景色是否让你流连忘返呢?

师:(评点)对,你已经流连忘返啦!第三联——

生:啊,诗人,当你打开那窗户,当一轮明媚的阳光洒进小屋的时候,你面对这金灿灿的谷场和绿油油的菜园,诗人,你是否在一边饮酒一边谈论农事呢!

师:(评点)颇有点诗情画意!还有没有?

生:啊,诗人,当你到农家打开窗户时,你面对打谷场和菜园,外面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人们正忙碌在各种丰收的菜园,诗人啊,你是不是正和主人畅饮着美酒,看着外面的景象,谈论着农村的发展,谈论着农村的前景呢!

师:(评点)好,加进了人们的活动。第四联,谁来?

生:啊,诗人,等到重阳节时,你一定还要到朋友家喝茶赏菊花吗,他们一定会很好地招待你的,真希望与你同叙。

师:(评点)而且还要喝得醉醺醺的。(生哄笑)

生:到重阳节那一天,诗人你一定要再来欣赏菊花。你的朋友在家里准备好菊花酒,欢迎你到来,祝你一帆风顺!

师:好,同学们,你们真正做到了神思飞扬。其实咱们读古诗啊,应该是三句话,那就是与诗人相遇,和诗人同行,对诗人说话。读古诗就在这里。你要和诗人在一起,领会、体会诗人的生活。

(这是教学的第四个板块,驰骋想象,飞扬神思,进行说读训练。这是一种拓展型创新思维训练。教师先教方法,再作示范,然后进行扎实的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飞扬神思、拓展想象的训练效果充分展示出来。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表达生动,教师点评简洁、精美,这样学生的“说”与教师的“评” 相映成趣,构成了课堂精彩的学习场面,同时,使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升华。)

师:这节课咱们学了两首诗,进行了吟读、译读、背读、说读,实际上也是读古诗的一种方法,叫做“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一首诗可以从这四个角度或者更新的角度来读。这个单元还有几首诗,老师仅仅讲了两首,还有三首,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学读。这节课,同学们很活跃,很积极,老师非常感谢你们!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全场热烈鼓掌)

(总评:这是一节别出心裁教读古诗而令人回味悠长的演示课。这节课给予我们的启示很多,教师亲切从容的教态、新颖独到的设计、精炼优美的语言、自然顺畅的流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富有整体美的板书,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特别是以下几点更值得我们好好地思索与回味。第一,提出了教读古诗的一种主张。读古诗应该是三句话,“与诗人相遇,和诗人同行,对诗人说话”。精妙深刻!这既是对古诗教学的思想主张,也是追求古诗教学的一种境界。第二,创造了一种实在、实用的教学板块思路。一诗四读,层层推进,多种角度,综合训练。因此,这是一种立体型、高效率的教学设计思路。第三,善于给学生交“钥匙”,授之以“渔”。从整体到局部,包括板书,都贯穿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根主线。第四,讲究“点评”艺术。教师充满激情对学生的发言适时点评,语言精美,既有对学生的诱导,又有对学生的赞赏,创造了一种激励、幽默的气氛,这是一种教学机智,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王世发    整理)

 

 

[映潮说课]

 

学生活动的创新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是点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重要关键的一句话。要做到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就必须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方面的创新研究。

课堂活动,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老师的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可以说,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是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是语文教师近乎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本课教学的活动是这样设计的:吟读,译读,背读,说读。

换一种说法就是: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流畅地背读,优美地说读。

再换一种说法是:

大声地朗读——与诗人相遇

生动地译读——和诗人同行

流畅地背读——品诗人笔法

优美地说读——对诗人说话

这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由学生的活动支撑的。学生活动是本次教学的主流。

不论是从传统的教学观点看,还是从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来看,没有很好地设计学生实践活动的语文课,绝对不是语文课。

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有多种多样的手法,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揣摩和认真实践。如下面的一些手法,都是别出心裁且非常实用的。

分层推进式朗读

一般的课堂朗读就是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而《纸船》的朗读设计就不一样:(1)请同学样用“温婉的调子”朗读这首诗。(2)请同学们带着“水一样的柔情”进行朗读。(3)请大家“带着金子般的童心”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这是一个很细节化的立意很高的朗读教学设计,它不仅仅只是有序地推进,也不仅仅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它的第一步起就切入到作品艺术风格,就将学生引入到优美动人的诗境之中。

微型话题式品读

微型话题,是教师研读课文之后提炼出来的引领学生自主地合作地进行课文研读的小小话题;每一个话题都是一个“抓手”,都能让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都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表达”。如人教课标教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课中微型话题设计:

请同学们自选话题,发表见解:(1)课文内容简介;(2)美丽的罗布泊;(3)恐怖的罗布泊;(4)胡杨悲歌;(5)塔里木河的呻吟;(6)课文中的数字;(7)课文中的忧患意识;(8)四个“盲目”用得好;(9)悲剧还在上演;(10)我这样品析课文中的一段话;(11)梦回仙湖;(12)假如我是一位百岁老人……

由这些话题,我们可以想象课堂活动的生动热烈。

妙点揣摩式欣赏

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点揣摩,进行妙点列举。有时候,这种实践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有时候,这种实践活动则有着明确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活动的成果会显得特别精致。

如《口技》的“妙点揣摩”细节设计:请同学们用一个“善”字领起,针对课文内容来说话。同学们会说:“善”在文字生动,如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等;“善”在文字贴切,如遥闻,微闻,絮絮不止,作作索索等;“善”在文中的口技表演有一定的情景和简单的情节;“善”在文首和文尾的一“施”一“撤”,言下之意是说别无他物,全凭技艺;“善”在文中既有正面的细腻描写,又有侧面的尽力烘托等。一个“善”字,贯穿于阅读欣赏的整个过程,像一条线索串起了闪光的珍珠。

还有“拓展迁移式创编”,还有“信息摘取式缩写”,还有“知识竞猜式抢答”,还有“讲述理由式品析”……

学生课堂活动的各类是层出不穷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创造的意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