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2007-09-25 12:58:14)
标签:

校园生活

感悟随笔

亲子博客

中秋话题

 

一看这题目,已为人父母的家长会觉得有点大题小作,因为在父母眼里,孩子始终是孩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教育孩子,帽子套的是不是太大了。其实不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以人为本,落实孩子的主体地位,这一新型的教育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它所提倡的是因人而异,针对孩子的个性和不同需求,培养、关心、理解、尊重孩子。最终让孩子在人与人的交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自己的健全人格。那么如何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培养孩子呢?

一、注重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促进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把一个一无所知的婴儿培养教育成一个独立的、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社会人,这是父母终生的责任和事业。家庭教育首先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人,也就是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成为社会中的一员,成为有道德、有思想的人。古人认为,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单靠说教是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孩子出生那天起,不管父母在主观上是否有教育的愿望,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它会一丝丝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田,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翻版,父母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什么事令父母感动,什么事令父母欢喜,怎样待人接物,怎样与人交谈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往后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例如在公共汽车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长捷足先登的抢座位,让自己的孩子来享受,甚至还有的孩子因为没有座位,家长便鼓励孩子哭闹,指望哪个好心人能让个座……。我认为如此急功近利的方法是万万不可取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始终鼓励自己的孩子多站站,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即使有人让座,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一概婉言谢绝。同样在一些需要排队的公共场所,除了以身作则,也从小培养孩子按顺序排队的习惯,从来不提什么"我的孩子小,请优先"的要求,因为在我眼里,孩子再小,也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如今,我的儿子每天在幼儿园检查卫生时,都能积极主动的排队,还敢于及时纠正一些插队的小朋友。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的某些不文明行为,及有可能在这张白纸上留下污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衣、食、住、行、哪一方面,做父母的都会面临着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尺寸,言传身教,适时适度地抑制孩子的一些不良欲望和行为,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二、“情”“理”并重,使孩子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如今的独生子女成长的环境与我们这代有兄弟姐妹的相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教子的心态也往往异于前人。因此,使一些独生子女形成了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其主要原因不在于独生子女本身而在于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父母对孩子情感关注过度的倾向——情重于理,缺乏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确地指出,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必须使他“立志向善”,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往往很多家长喜欢感情用事,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引导并主导孩子的一切需求,从而间接得抹杀了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这点上我从小培养孩子多思考、学会知难而进。例如,在与孩子做游戏时,很多父母认为,“与孩子玩,何必争高低”,大部分从自身的感情因素出发,一味地让孩子赢。但我与孩子在玩“石头剪子不”或其他有对抗性的游戏中,适当的也赢他几个回合,因为我知道,当他与同龄人共同玩耍时,决不会得到这样的谦让。更要让他知道,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只有靠他自己的不懈努力,经历过挫折和失败才能得到自己的那份成功,才能真正享受到奋斗之后换来的幸福。所以,经验告诉我,在与孩子玩耍时,应适时地与他认真“决一胜负”,让他去感受失败的遗憾和悔恨,从而对自己进行反思:为什么会输,输在哪里,从而总结出经验教训,激励他再一次加倍努力,真正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情大于理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些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或讲脏话后,不但不从主观上去找原因,去教育引导孩子,往往客观地感性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是一种童真的表现,甚至有些家长认为,不犯错的孩子,将来肯定会被人欺被人骑。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犯点小毛病,如果家长不及时纠正这种错误,孩子日后在明辨是非上就会显得麻木不仁,更有可能让现在的小毛病酿成将来的大错误。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情”“理”并重,要适时而行, 根据孩子所处的不同环境、不同阶段,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进行教育、引导或提供适当的帮助,让孩子从小养成,自立自强、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等美德,以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从容面对未来竞争

   自信的人是充满勇气与力量的,面对困难,能够积极地去想办法克服,因为相信自己“行”。自信不仅是个人的一种状态,更是外在的生活、行动方式。因为自信,所以对自己是“爱护、尊重的”,对他人也是“开放、包容的”。要想使孩子自信,就不能让“自卑”伤了孩子的心。一个自卑的孩子常常说,“我不行”、“不可能”、“我不敢”……。其实自卑感起源于人在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居于被照顾和依赖的心态,因而体验到渺小感和无助感,并且延续下来。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看中外在的评价,因为他还没有自己内在的评价标准。因此,父母应该尝试将孩子点点滴滴的好,不遗余力地常挂嘴边。如果你当着别的小朋友的面说:“看人家多自觉,你能不能长进点?”等类似数落的话,你会发现,孩子以后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不听话。在这方面,我提倡的教育理念是少一点严厉,多一点亲和;少一点权威,多一点慈祥;少一点命令,多一点民主。因此,做父母的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太多,否则,你的“抱怨”会毁了孩子的社会形象,也毁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另外多给予孩子自动自发的活动机会,他才会养成自动自发的性格。反之,如在家庭教育上刻意设计超越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任务,强制让这年龄段的孩子完成读、写、算的技能或才艺,将孩子提前置于不成功便失败的压力之下,那么其后果不仅是拔苗助长,无济于事,甚至在人格发展上,会使孩子养成以后遇事退缩与事后内疚的个性。因此,要量力而行,要多给孩子积累成功的经验,不要盲目地让孩子受到过多的挫折,生活中不但要重视“挫折教育”,更要重视“成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水是可以流动的,但如果没有地势的起伏,也只能是一潭死水;旗帜是可以飘扬的,但如果没有风的吹拂,也只能是悬垂不动。在家庭教育上,父母何不尝试着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培养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们适宜的环境,给他们充分尊重,合理激励,这样你的孩子才会有驰骋的空间,发挥的天地。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我在香港迪斯尼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我在日本东京迪斯尼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飞索求学
后一篇:秋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