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避雨处(夫子崖)
蜗牛
孔子避雨处位于永城芒砀山中夫子山南坡,是天然悬崖处的一个约深
6.5 米、阔 20 米的山洞,因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避雨而得名。
顺着松柏夹道的青石台阶爬到不高的山顶,便可看到一座精致小巧的夫子庙。院内几株老柏与三通清代古碑相依偎,其中两通古碑,分别为康熙和乾隆年间的,都记载了孔子去鲁适宋途中在此避雨之事。
转过夫子庙,才看到夫子避雨崖洞。那是一扇突兀的孤孤单单的高峻崖壁,与周围低缓的山丘无甚连接。崖壁底部,有个半开敞的崖洞,略显嶙峋之势。
相传,当年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列国。一日来到芒砀山下时,突然天降大雨。师徒们一时无措,只好躲进山洞避雨。孔子虽然自己的衣服被淋湿了,但他最关心的还是车上装载的书籍。雨过天晴后,孔子连忙让弟子们把淋湿的书籍搬到洞外的平台上晾晒,直到将书籍全部晾晒干后,才与弟子们又开始了新的行程。后来,孔子避过雨的这座山便被人们称作
“夫子山” ,他避雨的地方被人称为 “ 夫子崖 ”
,他率弟子晒书的那个石头平台也被人称做 “晒书台 ”。当地百姓说,也许是孔子 “ 克己复礼 ” 的精神感动了老天,从此, “晒书台”
上一年四季便不再有露水。
夫子山的崖洞下,塑了几尊石像。另有一尊用玻璃罩着的孔子石像,此像一米多高。孔子坐北朝南、屈膝盘腿而坐,双手束袖,头微向前倾,缩着脖子,胡须很长,五官并未做细致刻画,但整体韵味十足。此像雕于明代,据说是全国仅存的孔子石刻雕像。石像散发出的一种静静的悲愁,不由得弥漫到我的心灵。
公元前495年,孔子带领弟子冉有、子路、子贡、颜回等从鲁国去宋国。冉有驾着马车,载着恩师,沿岚烟笼罩的旷野徐徐行进。当渐渐远离自己的家乡,开始不可预测的漫长苦旅——周游列国的时候,可以想象,孔子胸腔中一定激荡着难以平息的波澜。饥寒交迫,冷嘲热讽,唇枪舌剑,围攻辱骂...
...面对这些,命运多舛而性格坚毅的孔子可曾掩面落泪?可曾扼腕哀叹?是什么信念让孔子背井离乡时没有犹豫?是什么情怀令孔子踏上征途时义无反顾?返回的途中,我仍在默默的思考着...
...
那是一种执著,一种对信念对理想的执著;那是一种升华,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升华。在夫子崖,那座不起眼的崖洞前,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奔波劳顿,憔悴而又坚强的老者,那个一生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孜孜不倦的老者...
...
http://s13/mw690/001rfMcdzy6I4Yq7dNO2c&690
http://s15/mw690/001rfMcdzy6I4YqbHhc9e&690
http://s2/mw690/001rfMcdzy6I4Yqf42J61&690
http://s7/mw690/001rfMcdzy6I4YqjTBI86&690
http://s12/mw690/001rfMcdzy6I4YqmK8z3b&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