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若愚书屋
若愚书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595
  • 关注人气:4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蚂蚁之眼”观察学情(下)

(2019-11-01 20:17:13)
标签:

把上课当成生命里最重

怎样才是一堂好课

太和县高庙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10.21

中教评论

分类: 教育叙事、方案、设计、说课、

“蚂蚁之眼”观察学情(下)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学情观察员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观察对象?如何观察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否发生?课堂观察能否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本期我们继续关注——

我见

把上课当成生命里最重要的赴约

    一个教师一生中最本己的“公共事务”,就是教书、育人、成就自己,这些与私人事务中的奉养、娶妻、生子一道构成了生命中的双翼。其他所有事务,无论有多重要,或多喜爱,都与这件事有本质不同。

    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有一个不断重复的仪式,居于职业生命的最中央——上课!

    教书、育人、成就自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每天在课堂上把它变成现实,日拱一卒,直至课堂外的一言一行也成为经典本身。人对课的反复锤打,最终成为课对人的永久锤炼。

    每一堂课的成败,对赴约那一天的幸福都很重要,仿佛一场既郑重又不可预测的筵席,所准备饭菜的丰盛,光影与声响的巧妙配合,以及所有参与者的共鸣,共同构成课堂的成败,共同决定了那一天的幸福。只不过,学生一堂课的失败,可以在其他的课堂上弥补,甚至到课堂以外补偿。而教师一堂课的失败,就是这个日子被废黜了王位。

怎样才是一堂好课?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上课需要极其细致的准备,但谁若按计划推进课堂,必将被视为境界不高;在课堂上,目的是让学生得到锻炼,获得提高,但真正辛苦劳动着的却总是教师……

    什么是成功的课?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技术主义、数据主义、人文主义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不需要这些,甚至完全与它们相反,所有经历者都心知肚明:无论多有效的课堂,都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好课——如果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没有情感的交融,没有某些美感笼罩了现场,那么无论统计数据多漂亮,纸面任务达成度有多高,仿佛一切都成了冷冰冰的死物,丧失了教育必不可缺的灵性。

    今天依然流行着的公开课比赛,是以扭曲的方式追寻着一个原本重要的教育真理。只不过,当生成变成了依照戏剧剧本演出,即使最好看、最精美,也不过是在缘木求鱼。最多是局部锤炼了一个教师上课所需的一些基本技艺,但付出的代价是日渐丧失对日常课堂的本真领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用一辈子备课。确实,一堂好课就是教师的整个生命向学生敞开,对年轻教师而言,一辈子还太短,所以想要上出一堂有创造生机的好课,想要看到学生眼睛里变化着的喜怒哀乐和领会的闪光,用几个小时备课就真的远远不够了。

    可是,教师每天都需要站上讲台,每天都需要开启那个叫上课的仪式,怎么办?

    最终,我们能够做的就只能是“郑重其事”,仿佛去见一个最重要的人:决定人生道路的贵人,心向往之的美人,渴望重逢的爱人,想要把一切赠予的孩子……

    但好课却不是约会,真正的好课总是一场厮杀,学生在心底里渴望着你能打开他们的思维,从而逼迫他们更新自己的观点——当然如果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他们也经常会反过来启发教师,从更有趣的角度让教师重新理解自己认识了一辈子的事物。

    上课,我们就是在制造意外,并期待超过准备的“意料之外”,这是学生潜意识里对一堂好课的渴望,更是我们经验深处,知道什么时候学生和我们都越过了自身,抵达新的山峰。

    虽然如此,除了把课堂理解为相声和笑声,谁也没法决定真正的好课一定在今天出现,谁也不能保证,这一天郑重准备的见面,会不会惨淡收场。

    这才是比艺术更高的艺术。会死亡的才是生命,会失败的才是创造;美好的课堂,需要精心准备之后,依然向着未知开放。

    (干国祥  作者系全人之美课程研究院院长)

学习是一场“相遇”与“对话”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是三个相遇与对话,即同教科书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伙伴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

    在前不久参加的赤峰市首届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我走进教师王凤娟的语文研究课《小桥流水人家》学做学情观察员。课后研讨会上,上海特级教师黄建初对我的课堂观察进行了分析指导。他发给我3篇课堂观察报告,分别是上海市六灶中学王晓叶老师的《追求完整的学习过程》、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朱春蓉老师的《精彩瞬间的背后——邵晶老师羚羊木雕研究课观后感》、上海市南汇第二中学严长宜老师的《观课后感:追寻“课堂密码”》。

    阅读这3篇文章,我感到课堂观察是教学的另一种“精耕细作”,是用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作为研判、辨析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3位教师用朴实的语言记录关键人物及焦点事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分析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教师用课堂观察不断反观自己,照射出教学的优劣高下,并与自己内心的那个“我”的“相遇”和“对话”历程。

 

课堂观察“异”“同”分析

    3位教师观察课堂的切入点和反思各有不同,王晓叶老师带着研究“学优生”和“学困生”不同学习方式的目的进行课堂观察,目的明确,值得学习。课堂观察不是漫无目的的散乱式焦点,而是有目的、有准备地瞄准、聚焦某一个研究主题。观察是为了获得新知,王晓叶老师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学困生”是一种“模仿式”学习,没有自己的理解和逻辑思维。“学优生”是一种“思考式”学习,能对新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这正是数学学科中学生所需要的完整的学习过程。

    严长宜老师在课堂观察概述中说了小刚老师的教学线索,在观察学情的同时,他反思到课堂教学进度与学生学习接受度应保持合适的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有逻辑地思考问题,并做到“教不越位,学要到位”。

    朱春蓉老师抓住了一个小女孩3次与同伴学习的故事,看到了小女孩在小组合作学习分享中绽放的最精彩一幕。而这“精彩”的背后蕴藏的是在小组协同学习中小女孩得到学伴鼓励,得到温暖从而增强了信心,小组成员间的团队精神,促使组内成员互相帮助形成一个成长共同体,这静默中产生的能量对小女孩形成了激励。看来,小组协同学习是学生得到发展的助推器和融合剂。

    朱春蓉老师的观察主要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王晓叶老师的观察主要集中在两个学生身上,以比较的视角做分析,严长宜老师的观察是对4个学生人际关系的整体判断进行分析。

    3位教师的观察报告中也有“同”。课堂观察记录中采用了焦点学生学习历程观察和关键事件分析法,他们都看到了学生的合作互助、协同学习,并有所感悟思考。

    严长宜老师观察了一个5人小组,组长1号学生小袁的基础扎实,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了3号和5号同学,4号同学一路跌跌撞撞,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3号同学的帮助。虽然在教学进度上有些小遗憾,但并不影响学生协作学习的真实发生。小组协同学习已经使组内的文化得到生长,人际关系有别于竞争文化,社会关系与学习共同体的追求一致。

    朱春蓉老师观察的第二组由两个男生和两个女生组成,焦点跟踪了组中一个表现平平的小女孩,在对她学习经历的阐述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组内小伙伴间的信赖关系建立起来。王晓叶老师观察的这组有4人,其中对小戴的记录最为详细,小戴是一个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两次遇到困难,并在小梁和小陈的帮助下把正确的解题过程写了下来。

    3位教师在课堂观察的同时还注重教学分析,都以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分析教学的得与失。

与自己“相遇”“对话”

    读了3篇课堂观察报告后,我写了第一篇读后感《学习共同体课堂中的真实》,以真实立意。黄建初老师读后回复我,还可以尝试另一种写法,换一个立意。

    在黄建初老师的建议下,我重新阅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领会“学习是相遇与对话”的研究结论。

    “学习是相遇与对话”的定义拓展了学习的内涵,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视为重要方式,也把教师与自己内心的对话视为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相遇”一说告诉我们,教师不再单纯扮演“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而是学做一名“倾听者”,在倾听的过程中进行“串联”“反刍”。

    王晓叶老师的观察,其实也是对自己数学课的改进和启示;朱春蓉老师因为观察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出了“惊喜的一瞬间”,所以她对协同学习又有了新的领悟;严长宜老师用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的著作《课堂密码》解读学生的学习,反思教学行为,得出新认识。

    可见,课堂观察也是教师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因为有“相遇”和“对话”,才会有从心底发出的观后感。

    实现累积式成长

    教师在学做课堂观察时,是带着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和问题深入的,把自己关注的问题与观察结合起来。观察员的角色不再是“挑刺”者,而是与执教教师形成了“伙伴”关系。如此一来,大家就可以不拘泥于这节课有没有“亮点”“特色”,也不用有意选取一些优秀学生来“配合”教师。这种伙伴关系的建立,就是学习共同体课堂文化建设的体现。

    执教者碰到的种种难题,往往也是观察员的难题。像王晓叶老师进入课堂观察时,就带着研究“学优生”和“学困生”不同学习方式的目的进行课堂观察,在观察中反思。在观课时,既反思课堂的教训与不足,又反思课堂的经验与成功。

    传统教研活动往往关注教师的“教”,在评课时也只是指正教师的“教”。这种观评课不仅成效低,还会打击教师开课做研究的积极性。课堂观察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教师之间“貌合神离”的怪象,还能实现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在真正共享基础上的真诚对话。这样美好的合作既是与他人的“相遇”“对话”,又是与自己的“相遇”“对话”,在长期坚持中能实现累积式成长,以实现教师理念的深刻变革,把课堂变革的理念落实在行动中。

    通过对3篇课堂观察报告的学习,我还想到了对“焦点学生”的选择问题。

    学习共同体没有对焦点学生选择进行规定,大多是教师走进教室后自主选择。每个学生都会呈现出自己的学习特征和风格,因此教师善于捕捉非常重要。而善于捕捉的本领,只有在实践中慢慢学会。学校要多开设提供课堂观察的研究课,才会涌现一批会做观察分析的教师团队。

    教师也可以只聚焦一个学生,本校教师做最合适,可以进行连续性的课堂观察,对这个学生的学习有一个较长周期的记录与分析,也容易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果聚焦两个学生,教师可以尝试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做比较。如果教师聚焦一个小组的4个学生,可以把“人际关系”作为焦点。

    比较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之一,教师选择观察哪个学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叙事笔法记录故事,用理论视角分析学生的学习,引起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 (张   作者单位系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经棚镇中心完全小学)

打开课堂研究的“黑箱”

    提出研究范式转型的是学界,他们是一批先知先觉者。

    两年前,“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联席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大会一致通过了“加强教育实证研究,促进研究范式转型的华东师大行动宣言”,呼吁全国教育研究界和学术媒体,共同承担起推动中国教育研究从经验性、思辨性向实证性研究范式转型的责任和义务,培育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教育研究的新范式和新文化,努力实现当代中国教育研究的新发展和新突破。

    落实研究范式的转型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学者和专家走出书斋、走进课堂,与一线教师共同实践基于事实的研究。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一批专业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推进学习共同体研究,做了学界想做而少有人去做的工作。陈静静博士的文章《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基于对中小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的长期考察》,是一篇把长期做课堂观察搜集的资料提升为学理分析的文章,其分析基于课堂事实,也来自理论视角,是怎样研究课堂的一个范例。

    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的一项重要技术就是课堂观察。从“观教”走向“察学”,是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的显著特征。课堂观察就是用调查法搜集证据,然后对证据进行分析,教学反思与修正依靠证据完成,与纯粹用经验反思相比,提高了证据的可信度,行动研究的科学性由此得到提升。佐藤学教授的课堂观察是独具匠心的创新,他创立的课堂观察简便易行,兼具科学性和实效性。教师一旦学到了这项技能,就有可能从事实得到启发而引发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心智的变化。

    而教师做教学研究难就难在用什么证据证明——改进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往较多地用考试成绩或成果获奖作为证据,其实是有缺陷和疏漏的,很难经得起推敲。

    一位小学教师听了陈静静博士的报告后,写了听后感《学情分析要以“蚂蚁之眼”观察学生为前提》,其中特别提到课堂观察这种技术对研究课堂打开“黑箱”的意义。她得到的启发是,学情分析要学着用“蚂蚁之眼”做课堂观察,并以课堂观察的证据作为分析的前提,才能走出整班分析的肤浅,为走进课堂做深度研究打下基础。

    有学者说,一场涉及社会变革的进步,必然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课堂观察这项技术是否就是撬动课堂变革、引发教育进步的“撬棒”,我不敢轻易下结论,但已经初露曙光,至于最终怎样评判,还需要学界同人进一步探讨辨析。

    (黄建初  作者系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