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问题

(2012-10-15 10:10:22)
标签:

杂谈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换言之,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1.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

中国目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10类。

茶,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 的有:序号930-935  编号Ⅷ-147 _-152  613品目制茶技艺; 序号1014编号Ⅹ-107  1项茶艺 ,涉及8省市, 13申报地区单位;其中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安溪铁观音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列。第三批国家级推荐(新入选)项目,也是制茶技艺、茶艺,计3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分类,还可能调整。涉茶项目还可能有扩展空间。譬如说,除茶叶制造的工艺、品茶艺术的茶艺外,茶园生产的园艺、茶叶贮藏的技艺,也还有保护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保护的最核心、最本质的是什么?

这里有三关键词:“非物质” 、“文化” 、“ 遗产” 。所谓遗产,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历史沿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文化包含精神、制度(行为规范)、物质3个层面,主要是精神层面,制度的灵魂在精神,物质是精神的载体,是人思想、思维的具体化,文化是“人化” ,制度是人制定的,技艺是人发明的,茶品是人制造的。什么人,创设了什么制度,发明了什么技艺,制造了什么茶品,人的思想和思维起主导作用。所从重点是“人化” 的文化,是非物质的精神财富,这才是保护的核心和本质。

 

3.  继承传统,应做些什么?怎样保护?保护些什么?

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2个条件好理解,我这里重点说说“完整的保护”

传统,世代相继,是指由历史沿传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思想、道徳、风俗、心态、艺术、制度等,传统是现代的根基,要重示它的继承性,但是传统的东西,总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总会有不适用的成分需要调整,所以继承总是表现为批判的吸收,否定的叠加。这里首先要分清“精” “粕” ,断明“扬”“弃”

具体应怎样做呢?各地具体怎么操作,我不知道。特提出以下几点初步设想,抛砖引玉。

①全面恢复传统,但不能以生产效率、效果下降为代价。

② 部份恢复传统,恢复那些,那些不恢复,以生产效率、效果为判定标准。前些年,就有既恢复了传统工艺,又提高了品质和效益,“一石双鸟” 的实例。也有胡乱“改进” ,赔了夫人又折兵。

③ 某些传统文化确是精品,弃之可惜,扬之又不适时务。可通过设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就有多个“活样本” ,让后来人知道,5000年的中华文明,还有这样优秀的东西 。

 

4.  在商品经济时代,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商品。“非遗”自然是不能免,如何处理好商业社会背景下的“非遗”传承?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商人趋利,无可非议,可动“申遗” 的歪门邪道,却打错了主意。我理解“申遗” 是文化事业,不是文化产业。文化的归文化,经济的归经济,文化不是经济的婢女,文化不能被经济践踏。“非遗” 是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之一,搞好了,有利于文化事业。古人云,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人要文而化之,富人要富而贵之,关键是“化” 为精神力量和行动。文化与经济并不矛盾,驾驭二者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我不反对企业参与申报“非遗” ,有才能的企业家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

 

5.  那些受保护的“非遗”是否最原生态地反映出该种茶制作技艺的原始面貌或完完整整地传承了原有的技艺?

全国的情况,我说不清。安徽的情况我是了解的。安徽的4个名茶历史上一直连续不断,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某些濒危状况,传统有难以为继之忧,但保护的难度不大。六安瓜片核心产区,恢复传统工艺,断断续续搞了十多年,效果较好。我主张名茶核心产区,通过实施精品工程,把知名山场的高挡产品制造技艺,恢复传统,把产品质量提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好水平,这样效益自然就提高了。“申遗” 也落到了实处。

 

6.  如何看待目前的“申遗”热(就茶而言)?

《世界遗产名录》在1978年第一次公布,一共有12项,那么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754项,数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遗产在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当中,遗产的项目也在不断出现一些新的类型。目前“申遗” 是有些热。但茶业界并不太热,就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说,510项目中,茶只有7项,涉及13个茶品。这与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有些不相称。

 

7.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你还想说此什么?

当务之急,是处于濒危状况的“非遗” 。现代的文明不属于保护范畴,“申遗” 是无机之谈。你那东西才二三十年,现在也不濒危,保护什么?

中国古代工匠们,确实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制茶技艺;中国饮茶历史源远流长,积淀了许多文明的茶俗;中国人工栽培茶树的历史久远,至今还保留许多独特的园艺,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有的失传了,断档了,后继无人了,保护什么?总不能搞一个“旧瓶装新酒” 作为遗产吧!遗留下来的,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中,处于濒危状况,应是保护的重点。就拿一些名茶制造技艺来说,很可能湮灭于现代工业文明的汪洋大海之中。乘当前保护“非遗” 机,继往开来,传承下去,是茶人的历史责任,政府更是责无旁贷。

 

本文是与《海峡茶道》杨巍的一次交流改写而成。

2010.12.17.  2012.10.15. 定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