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隆里――――历史的回音

(2010-09-06 11:07:48)
标签:

锦屏

隆里古城

军事屯堡

文化飞地

纪实之二

分类: 匆匆莲叶间

 

隆里――――历史的回音

 

                    ―――文/悠竹

 


http://s8/bmiddle/4e9b0cf748f8edb9e7177&690


http://s11/bmiddle/4e9b0cf7074c17ca2364a&690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清水江、沅江、洞庭湖,一舟一船一浆一橹把锦屏与两江一湖的繁华苍凉和中原与外界相连接,而地处交通要冲的隆里与黎平、新化等东西南北县镇乡连接起来.自鼎盛的大唐开始,历史的轨迹就在这里蹒跚抒写行进着.....

 

伫立在锦屏隆里古城,纵横阡陌的鹅卵石路、蜿蜒幽长的明代城墙、巍峨高耸的边戍钟楼、唐宋遗风.明清风采的民居建筑,还有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远在城堡建设之前创办的龙标书院......这些历史痕迹带给我们的是文化视野的撞击和生存命题的思考.

 

隆里古城由朱元璋的第六子楚王桢公元1385年率领江南九省几千官兵在此兴建驻扎的军事城堡.其防御体系设计精密,除了有城墙,四周还挖掘护城河.城内街巷均不成“+”字而成“丁”字型,因“+”字与“失”谐音,乃军事城堡之忌讳.而“丁”则可寄寓人丁兴旺,城池永固,同时利于巷战.只有北门大街有意不和东西主街相通,只与一条极为隐蔽曲折的小道相连,并有暗道通往城外.以防战事发生可以随时转移人员.居民户后院均有后门,户户相通,便于战时通风报信.形成了三街六巷九院子,城区大街小巷共有二十余条.

城门设有内外两道城门,而且成瓮城结构,明通暗塞,暗通明阻,需实结合,暗设机巧.这种军事布局可见当时修建者运筹帷幄的独具匠心.

 

                

 http://s4/bmiddle/4e9b0cf748f8ee4cd7703&690



     这建置一直到清末基本没有改变.据清<龙标志略>称:古之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可见古城规模之大,人烟之兴旺.

咸丰五年,苗族起义领袖张秀眉为反抗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府的滥杀无辜,遂首举义旗,攻打官府,一路势如破竹,形成千里苗疆,莫不响应的局面.据说隆里古城也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隆里古城的清军节节败退至北门,复杂的军事地形才得以保存了几百人的生还.

咸丰六年秀眉33岁时,提出不杀一个好汉人,也不放过一个苗奸的口号,并实行耕战政策,闲时回家生产,战时一呼数万立至。同时,注重商贸,采取保护政策,集贸市场按期进行,深得人心。后因太平军、捻军相继失败,张秀眉失去友军和屏障,孤军作战,在一次肉博战中力竭被俘。同治十年槛押长沙,受尽酷刑,矢志不渝,坚强不屈,义正辞严地痛斥清政府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与清廷势不两立。是年秋,在长沙英勇就义,时年48岁......

 

还是不说这段血染的历史吧!其实要说反清,隆里古城可是首当其冲!这些从江苏江西安徽陕西山西等九省的明军后裔们一直沿袭江南传统的耕读文化,以自己是龙的传人为自豪,龙里,即龙的故里后为影射吴三桂叛明降清改名为隆里,他们特用鹅卵石铺成蜈蚣图案的路面,供千人踩万人……

 

http://s3/middle/4e9b0cf7074c17dd8aa22&690
   [网络图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是李白身居扬州得知好友王昌龄又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后为这位挚友写下的诗句联想到心中事远方景,遂用融情入景的方式将离别之恨难舍之情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借与抒发感愤、寄以慰藉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他的<</span>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span>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等诗句,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都是古代诗歌中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他与高适、岑参、王维、李白、孟浩然等交往甚厚。

隆里古城的龙标书院据传为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所建透过历史的烟云,你好象还能听到古代诗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落莫唱吟

漫漫几千年,龙标书院在这里传播文化,孕育了一代代莘莘学子,可谓春满杏林,桃李芬芳

 

          http://s11/bmiddle/4e9b0cf748f8eeff0ab2a&690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沧桑流逝岁月更替那些玩龙灯、舞长龙、唱汉戏那些气派非凡的宏大宗祠,那些门楣上的对联民居建筑里雕刻的花窗还有龙溪河边古朴的状元桥都一一显示着隆里自古就是一个文化昌明之地数百年来隆里的汉文化和当地苗侗民族文化相互撞击融合形成了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文化飞地

徜徉在光滑玉润的鹅卵石路上环顾四周记录家族标志的门第班驳的石墙钟楼的风铃 你会感到苍海一粟的若干往事在历史的长河里竟是弹指一挥间……..

 

谁人说过历史是面镜子而不是绳索。如今古韵幽幽的隆里古城正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吸引世人更多的注目思考和欣赏呢!.

 

                   http://s11/bmiddle/4e9b0cf7074c17ca2364a&690

 

 

                        http://s2/bmiddle/4e9b0cf7074c17fe37b51&690

 

 

                    http://s7/bmiddle/4e9b0cf748f8f1754b096&690

 

               http://s9/bmiddle/4e9b0cf748f8f202deeb8&690

 

 

                   http://s3/bmiddle/4e9b0cf7074c180db8e32&690



                           

                        http://s15/bmiddle/4e9b0cf748f8f12ad9a2e&690


                         http://s11/bmiddle/4e9b0cf7074c17ca2364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