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笔记感悟随笔 |
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指导作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四种主要的学习理论,通过分析找出各自的侧重点,然后就其各自的特点,分别论述了对教育技术的指导作用。着重论述了建构主义及其对教育技术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学习理论;教育技术
自从人类的学习行为发生以来,如何高效的学习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今,人类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人类创新的源泉,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学习理论的认识,以此来促进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
1
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1930年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心理学应该摈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斯金纳(B.Skinner)在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中更强调“强化”的作用。他认为,要使学习成功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也就是:第一,通过提供正强化物或移去负强化物就可使相应的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第二,通过强化的组合,我们又可塑造出较为复杂的行为。这就正如斯金纳所指出的:“把强化的组合按所需行为的方向逐次改变,就可能通过塑造过程的一些连续阶段得到极复杂的行为。”
1.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思维过程,基于这种假设,他们认为,行为的变化是可观察的,同时通过行为的变化也可以推断出学习者内心的活动。
1.3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知道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在了解人的行为时,重要的不是外部事实,而是事实对行为者的意义。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他的信念和知觉。当他看问题的方式不同时,他的行为也就不同了。换言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从行为者,而不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行为。
1.4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建构主义的这种变化远比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转化更具有革命性意义。因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虽然是客观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所以建构主义提倡创设一个更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习的方法和结果不容易被测量出来,而且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结果也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