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2010-05-14 20:33:03)
标签:

杂谈

      国之兴盛在教育,教育成败在教师,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程度普遍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所有适儿童都有机会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我国教育事业又迈上了新的台阶,学生入学率有了显著提高。正是由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使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暴露无遗,也至使教师在教学中对因材施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由于受《教育法》,《未成年人义务法》等法规条条框框的约束、教师待遇偏低、知识无用论、素质教育等影响,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学生疏于管理,因此当前教育当务之急是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解决好教师的困难及后顾之

一压力过大 

   “我的工作压力很大,既有来自社会的,但更多的还是来自学生家长。”浙江海盐某中学的陈老师说,他教的学生大多来自本地,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不在少数,现在有些家长舍得花这么多钱把孩子送到好的中学来读书,对老师的要求自然就提高了很多,每到考试后,一些家长会因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找到他。

  嘉兴市区某高中的孙老师也说,3年前,我市初中、小学进行了新的课改,从今秋开始,高中也开始了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孙老师说,他在教学之余,还要接受计算机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从业务提高的角度来说,他是认可的,并且觉得也十分有必要掌握更新的知识,因为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则是增加了老师的工作压力。

  “我做教师已有20多年的时间了,以前教学主要是教学生读书,把学生的考试分数提高就可以了,现在时代变了,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生读书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还有教孩子如何做人、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引领等,以达到将来能使学生适应竞争更激烈的社会环境的目的。”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做教师的一位初中老师说,在他们那所中学,每个教师都感觉到压力很大,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有的学生家长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与老师沟通,不像以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放心了。

    “很多老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教师除了本身的教学压力外,还有来自家庭的压力和教师职业带来的压力。为了自己的工资、奖金,老师们追求高分率、高升学率,自然会导致‘教师焦虑症’。”嘉兴市教育局高等教育处处长许国杰说,教师是一个自律性强、思想敏锐的群体,心理敏感度大于其他职业,压力自然也大。教师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教师比例很大,而压力过大恰恰是教师跳槽的主要原因之一。

     某地教育局调查显示造成教师压力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每天的工作强度大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主要包括直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和参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次数。

  直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主要指教师直接指向学生的工作时间,一般包括上课时间、备课时间、批改作业时间、无偿补课辅导的时间、处理班级事情的时间以及与家长联系的时间等。这些时间又可以分为校内时间和校外时间。调查发现:如果以每周5天计算,中小学教师每天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时间平均为857小时;其中校内时间为635小时,校外时间为222小时。

  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与学校、教师发展密切相关,且比较适合用次数表示的方面。一般包括组织班级、年级与学校的各类活动,政治学习,教师培训与进修,教研、科研活动,上公开课等。调查显示:本学期从9月到12月中小学教师平均参加政治学习1136次,组织班级、年级与学校的各类活动965次,参加教研与科研活动851次,参加培训进修699次,上公开课150次。

  如果将上述活动换算成时间,在剔除与直接教育教学时间重复的部分后,再计算教师的总工作时间,可以肯定教师的日工作时间已经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8小时,这里面还不包括教师在校吃饭、喝水、课间休息和上厕所等必要时间。可见教师的工作强度非常大。

  (2)教师承受的要求繁多而杂乱

  随着人们对教育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和个人成长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教育受社会关注的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使教师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如:754%的教师赞同“现在,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我都不知道怎么做教师了”;916%的教师认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于常人,使教师感到压力”。

  同时,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十分杂乱,存在着许多自相矛盾甚至是错误无理的要求,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和力不从心。如:859%的教师赞同“当前社会对升学率过度重视,使教师感到迷惘”;924%的教师表示“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尽一致,教师难以使他们全都得到满足”;901%的教师认同“学生差异较大,教师很难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充分发展”。如今,一方面“应试教育”盛行,许多学生、家长和学校甚至少数上级部门仍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与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与学校的唯一标准;一方面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拉锯战”,让教师疲于应付;素质教育的模糊要求,也使教师负担加重以致力不从心。

  (3)教师担负的非教学任务越来越多

  非教学任务指除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与补课以外的任务,如管理班级、开展科研、组织活动等方面。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同时交织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博弈,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非教学任务越来越多,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如:903%的教师反映“除了教学工作外,不得不在管理学生等非教学工作上花费许多精力,感到很累”;808%的教师赞同“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写科研论文的任务,感到很难”;895%的教师赞同“除教学工作外,还要花大量精力应付各级各类的检查、评估,感到很苦”。

  (4)教师的付出与所得不相称

  由于教育效果的迟效性,教师很难及时从学生的成长中获知自己的工作状况,因此往往担忧自己的工作成效。如:839%的教师赞同“每天都忙忙碌碌,但又为自己的工作成效担忧”。

  同时,虽然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但在实践中做出了巨大奉献后,并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与客观的评价,这使教师产生了心理失落感,也容易导致压力。如825%的教师赞同“教师的报酬与付出有差距,感到不值”;849%的教师赞同“教师已尽心尽力了,但家长和社会还常有非议,感到心里委屈”。

  (5)评估晋级给大部分教师造成了压力

  除职位晋升是极少数教师的事情外,许多教师一般要面临学历进修、职称晋级和评优考核的压力。学历进修要解决工学矛盾问题,否则不但影响收入,而且也会影响评优考核等;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不但要过教学关,还要过计算机、外语和论文关;评优不但要过人际关,还面临着指标的限制,等等。这些都会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产生压力。如:866%的教师感到“学历进修、职称晋级、职位晋升和评估等有压力”。

  (6)人际关系对部分教师产生了压力

  教师在工作中必然会与领导和同事建立关系,关系处理得好会有利于工作,处理得不好就会产生压力,并影响工作。虽然认为“与领导、同事相处有压力”的教师比例相对较低,但仍然达到411%。

二教师待遇低

教师收入低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是全方位的。
首先,收入低往往使教师陷入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中。收入太低,开源和节流都是老师日常需要考虑的问题,任何一项非日常的开支,都会成为老师生活中的难题,严重牵扯精力。另外,从全国范围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住房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没有安居,难得乐业。更可怕的是,为数众多的老师长期带病工作,不是因为工作忙没时间,而是没钱!
第二,收入低已经影响到教师的公众形象。因为收入低,每一块钱对老师来说都很重要,花钱时就显得潇洒不起来,这不但没有得到公众的同情,反而成为(特别是自己的学生)讥笑的对象。在人们的价值观逐渐物质化的今天,经济地位甚低的教师社会地位也随之大幅降低,当教师光荣已经变成当教师无能!
第三,收入低已经使少部分教师师德水平下降。为了增加收入,乱收费者有之,乱办班者有之,索礼者有之,凡此种种。这部分教师的不良行为,被放大成了整个教师队伍的不良行为,从而使教师在公众心中的形象由可怜变为可憎,骂教师的声音不绝于耳!
第四,收入低使教师的社会地位下降,师道不再尊严。目前的中小学在校生,主要是所谓的九零后的一代,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心目中,收入是衡量一个人地位和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收入极低的教师无疑是没有地位的,是无能的,是不值得信任的,是不必听其教导的,甚至是可以随意侮辱的,这给教育带来的麻烦是无法估量的。
第五,收入低导致教师心理的不平衡,敬业精神严重缺乏。教师工作是一项无法量化的工作,能量化的都是表面的东西,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敬业精神,这是任何培训和考核都无法触及到的。当教师发现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如此之低的时候,很难想象他们还会有很高的敬业精神。
第六,收入低直接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从而导致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下降。教师不傻,一旦发现可以改变生活环境的机会,他们会不失时机的付诸实施。于是每年有大批的教师转行了,实在不能转行,农村的教师想办法调进县城,县城的教师想办法调到城市,或者干脆辞职去私立学校,于是,又有一批新的代课教师出现在农村的学校,于是,教师队伍的素质就又下降了一块! 我国农村代课教师总是转一批又一批,周而复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