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爱玲母亲的蓝绿时代

(2010-01-28 15:33:12)
标签:

百家讲坛

张爱玲

张爱玲母亲

黄素琼

黄逸梵

蓝绿时代

出国留学

新女性

文化

分类: 精品荟萃

张爱玲母亲的蓝绿时代

张爱玲母亲的蓝绿时代

 

    陈家萍

 

【载于本刊2009年第十二期】

 

 

小姑留学,成全了她

 

1924年,张茂渊出国留学

 

张茂渊留学,当然是替自己着想。她不愿任青苔丛生的深深庭院霉锈了自己的青春,她要做新式女子,要在广阔的天地里羽翼试飞。但,回过头来看,这个留学事件,倒成全了另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她的嫂子黄素琼

 

小姑要留学,在黄素琼听来,无疑吹响了新生活的嘹亮号角。小姑从此可以不必重复自己的命运:嫁给所谓门当户对的遗少,如绣在精致屏风上的彩凤,表面光彩内心黯淡呕心喋血地过活。在这件事上,黄素琼的兴致一定比张茂渊还要高昂。因为不能,所以高亢。让我们纵情想象,美丽的嫂子黄素琼,拉着年华正好的张茂渊,兴兴头头,奔走在布铺和裁缝铺之间,挑选好衣料,布置出行的行头。可不就是翩飞金丝银线的甬道间的两只彩蝶吗?

 

但,热情过后,黄素琼的内心一定陷入悲凉。小姑走了,剩下自己还在“屏风”上嵌着,如何心甘!

 

忽然,一道霹雳在心头炸响。何不和小姑一道出国?

 

她被这个念头震悚了。有家有夫有儿女,羁绊重重,提出来,会遭人嘻笑。若是一意孤行,则失去人心,甚至亲手毁掉家……

 

但,黄素琼毕竟是湖南人,在她理念中,“湖南”与“勇敢”是同义词。她受想象蛊惑,却不会被想象吓倒,她感性有余,却也不乏理性。接下来,她开始冷静地考虑,伴小姑留学的可行性。

 

她告诉自己:小姑留学,这是天赐良机,是老天对自己的有意成全。她一甩额前刘海: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和策略。

 

没有人能拦得住她。张茂渊乐意嫂子作陪。再说,她有满满几大箱古董壮胆:和弟弟黄定柱平分家产所得。对欲指责其抛夫离子的家族尊长,这个理由够冠冕堂皇;对亲见她内心苦闷的佣人,这个理由够理直气壮。遗少丈夫张廷重,虽然不满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她撇下4岁的女儿张爱玲3岁的儿子张子静,和小姑逍遥欧游。

 

拒做怨妇,热身飞翔

 

张爱玲《对照记》里有许多黄素琼的玉照。许多女人自升级为母亲,心理上便自甘退居二线,老树让位于花骨朵。但这种意识,黄素琼没有。她仍维持着清纯少女状。母性和妻性,都是太陈旧的套子,她不耐烦过早套上。

 

黄素琼有精神洁癖。她历来和“人母”、“人妻”谨慎地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她目光警惕,好像有些怕,怕生活的污水出其不意泼了一身。

 

因为心志高远,黄素琼的少妇岁月并不如意。张爱玲回忆中,母亲总是不快乐的:“我记得每天早上女佣把我抱到她床上去,是铜床,我爬在方格子青锦被上,跟着她不知所云地背唐诗。她才醒过来总是不甚快乐的,和我玩了许久方才高兴起来。我开始认字块,就是伏在床边上,每天下午认两个字之后,可以吃两块绿豆糕。”

 

她历来不肯耽于母性。她愿意脱离角色,在自己的世界里天马行空。因为,现实世界,让自己精神一振的东西太少太少。唯有聪慧的女儿,如一轮红日,让她看到新生的光明。

 

张廷重看重的西洋化的物质文明,黄素琼显然更关注精神文明。

 

她的精神内存条中,感性和理性均衡。身随心走,心随身至。她没有身心割裂之痛。她一直是囫囵的,她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要。早在张廷重捧戏子、吞吐阿芙蓉、馆藏姨太太时,她的和美新式家庭梦便玉碎,她本来可以力求瓦全的,以一双儿女的名义,做一个衣食无忧的怨妇,安全地享受原配的待遇。或许,她也试图以美丽、才情为抓手,拽住向旧轨道滑去的丈夫,夫妻并肩向光明处齐飞。但她终于明白,不是自己不够美丽,不是自己不够可爱可敬,不是丈夫不够爱自己,而是,遗少身份的他,在新时代里无法安置自己,只能向着那个业已消逝的旧时代鞠躬,麻醉尴尬畸零人的痛感。他严重缺少新生活所必需的意志软件,渐渐失去了爱一个新式女子的能力。她也曾一再以回娘家的方式软抵抗,但她没有以恶习抗恶习,当她明白,凭她个人的力量,无法拉住随波逐流的张廷重的身心时,她便顿悟:走自己的路,由他折腾吧。

 

她全力打造着自己,便将暗自饮泣的时间都用来练习英语、弹琴。学习自然是枯燥的,可她是学校迷,因为迷恋,所以尽兴。

 

看起来,黄素琼为出国准备就那么几天,实则,自她嫁入张府,甚至,在她待字闺中时,她便准备着向另一个自己完全陌生而又无时不向往的天地飞翔。为了这一天,她准备的太久太久了。

 

黄素琼是以痛哭的方式庆贺自己的留学梦成真。

 

这种哭,当然也有割裂前的不舍,毕竟和张廷重青年结发,新娘崭新的憧憬寄放于他,且为他生下一双可爱儿女,但,这种哭,音韵嘹亮,更是奏响新生活乐章的过渡曲。

 

哭罢后整顿衣裳敛起容,登上前往英伦的客船。从那时起,她改名黄逸梵,“逸”,是行走的姿态,插翅的轻捷;“梵”里自有禅意,“清净”,“净修梵行”。“逸梵”,当是开启她蓝绿时代的笛音。

 

可想,在豪华的游轮上,当优雅的男士前来请教芳名,她轻启朱唇,吐出“黄逸梵”三字,人生就此展翅,独属于她的蓝绿时代訇然拉开了序幕。

 

欧游岁月,如锦如缎

 

黄逸梵投身新生活的姿态,是优雅的。

 

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校迷。没有经过魔鬼式学习生活操练的她,对学校,怀着罗曼蒂克式的迷恋。她迷恋学校的空气,向上的,积极的,文艺的,多情的,有着无数的可能与转机。张爱玲,是在学习上花过苦功,稳打稳扎一路考过来的,对于学习本身的枯燥性及个中乐趣,体会要比其母深刻得多。因此,张爱玲没有抬举黄素琼的“学校迷”,说“不过在她纯是梦想与羡慕别人”,言外之意,她没有严格的学生生涯。在欧洲进美术学校,张爱玲以为太散漫,不算。

 

进美术学校和在侨校教书,在张爱玲视角里,都是玩票性质,重在参与,过过学校瘾罢了。张爱玲没有粉饰其母。

 

是的,黄逸梵的求学,和真正的女学者或艺术家相比,便显得轻飘。

 

再看黄逸梵的照片,《对照记》里一张题为“在伦敦,一九二六”的照片,可显现出黄逸梵的蓝绿时代的飞鸿雪泥。侧身照,卷发,或许是当时最流行的发式,眉如远黛,杏眼含愁,唇红灼灼。双手交叉抵于下巴,腕骨历历,灿灿的金镯子。膝上一角蓝绿外套。她在学油画,自己亦是油画中人。

 

有段时间,黄逸梵学唱歌。“我母亲学唱,纯粹因为肺弱,医生告诉她唱歌于肺有益。无论什么调子,由她唱出来都有点像吟诗,而且她的发音一来就比钢琴低半个音阶,但是她总是抱歉地笑起来,有许多娇媚的解释”。不知为什么,谈到母亲的才情,爱玲的笔调便有了调侃的意味。这是张爱玲身上的“世俗”成分在向黄逸梵的“小资情怀”叫板与颠覆。当母亲将钢琴、音乐等作为淑女必备的才艺软件,要求爱玲务必掌握时,她有了抗拒之心。

 

正如爱玲很早便洞察的,黄逸梵非学者,她是社交中人。

 

麻将、舞场、弹琴、吊嗓、油画……黄逸梵没有专而精的,她学得泛化。这些是跻身上流的精神道具与行头。对她而言,自由呼吸西方文明,便已大功告成。

 

经过英伦的雾的洗礼,这位曾裹着小脚的旧式小姐西洋化了。她踏着三寸金莲轻倩地横跨两个时代。

 

英伦的岁月无疑是飞扬的、放恣的。姑嫂联袂,到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小脚嫂子比大脚姑子滑得还要好。可以想象,白雪皑皑的山路上,抛掷下多少你追我逐的愉悦笑声。姑嫂组合,别具魅力,无疑有着相当的回头率。

 

在张茂渊眼里,黄逸梵是可佩服的。只有惺惺相惜,没有哂笑。黄逸梵发音比琴声低半个音阶,张茂渊也没有不耐烦,乐意为她弹奏,任她按着自己的肩,“啦啦啦”地吊嗓子。姑嫂的敌意在她俩身上几乎不存在。她俩永远有默契,或许是古今最完美的姑嫂组合。

 

有一天,黄逸梵收到了一封信。张廷重的一张照片,在照相馆的硬纸夹上题了一首七绝:”才听津门金甲鸣,又闻塞上鼓鼙声。书生自愧拥书城,两字平安报与卿。”

 

唯有古体诗方能抒发如此蕴藉的相思之情。

 

以往催她回来,答应戒毒,遣散姨太太的保证书,她都是一笑了之。然而,看了这张照片,品咂这首绝句,黄逸梵的心,还是动了。

 

一声“书生”,一声“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新婚时光宛如眼前。

 

黄逸梵怀揣着新女性的十八般才艺,和振兴全家的梦想,偕小姑踏上了回国的道路……

 

 

(全文共7500字)以上文字节选自《百家讲坛》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刊纸版杂志或电子杂志。订阅电话:0371-65866446(邮购部)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杂志2009年第十二期】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登陆《百家讲坛》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baijiajiangtan.com.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