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答疑释惑(二)
■本刊编辑部
近日本刊编辑部又接到了几位学生读者的来信,提出一些历史问题,现答复于此,仅供参考。
问:隋唐时期,中国实行了一段时期的府兵制度,那么,府兵制度有什么特点?它与清朝的八旗相比,在兵卒是否属于职业士兵的问题上有何区别?其中的“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性质是否一样呢?
编辑回复:
隋唐府兵制度的特点:从兵员上说,府兵有内府和外府之分,内府即“三卫五府”——亲卫、勋卫、翊卫,而勋卫、翊卫又分为一、二两府,内府卫士负责宫廷宿卫,外府即各折冲府。府兵的选拔其时有三项标准:资财、材力(体力)、丁口,而以资财为首,等级观念很严;三卫五府士兵由五品及上柱国以上官员子孙组成,外府士兵由六品以下官及良家子弟组成;家中人口多、体力好的人21岁入役,61岁出军,三年一检点,相当于终身义务兵,本人享受免租庸调,同时自备粮秣、短兵器,战马和盔甲、长兵器由国家负担,每年冬季以府为单位由折冲都尉指挥进行操练。
从勤务上说,府兵平时分散在各地折冲府,每年轮番到京城担任宿卫任务,称为“番上”。兵部将距京城5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5组,每5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500里至10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7组,每7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15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8组,每8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20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10组,每10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这个规定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府兵的驻扎地距京城无论远近,其实际服役天数(包含路途往返及实际宿卫时间)基本相差不大,都是平均每月10天左右;如果路途确实极远而影响到了府兵服役质量,可以上缴一定数目的钱物来以资代番,还可以连续执行两个月的宿卫任务来并番;如遇临时征发远征作战,战后可按作战时间免去其番上任务。如此即可保证府兵的训练时间不受干扰。
隋唐府兵与清朝的八旗相比,唐外府兵基本上为终身义务兵,可享受国家的特殊照顾,出则为兵,入则一般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了;而八旗兵,入关前,平时为民,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朝廷为了巩固满足贵族的统治,同时也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问:明朝的四大移民集散地分别是哪儿?它们有何历史背景?
编辑回复:
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鄱阳瓦屑坝、南京杨柳巷和福建宁化,并称为我国明代四大移民的集散地。
为何在元末明初之际造成大量移民呢?
元朝末年,政治败坏,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全国反元大起义爆发,在他们当中,除去明太祖朱元璋的南京政权(亦称“西吴”政权),尚有兵力最强大、割据江西与湖广等地的“大汉国”陈友谅;经济实力最强,立都苏州的“大周国”张士诚(又称“东吴”政权)。他们是朱元璋的主要劲敌。群雄割据局面的出现,很快演变成为一场群雄之间与群雄和元皇朝之间复杂、激烈、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从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起兵海上开始,迄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国为止,历时整整20年。朱元璋即位以后,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又与元朝残存势力进行了20多年的南征北战。前后总计近50年。
由于连年战争造成许多地方居民死亡,人口减少,田园荒芜,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同时,也使全国各地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
于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太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移民垦荒和军队屯田,向着变“田多荒芜,居民鲜少”为“田野辟,户口增”的目标前进。这场移民垦荒运动,虽然是沿袭前代旧制,但其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久,参与的人数之多,则为前代所罕有。在不断完善和全面深入推广中就逐渐形成了许多移民集散地。
问: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场次、时间、内容是否历代都不尽相同?具体又是怎么分呢?
编辑回复: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考试程序
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基本上每年都举行。宋神宗熙宁时仿周朝三年大比之意,定为三年一考。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从此至清末成为定制。考试的程序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地方考试称为院试。考生须先参加县试和府试,取录后再参加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或称学政、学台)所主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即秀才。秀才由学政每年考试一次,叫做岁考。在大比之年的前一年,由学政主持举行科考。科考成绩列为头、二和三等的前三名,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举人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考试。
中央考试的第一步为在礼部举行的会试,逢丑、辰、未、戌年的三月举行。会试取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凡贡士均参加殿试,殿试只考策问,依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考试内容
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即进士科。唐循隋制,除明经、进士科外,增设明法、明书、明算等常设科目以及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非常设科目。武则天在位时,增设武科。明经、进士等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法、明书、明算等科;还要考试各科所习专业课程。考试的方式方法,唐至宋初,有口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宋以后主要试经义。帖经是唐代试士的一种重要项目,各科均须帖经。方法是主试者将经书上的字任取一行,上用纸帖盖3字,令考生将被遮盖的字读或写出来。墨义是主试者从经书中提出若干问题,令考生就书中原文笔答,不加解说。策问是主试者就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方面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试者发表意见,作出书面回答。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考试项目。而且直到清末,一直是进士科的考试项目。北宋神宗以后,废除了帖经和墨义,代之以经义。经义就是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写这种论文有较多发挥思想的余地,较之帖经、墨义是一种进步。到了元代,明文规定经义考试首先须从四书中出题,答案须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中叶以后,又要求阐发经义的文章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于是,经义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的要求。
问:如何理解“关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编辑回复:
关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分阶段性的。
魏晋时期,南方经济有所发展,为以后的经济南移打下了基础。至安史之乱,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到南宋以后,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并且这样的经济格局一直持续了下去。
要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就要知道北方长久的战乱,以及我国为农耕文化,而南方的自然条件又相当优越,所以,经济重心南移实为必然。
问:我国古代有为故朝修史的惯例,统治者们重视修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编辑回复:
中国古代确立的史官记事制度,就其本意而言,不仅在于系统记载和保存文献史料,实际上还负有监督最高统治者的责任。秦以前,史官是世袭,相当受朝廷和社会尊重,当权者不能随意罢斥或替换史官。
再者就是通过编撰历史总结历朝的统治经验和教训,以便为当朝统治者提供治国的良方。除了具有政治借鉴的目的外,修纂史书还兼有道德教化和知识启迪的目的。
唐高祖在《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中,明确提出修史目的是“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
秦汉以后,史官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不再为世袭,完全融入了普通官员的任免系统之中。尽管如此,史官在奉命记载宫廷史事的过程中,仍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权限。特别是由史官掌记的“起居注”,为保持其客观公正性,习惯上,连当世的皇帝也不得观看,其中亦寓有督促帝王不得为非作歹的含义。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官方修史的弊端凸现,主要是:
(1)统治者对史学这一文化活动的控制意识在逐渐加强。强化了史书编纂中统治者的意识;
(2)修史既受朝廷严格控制,往往变为例行公事,史官个人积极性不高,加之有畏祸情绪,以致常常互相推诿,影响了史书质量;
(3)统治者利用权力垄断,歪曲、隐违、粉饰史实。为维护统治者的利益,采取各种手段压制史学界不同的声音,以求“舆论一律”,如清修《四库全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