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百家讲坛杂志微博
百家讲坛杂志微博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585
  • 关注人气:15,8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贺知章:李杜联手捧出来的诗歌泰斗

(2008-02-15 10:51:22)
标签:

人文历史

品点趣谈

分类: 精品荟萃

贺知章:李杜联手捧出来的诗歌泰斗

 

贺知章:李杜联手捧出来的诗歌泰斗

 

■郭灿金(河南大学教授、本刊专栏作家)

 

                                    [载于本刊蓝版2008年第二期]

 

房玄龄档案

    生于579年,卒于648年。名乔,子玄龄。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祖籍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生于济南章丘,成长于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陪葬于唐太宗昭陵。幼警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书兼隶草,有“倚马立成”之才,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校秘书省。

 

    尽管贺知章在全唐诗中留存下来的诗歌只有19首,但是他的出名却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注定了贺知章必须出名,否则历史就不是历史。为什么贺知章必须出名?道理很简单,因为贺知章站在了两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这两个历史巨人是谁?说出来会吓你一跳,他们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杜甫。

 

    先说杜甫吧——

 

    杜甫作过一首著名的诗《饮中八仙歌》。在这首诗中,一转贯严肃且忧国忧民的杜甫一改往日的深沉,杀鸡用了牛刀,以自己的如椽之笔刻画了八个醉鬼: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这里面既有王爷,也有布衣;既有诗人,也有书法家;既有丞相,也有名士,要想把每一个人都写好的确很难。但这对于“诗圣”杜甫来说却是小菜一碟,他抓住各人的特点,随意点染,就让每一个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也许是因为年龄偏长,贺知章被排在了“饮中八仙”的首位。杜甫在诗中这样刻画酒后的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诗中的贺知章醉态可掬,他恍恍惚惚坐在马背之上,而他晃晃悠悠的姿态像坐在被风浪摆动的小舟上。由于年迈,他的眼神不好,有时候因为看不清路会跌进井里,可他却浑然不知,竟在井底进入了梦乡……

 

    诗中贺知章的形象,很显然经过了杜甫的艺术想象与加工,换句话说,诗中的贺知章是文学化了的贺知章。因为贺知章比杜甫大了将近53岁,在贺知章生前,他们两个人相互交集的生活不可能太多。生活中的贺知章很有可能是杜甫不知道的另外的样子。

 

    但后代的读者已经不想去计较真实的贺知章到底是什么样子,“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在后人的心中就是贺知章的样子。从此,贺知章的名士派头被我们记住,并一再被我们美化。

 

    贺知章显然是占了这首诗的便宜。

 

    这是一个诗以人名、人以诗名的案例。杜甫不自觉地为贺知章做了一次“托”。老杜为什么会给贺知章做“托”,后文我将有具体的答复。

 

    和杜甫不自觉地做“托”不一样,伟大的李白是主动当贺知章的“托”的。

众所周知,李白一生很少佩服同时代的哪一个人。李白的眼光总是停留在过去的时代,他所推崇的无非是前代一些功成身退的人物。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李白对贺知章情有独钟。

 

    天才诗人李白曾经写过很多首和贺知章直接有关的诗歌。

 

    贺知章告老还乡,李白写下了《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这里面的“狂客”就是贺知章。在这首诗里,李白用自己的才情为贺知章营造了灿烂的归途:淙淙流水荡起微微清波,轻舟之上的贺知章逸兴大发,如果王羲之听到贺知章归来的消息,也一定会为他写下自己的书法作品。把王羲之都拉来了,你可以想象贺知章在李白心中的分量。

 

    谁知,辞别帝京返乡的贺知章,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之间并没有逗留很长时间就驾鹤西游了。贺知章的去世,让李白伤心不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李白又写出了《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一曰:“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其二曰:“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此后,李白还为贺知章写下了《重忆》:“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

 

    《对酒忆贺监二首》诗前还有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在这首诗和其序中,李白披露了两件事情:一是他曾经被贺知章亲口命名为“谪仙人”;一是贺知章请李白吃饭时,曾因无钱而“金龟换酒”。后来,这两个典故广泛流传,被称为唐诗中最感人的故事。

 

    然而,我们却已无法考证这两个故事的真伪,加上李白这首诗又是在贺知章死后所作,更是死无对证。但是,李白披露了这两件事对自己却很有好处。这好处显而易见:在当时的诗坛上,刚刚去世的贺知章堪称泰斗,有了泰斗贺知章的高度评价,这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好处。

 

    无可否认,李白是盛唐的天才诗人,但在李白生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身价还必须借助外在的因素才能得以体现,所以李白在自己的诗中,借贺知章的口将自己封为了“谪仙人”。不仅如此,李白还进一步神化了他和贺知章的亲密关系,李白在这里使用了一个精心编织的故事——“金龟换酒”。他要用这个故事证明贺知章是如何看重自己,是如何愿意和自己深入交往,他们的关系又是发展到了如何深入的程度。你想,贺老为了和年轻的李白把酒言欢,连象征自己身份的金龟都掏出来了!

 

    认真体会,我们不难感受到李白的良苦用心。

 

    事情至此,本质已经十分明显。李白之所以在贺知章死后尽心竭力美化贺知章,其用意无非是要以此来神化自己,他要告诉所有的人,“谪仙”名号不是我自封的,而是刚刚去世的贺知章命名的。贺知章生前见到我都愿意“金龟换酒”让我喝,这还不足以显示我李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吗?

 

    说到底,李白炒作贺知章的目的其实就是一场自我炒作,这场炒作为李白进一步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人孟棨所撰的《本事诗》就有这样的文字:“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很显然,这些文字是依据李白的自我描述所作的演绎。李白的自我炒作甚至糊弄住了那些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为皇家修史的史官,《旧唐书》就有这样的记载:“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新唐书》也有类似的记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李白的大肆炒作和吹捧,让我们记住了“谪仙”称号和“金龟换酒”的故事,作为捎带,我们也记住了贺知章。因此,应该说,李白通过美化贺知章最终实现了双赢。

 

    另外,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杜甫比李白小11岁,加上李白成名较早,等杜甫出道的时侯,李白早已名满诗坛了。杜甫是个老实人,看到李白如此推崇贺知章,也就想当然地以为贺知章如何如何,也因此,杜甫凭借自己的文学想象,带着无比的崇拜和赞美,写出了《饮中八仙歌》。当然,在这首诗中,杜甫笔下的李白更加迷人。杜甫这样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于是,我们看到李、杜、贺之间这样的关系:李白要树立自己的形象,需要借助贺知章;作为副产品,李白在自我宣传和炒作的同时带红了贺知章,树立起了贺知章的潇洒形象;作为李白的崇拜者,杜甫对于李白所说的一切都全盘接受,信以为真,在此基础上写出了《饮中八仙歌》。而我们更是同时为李白和杜甫所迷惑,因而记住了本来并不伟大的贺知章,记住了李白和杜甫联合打造出来的原本并不存在的贺知章的潇洒形象。

 

    有了李白和杜甫的连袂推荐,贺知章想不出名都难啊;有了李杜这样两个名垂青史的人物来托贺知章,贺知章不出名才怪呢!

 

    那么真实的贺知章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真实的贺知章似乎乏善可陈。

 

    据史书记载,贺知章年轻的时候能写一手好文章,因此,考取了进士。之后,由于远房表兄陆象先的推荐,贺知章先做了国子监四门博士,后做了太常少卿。后来,贺知章应兵部尚书张说之请,参与撰写《六典》及《文纂》等书。说起来挺让人不好意思的,贺知章他们干了好几年,居然连阶段性成果都没有出来。尽管工作成绩不怎么突出,但贺知章的官运似乎还算不错,开元十三年(725),贺知章迁礼部侍郎,后又擢升为秘书监。

 

    如果平稳发展,贺知章一定还会有更大的进步。谁知在他做礼部侍郎大约一年之后,就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对这件事情,《新唐书》作了如下的记载:“申王薨,诏选挽郎,而知章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申王是唐玄宗的兄长,申王去世了,按照礼仪规定,需要选“挽郎”。所谓挽郎就是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古时对于挽郎的数量有明确规定:皇帝去世,挽郎的数量是120人;皇后去世,挽郎的数量一般是60人;王公这样级别的人物,挽郎的数量一般也就是40人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不起眼的挽郎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在当时,挽郎可是个体面的角色,挽郎一般挑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中形象气质文采俱佳者担任,因而,被选中做挽郎的青年,往往被大家视为“一时之秀彦”。挽郎既被视为一时秀彦,做过挽郎的那些官僚子弟往往会有很好的出路。也因此,在皇帝、皇后、王公大人去世之后,有头有脸的人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去极力争取做挽郎的机会。申王去世后,选拔挽郎的任务就落在了贺知章的身上。谁都知道,这是一个肥缺,里面有说不尽的“潜规则”。

 

    贺知章的才能再一次露了底,挽郎的选拔工作被他弄得一团糟。该选上的没被选上,不该选上的却榜上有名,而每一个落选者背后又都有一个家族在支持。大面积的不公正终于引发了各界强烈地反弹,愤恨不已的落选者直接聚众闹事,将贺知章所在的礼部办公大楼围得水泄不通,弄得贺知章只好架起梯子,爬上墙头处理公事。贺知章的狼狈相成为当时人人皆知的新闻,这让在礼部上班的同仁很长时间抬不起头来。

 

    此事尘埃落定之后,为了息事宁人,更是为了皇家的面子,贺知章被调离,从管科举的礼部调到了管工程的工部。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平级调动,在唐代,礼部因为分管科举、礼仪一类的大事,其实际地位不知比管工程的工部高多少个档次。更可怕的是,贺知章在工部也没有待多久,他就被调到了太子的詹事府,去做没有任何油水的太子宾客了。

 

    这时的太子是李亨,李亨也正在绝望之中。为什么?因为唐玄宗的身体一直很好,兴致一直很高,李亨真的害怕自己等不到登基的那一天。因此,李亨的整个东宫几乎都是一潭死水,“时东宫官积年不迁”,由于升迁无望,东宫的属官之中早就有人挂冠而去了。

 

    我们可以想象,被调到了一个似乎没有什么希望的太子的东宫来任职的贺知章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此时,贺知章已经67岁了。既有糊里糊涂的前科在案,所在的又是一个毫无升迁希望的部门,你要是贺知章,你会怎么办?

 

    贺知章是这样做的:他开始了大喝狂喝的辉煌日子。也就是在他快被酒精弄成老年痴呆的时候,李白前来拜访。那是公元742年,距离贺知章死亡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狂欢,彻底的狂欢,往往是没有希望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喝酒,醉酒,一生碌碌无为的贺知章终于找到了留名青史的方式。

 

    744年,深度酒精中毒的贺知章感觉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上表乞归,请为道士。

 

    唐玄宗恩准,贺知章携酒还乡。长期混迹于京城产生的审美疲劳,终于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得到缓解,贺知章终于写出了自己一生中最得意的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点评

 

    王立群教授曾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要想出名,得有人说你行;更为关键的是,说你行的人得行。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就明白了贺知章为什么会出名,会让后人记住,因为有两个非常行的人说过他“行”。

 

    在李白别有用心的吹捧和杜甫不明就里的赞颂之下,贺知章的名字被我们记住了。我们进而错误地认为,贺知章本来就“行”,他的名气本来就这么大。否也!贺知章名垂青史显然是个意外事件,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之所以发生,和李白、杜甫有直接关系,我们被李白误导了!不仅我们,连《旧唐书》、《新唐书》的作者也被误导了,以至于他们将贺知章列入了隐逸。将一个一生汲汲于富贵的诗人定位为隐逸,此乃典型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