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编读往来来函照登杂谈 |
分类: 编读往来 |
来函照登
自《百家讲坛》杂志蓝版第一期推出“读者问卷调查表”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并提出了许多诚恳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们深表感谢,现摘录两封读者来信刊登如下,它们分别来自于一名高三学生和一位退休教师。
读者的来信,言辞恳切,发自肺腑,对我们编辑人员也是一种鞭策和鼓舞,我们会认真考虑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力求使《百家讲坛》杂志在新的一年有新的精彩。
《百家讲坛》编辑部:
你们好!
捧起这本牛皮卷纸的杂志,总也不愿意放下,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不肯放下,因为这里是我的精神家园。可是,怎么又突然郁闷起来了呢?
好一个“拨开历史千层迷雾,解读古今智慧人生”,多让人心驰神往呀!可是“国学”二字闯入眼帘,有着实让人望而生畏。“国学:旧指关于我国古代的学问;现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从定义中,我们似乎可看出些许端倪,所谓“国学”主要是指“我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可如今的“国学”中却怎么又搀杂了呢?
《百家讲坛》2007年10期(下)吴韦材的《炒出来的国学热》一文写得好,恐怕也是道尽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声。他说“国学就是经典”即把“国学”与“经典”等同起来。我以为这是恰到好处的,然而如今翻开这沉重的“国学”,找一篇经典文章却怎么这么难呢?名人逸事怎么就成了经典了呢?这与一些稗官野史又有何区别呢?
诚然,“故事性与人文性”使这“国学”可读性更强。可是,走出了精神家园,我们是否迷了路呢?路越走越远,越走越长,精神的家园也渐渐迷失在雾中,谁又能来拨开这层迷雾,谁又能来解读这千百年来保存下来的精神家园呢?
曾是那么痴爱她,难道真是“爱而知其丑”吗?我不信。因为身边还有那么多同学在疯狂地阅读。但是又有多少人去深深体会这“沉沉”的“国学”呢?自然,“国学热”或许是民族之大幸,但是如若只求满足于身心的愉悦,而淡泊玷污了这无瑕的“国学”,我想,还是让国学沉睡下去好,至少能守住精神的家园吧?
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要怎么走,该怎么走,我们必须三思而后行。
编辑同志:
你好!
本人在2007年12月27日购得贵刊蓝版2008年第一期,内附“读者问卷调查表”一张,十分高兴。此举使我感到贵刊联系群众改进工作十分重要。我是《百家讲坛》的读者之一,大约从2006年末,一个偶然机会读到贵刊,从此结下缘分。
本人81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也担当过其他社科教学工作,从小爱读三国以及各类历史故事,对祖国历史很热爱。我认为贵刊办得好,把学术通俗化、趣味化,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自电视剧戏说成风后,一般青少年缺乏正确历史知识,误把荒诞不经、谬误百出的所谓历史剧当成正史,流毒甚广。贵刊能拨开迷雾,正说历史,还历史真正面目,使人对历史有了更进一层的认识。希望贵刊同志继续努力,把这块园地耕耘得更好。下面是我的一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希望刊载的文章题材更广泛,更深刻,文章长不怕,只要言之有物,当然短文精练更好;
二、文章所引用的史料中有生僻字词的,最好加以注音和注解;
三、举办一些读史征文活动,给读者提供一个质疑探索的空间;
四、贵刊自问世以后深受广大老年读者欢迎,但有些人用欺骗的手段印制了一些与贵刊类似的刊物,刊名仅一字之差,连封面颜色、装祯设计都与贵刊类似,如此鱼目混珠,蒙骗读者,其主要原因不就还是为了赚钱;
五、如果遇到文章观点不同时,要同时刊出,编辑评论力求公正,不偏不倚;
六、勿借古讽今,文章力求平稳。
以上几项不一定正确,最后希望贵刊在尽可能地范围内刊登一些中国古代哲学名家的著作评介,封面力求朴实无华,不媚俗,保持学术文化刊物特色,严肃大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