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百家讲坛杂志微博
百家讲坛杂志微博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585
  • 关注人气:15,8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智立身的陈平(二)

(2007-11-08 10:08:25)
标签:

西汉名相

分类: 精品荟萃
                   以智立身的陈平(二) 
 
以智立身的陈平(二)
 
冯立鳌(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
 
                                             [载于本刊2007年12期]
 

                  三、曲伸自得,功成持贵

 

  喜好黄老之术的陈平深通人生的屈伸之道,他屈能持志,贵不失柔。

 

  陈平年少时家贫,却喜好读书。家里有30亩田地,与他的哥哥陈伯一起生活。陈伯自己耕种,听任陈平外出游学。陈平长得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有个人戏问说:“你家里贫穷,吃什么长得这样胖?”他的嫂子恼恨其不居家劳动,回应说:“也不过是吃糠罢了。有这样的叔子,不如没有。”陈伯听到此话,就赶走了妻子。

 

  贫而好学,不失求进之心,是有志的表现。陈伯看到了弟弟的非凡之志,给予了游学上的大力支持,他宁肯抛弃妻子,也愿承担供养的义务,表现了对陈平少年之志的无限信任和对他未来前途的高度信心。

 

  陈平的嫂嫂因为陈平不居家生产,口出不恭之言,至少可见两人没有稍微亲密的关系。但陈伯因弟而逐妻,家庭的破裂被好事之人所猜测、渲染,竟变成了叔嫂私通的无稽之谈。汉将周勃扑风捉影、搜罗其事,说给刘邦,作为诋毁陈平的事例。刘邦责问陈平时对此又避而不谈,使陈平失去了一次自我表白的机会,因而可能被有些人信以为真。偏偏曹操在说明有才无德者可用的观点时,信手用了陈平此例,使陈平又一次蒙上了不白之冤。其实从信史看,陈平居家时勤于游学交友,“其意(志向)固已远矣”。(司马迁之语)尚不是溺于女色、不顾伦理和礼仪的无聊之徒。

 

  陈平到了娶妻的年龄时,富家女不愿嫁给他,贫家女他不愿要。当地有一富人叫张负,他的孙女5次嫁人都死了丈夫,没有人敢娶她,陈平愿意得到她。张负在村里一家的侍丧活动中见到了陈平,对其印象很好,他跟随陈平到他家,见其居于偏僻小巷,用破烂席子作门,但门外有很多显贵者行车的轮迹,他回家对儿子说:陈平如此交游好进,不会长久贫贱。于是借给他聘礼和娶亲的费用,把孙女嫁给了他。陈平娶了张家之女后,费用宽裕,交游益广。

 

  村里祭祀社神,陈平主持分配祭肉,分得非常均匀。村中父老们说:“陈家小子肉分得很好!”陈平说:“如果让我主宰天下,会做得同样很好!”

 

  年轻时的陈平家里贫穷,他难于娶妻,为人侍丧,家里看上去破败不堪,但他好读书,喜交游,结交非凡、意在天下,深得长者的好评,也为有眼光的老者所看好。

 

  汉朝立国,陈平有不世之功,取得了极其尊贵的地位,但他以虚待盈、以柔持贵,在汉初的政局多变之期竟然得以善终,实现了人生的最后成功。

 

  开国之初刘邦重赏陈平时,陈平认为自己无功,固辞不受,刘邦说:“我采用先生的计谋,战胜克敌,难道不是功劳吗?”陈平回答:“若非魏无知,我怎么能进见呢?”刘邦说:“你先生可说是不忘本之人。”又厚赏了魏无知。陈平在这里以谦逊的方式辞让重赏,报答了魏无知,又表现了自己虚怀若谷的胸怀和功不忘本的美德。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有人向刘邦报告说,樊哙勾结吕氏之党,皇帝一旦逝世,他就会把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全部杀光。戚夫人是刘邦最宠爱的姬妾,其子如意深得刘邦之心,几乎得到太子之位,刘邦最终放心不下的正是这母子两人的安全。听到此言,刘邦大怒,他让陈平车载周勃,急速赶到燕地樊哙之军,立斩樊哙之头,留周勃代樊哙领兵。樊哙是吕雉妹妹吕媭的丈夫,又是刘邦的故旧心腹。陈平在路上计议,认为以樊哙的亲贵地位,刘邦怒而欲斩,事后恐怕会后悔。于是至燕地宣诏后槛载樊哙,决定送往长安,交给刘邦自己处理。陈平未到长安,刘邦即已去世,吕雉则释放了樊哙,恢复了其爵邑。

 

  陈平奉诏去斩樊哙,按刘邦的要求应该立斩其于军中,持头来见,但陈平有所顾虑。他既怕刘邦后悔,尤其未能明示的一点,是怕吕氏事后报复;但皇帝的诏令不能违背,于是他想出了槛载樊哙,送交刘邦自行处理的变通之法,把斩杀樊哙的执行权送交刘邦,自己则从矛盾旋涡中跳了出来,成了旁观之人。陈平对刘邦的病情发展大概有所预料,他宁可稍违刘邦之意,也不愿得罪吕氏,开始表现了对朝中强势的回避和柔顺。

 

  尽管陈平违诏保护了樊哙,但吕媭还是在太后面前不断地谗毁陈平。陈平畏惧受谗,在刘邦死后向掌权的吕雉坚决要求值宿宫廷、担任警卫,他主动把自己置于吕氏的眼皮之下,要求做一些低下的工作,作为堵谗之方,吕雉安排他为郎中令,主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并让他傅教新上台的皇帝刘盈,不久升任丞相。

 

  前188年,刘盈病逝,吕后于次年行施皇帝权力,她想立吕氏之人为王,征求大臣意见。右丞相王陵说:“高皇帝曾与大臣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不能违背盟约。”当问到陈平时,他回答说:“当年高皇帝平定天下,封自己的子弟为王;现今太后称制,封自己的兄弟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吕后听了很高兴,不久即拜王陵为帝太傅,罢了他的相位,以陈平为右丞相。从后来的事实看,陈平支持吕后封吕氏为王,完全是一种保护自己、以曲求伸的策略。当时王陵私下指责陈平不守高帝盟约,陈平就曾回答说:“于今面折廷争,我不如您;将来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天下,恐怕您不如我。”八年之后,吕雉病死,陈平即与周勃合谋,以计夺得兵权,诛灭吕氏,迎立代王刘恒为帝,使西汉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陈平在吕后称制期间为右丞相时,吕媭多次谗毁说:“陈平身为丞相,不理政事,每天只痛饮美酒、玩弄妇女。”陈平听说后,更加饮酒作乐。吕雉得知此事,私下暗喜。她有次当着吕媭的面对陈平讲:“俗话说‘小孩儿和妇女说的话不可信’,只看您对我如何就行,不要怕吕媭说坏话。”在这里,为什么听到吕媭的谗言,陈平反而加倍饮乐,最后竟还使吕雉更为窃喜?原来吕雉称制后,一心想张吕氏之势,她唯望刘邦时的老臣虚职放手,不理政事,好让吕氏执事揽权。陈平看准了吕雉的心思,他放弃朝政,溺于酒色,作出胸无大志、满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样子,实在是一种韬光养晦的自保之术。陈平是精于黄老之术的高手,他识透了吕雉,瞒过了吕雉,使自己免于吕氏之祸,为后来除掉吕氏保存了力量。

 

  汉文帝刘恒于前179年登基后,陈平称病请假,刘恒觉得奇怪,加以追问。陈平说:“高帝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诛灭诸吕时,我的功劳不如周勃,我愿把右丞相之位让给周勃。”刘恒于是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调任陈平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给陈平黄金千金,加封食邑三千户。

 

  不久,刘恒已经更加熟悉国家大事了,有次在朝上问周勃说:“天下一年审多少案件?”周勃说不知道。刘恒又问:“天下一年钱粮收支多少?”周勃又不知道,他汗流沾背,深感惭愧。刘恒又问陈平,陈平回答:“陛下若要知审案,请问廷尉;若要知钱数,就问治粟内史。各部门都有主管的人。”刘恒问:“如果各部门都有主管的人,那你们丞相主管什么事呢?”陈平回答说:“主管群臣!作为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诸侯,对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履行其职。”刘恒听后深表赞赏。陈平的对答并非事前准备,但却非常精彩。其中表达了一个管理层次问题。世界上任何人的所知都不可能是无限的,在国家管理的大系统中,每个官员都只能在一定位置上担任相应的职能,宰相的特殊性仅仅在于其为高层管理、宏观管理,而绝不是全能管理。陈平在具体事情上并不比周勃知道得为多,但他明白管理层次的问题,明白宰相的职责范围及其管理界限,因而比周勃高明。

 

  周勃这次在朝堂上丢了面子,退朝后埋怨陈平平常没有教给他如何对答,陈平笑问道:“您身居相位,难道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如果陛下询问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您也要勉强回答吗?”周勃感到自己的才能和陈平差得很远,不久就借口生病,请求免相,陈平于是担任了全权丞相。

 

  诛灭吕氏后在和周勃的位次排比上,陈平主动把尊位让给对方。周勃在诛吕中立有大功,对位次排前当仁不让,刘恒也认可了以功排位的作法,这恐怕都是陈平甘退次位的原因。陈平出让尊位,把周勃和刘恒想做的事情主动提出来,避免了两争相伤,也表现了自己推举功臣、甘居人后的美德,他为此得到了不小的赏赐。然而,行武出身的周勃在右相之位上必定是不合适的,他于何事上出错受窘纯粹是偶然的、无所谓的,但他不能履行职责、难称君意却是必然的。把周勃推到尊位上,让他暴露自己的缺短,最终受窘弃位,正是陈平予取先与、后发制人的玄机所在。

 

  陈平任全权丞相的次年病逝于任上,时为公元前178年。司马迁认为陈平在吕后称制的多事之秋能自免于祸、安定汉室,能够善始善终地保持尊贵,荣耀终身,没有智慧和谋略是难以作到的。陈平穷不失志,贵时持柔,深通盈虚变化和曲伸之理,始终以多智立身,都是他一生成功的秘诀(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