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年经历和卡夫卡的写作

(2008-11-13 22:19:49)
标签:

童年

卡夫卡

写作

寓言

文化

分类: 文海小记

      童年经历和卡夫卡的写作  

 

    卡夫卡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第一人。英国大诗人奥登说:“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1)20世纪乃至现在的人们将他视为圣贤,以他的文字作为经典,大大推崇。人们把卡夫卡作品困境和荒谬视为是神奇的构思和奇妙的逻辑乃至于是“世纪预言”。


   但在那些荣耀的光环下,无时无刻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卡夫卡的敏感和脆弱。特别是《地洞》这部写于他去世前两年的短篇,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个小心翼翼,时刻警惕着的柔弱的小动物。那似乎是卡夫卡对自己的一个白描,作为一个人,他是隐遁,敏感的,害怕与人的接触。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他压抑的童年。
   卡德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数以千计的天才和潜力都产生于欠缺感的刺激。”(2)“这种情形常发生在有器官缺陷的儿童身上。”(3)卡夫卡死于1922年,年仅41岁,死于肺结核病。他从小就是虚弱而敏感的。不太健康的身体状况促进了卡夫卡的虚弱感,使他恐惧和害怕庞杂的外部世界,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于内心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剖析。就像《地洞》里所写的,“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柱产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洞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惟一的散步。然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写作。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其实对卡夫卡来说,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和文学创作成了他最幸福的事情,写作作为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谴忧郁苦闷的手段,无意之中,为后人留下了如此深刻而饱含寓意的精神财富。


    卡夫卡童年的梦魇还来自于他的父亲。卡夫卡出身于一个刻板的犹太人家庭,有一个在教育方面异常严厉的父亲。直到他上大学,跨入了成人的行列时,他仍然无法摆脱父亲的威严,不得不放弃了自己选择的文学专业转而学习法律。终其一生,卡夫卡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卡夫卡是那个无法跨越阉割情节而停止了成长的脆弱男孩。1919年,卡夫卡写下一份总结性的“精神分析”文献《致父亲的信》,洋洋五万字,陈说自己生命悲剧的根源:从童年起,他就因父亲“专制暴君式的专横态度”而彻底垮掉,内心充满恐惧。“就我而言,您做父亲太坚强有力了。特别是我的兄弟们幼年夭折,妹妹们又是多年以后才出世,于是我一个人就首当其冲。而我又太虚弱,大有不堪消受之感。”就这样,童年时期关于爱的缺乏,使得卡夫卡的内心停留在了一个男孩的形象上。灵魂因为爱的缺乏而停止了成长。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看似荒诞而离奇的形象和场景,比如《变形记》中的甲壳虫人,《地洞》中的小动物,《骑桶人》最终的远去。一切的奇思妙想都被一代一代的大人所称赞,并寄托以奇奇怪怪的寓意。从一个男孩卡夫卡的角度来讲,那一切却稀疏平常,大可以发生在午夜的梦境里,并没有离开他的世界太远。


    自于父亲的强大威严和对他自由的剥夺,更加促进了卡夫卡对环境的敌对感。“儿童在其灵魂发展中遇到的障碍通常会阻碍和歪曲他的社会感,这些障碍有的可能来自他物质环境的欠缺,比如源自于他的经济、社会、种族或家庭境况的不正常关系。”(4)“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使儿童感到敌对的环境,这环境给他留下整个世界是一片敌人的国土的印象。儿童思维过程中不彻底的想法是产生这种印象的原因。如果他所受的教育没有预先阻止这一谬见的产生,那么在以后的岁月中,他的灵魂就可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好像他置身的世界确实是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5)直到独立工作了以后,卡夫卡仍然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独优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安德尔十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对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人生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


    童年经历的不友善,使得卡夫卡将成人世界妖魔化了。在天真的幻想和荒谬的逻辑之外,他的作品中到处都是冲突和矛盾,审判和死亡,到处弥漫着黑色的悲伤和迷茫。也许卡夫卡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来自于父亲的公正的认可,可就像《判决》里的主人公一样,最终在父亲的淫威之下,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卡夫卡没有得到公正的判决,他也将整个人类社会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寓言”最终是否会变成“预言”……http://imgcache.qq.com/ac/b.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只能谈爱。
后一篇:纯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