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研要做到“三个到位”
(2009-06-04 10:21:25)
标签:
教师培训教育 |
分类: 培训研究 |
谢绝转载
安徽省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
遵照ISO10015标准,一个完整的培训过程管理包含以下环节: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培训统计——培训数据管理。可见,培训需求是培训过程管理的起点。培训需求为教师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计划、运用模式策略、评价质量效果等提供了依据。培训需求是制约培训质效的主要因素,一次有效的培训应该,也必须立足于需求。因此,培训需求同时也是培训的归宿。
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来说,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要求,培训需求至少有三个层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其中,教师个体主要根据自身情况,特别是个人专业发展目标提出的需求信息,是培训需求调研的重点。在组织实施一次培训之前,对中小学校和教师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已越来越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并通过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予以实施。但是,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培训需求调研存在以下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一是调研内容缺乏科学性,随意性强。二是调研形式缺乏实效性,流于形式。三是调研结果缺乏真实性,分析失据。怎样将培训需求调研落到实处?笔者以为,要做到“三个到位”。
一、调研内容要设计到位
培训需求调研内容的确定,不要几个人“拍脑袋”凭空构想,要经历预设——研讨——修改的过程。首先,要深入研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培训需求,即培训的上位目标,结合本地区实际,设计出调研提纲或内容框架。其次,要对调研提纲或内容框架进行研讨,也就是与学校和教师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有条件的教师培训机构,可以通过网络发布调研提纲或内容框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第三,根据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在有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充实、修改、确定调研内容,并做到两个“有利于”,一要有利于被调查者准确理解内容信息,二要有利于调研结果的分析。
二、调研形式要操作到位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座谈时,教师可能有所顾虑而言不由衷;填写调查问卷时,因态度和心理等原因应付了事。因此,培训需求调研形式的采用,不仅要选择座谈和调查问卷,更要走近教师和学生访谈,深入实践情境,查阅有关材料。如,进行“上好课”专题培训调研,调研人员就该与教师单独交流、与学生对话,就需走进课堂观察,参与议课活动,就要调阅上课教师的说课稿、听课教师的听课记录,以及集体备课的过程材料等,切实地掌握课堂教学及其研究状态,从而从中发现存在的真实问题,分析学校和教师的培训实际需求。这样做,有利于克服座谈和调查问卷的虚假性。
三、调研结果要分析到位
对培训需求调研结果的分析,要做到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梳理问题,分析需求,形成结论。必要时,撰写详细的调研报告。因为,撰写调研报告的过程,是一个在理论支撑下的理性分析、问题研究的过程,有利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调研,增强实效。
对于调查问卷和座谈的分析,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量化的数据要进行技术上的处理,去“假”存真,改“正”为“反”(换一个角度分析),合理选择使用。二是要理性分析获得的文字表述(如“问答题”)内容和座谈言语内容,设身处地的发现被调查者的真实意思。因此,要与个别访谈、实地观察和查阅材料结合起来,在比较对照中分析研究。